分享更多
字体:

开放再次提速 打造统一透明涉外经济体制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01:15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

  郭丽琴

  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涉外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统一、透明、稳定的涉外经济体制

  继4月30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后,6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包括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在内的《关于加快培育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指导意见》的通知(下称《指导意见》)。

  “这个《指导意见》算是一个全面的战略性东西,与十七大报告中‘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部分有些类似,而从内容上看更丰富些,所处的立场也更为开放。”对外经贸大学中国WTO研究院副院长屠新泉对《第一财经日报(微博)》记者指出。

  《指导意见》提出了包括优化对外贸易结构、提升利用外资水平、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完善区域开放格局、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稳步推进金融国际化、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目标任务;以及完善对外贸易政策,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加强对利用外资的引导,改善利用外资环境、加大工作力度,增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效果、改革涉外经济体制,提高宏观管理水平等保障措施。

  开放立场鲜明

  熟悉外资政策的人士都记得,在2010年下半年至2011年上半年的一段时期,关于中国对外经济政策趋于保守的争议声不断。这些争议包括对于“自主创新”政策,以及趋于收紧的外资政策的批评。

  在一些人士看来,《指导意见》给予了明确回应,并有进一步扩大开放的信号。指导思想部分提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由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

  在基本原则部分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涉外经济领域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形成统一、透明、稳定的涉外经济体制。

  《指导意见》还首次提出“构建开放型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提出扩大科技对外开放。鼓励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在我国设立研发机构。

  此外,引人关注的,是今年以来关于银行等领域垄断问题争议的表述性回应。包括“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等领域,引进国际优质资源,促进国内市场充分竞争,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指导意见》甚至提到了诸多商务人士普遍关注的签证问题。并在文中指出,“进一步简化对外经贸人员出入境审核程序,争取与更多国家达成互免签证协议。”

  对外经济政策整体转型迫近

  值得注意的是,《指导意见》的出台也意味着,中国整个对外经济政策风向正在发生转变。文件明确指出:要实现由出口和利用外资为主向进口和出口、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转变。

  从1978年到2011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量由206.4亿美元上升到3.6万亿美元,中国的出口已经占到全球总出口的近十分之一。从最近十年来看,出口占GDP之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净出口成为支持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而经过十年的发展,经历过金融危机,并正经历目前的欧债危机,让中国被迫接受,需要转变过于依赖出口的政策,转而依靠内需和消费,来促进可持续的发展。

  在巴克莱资本亚洲首席经济学家黄益平看来,未来的政策,除了支持出口,也要鼓励进口;出口吸引外国直接投资,也应该扩大其他形式的跨境资本流动,包括对外直接投资和双向的证券投资。追求这些政策目标,必然涉及对外经济政策的两大核心措施:汇率政策和资本管制。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在当下外需市场不振的状况下,这个粗略《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过程,也不会一帆风顺。

  以前文中提到的《关于加强进口促进对外贸易平衡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过程为例,仅在一个如何“扩进口”的领域,就涉及到多个部门的纠葛协调。

  该《指导意见》要求,在保持出口稳定增长的同时,更加重视进口,要提高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和加工贸易管理制度。推进“大通关”建设,完善区域通关合作机制,支持港口功能向内陆地区延伸。提升电子口岸功能,推进与贸易有关的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完善海关企业分类管理办法和进出口企业检验检疫信用体系,提高通关效率。清理、撤销进出口环节的不合理收费和不合理限制。进一步简化对外经贸人员出入境审核程序,争取与更多国家达成互免签证协议等措施,这为扩大开放提供了机制保障。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