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空壳投资担保公司亦能取得营业执照,过半公司资金链断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23:44 来源: 中国企业报

  被异化的郑州担保模式

  本报记者 李海 特约记者 邓彦 龚德贤

   河南省会郑州,投资担保业正在风雨中飘摇。

   从四月份开始,近百家投资担保公司相继发生资金链断裂,其中部分公司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

   郑州投资担保业曾在河南起着引领、示范、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在数量上占据了全国总量的1/5左右,而且规模和“郑州模式”也备受全国同业关注。

   已曝光的案例却显示,“郑州模式”在操作中早已被异化。昔日的民间融资模式已经变成了投资担保公司高息诱惑下的“吸金大法”。

   担保公司资金链断裂,挤兑风潮冲破“郑州模式三日代偿”

   河南省民营经济研究会提供的数据显示,河南的担保公司从2007年的100多家飙升至2011年底的1640多家,注册资金约为570亿元,从业人员约有4万多人。

   仅郑州市就有各类担保机构500多家,占河南省总数的44%,注册资金总额达到338亿元。

   今年春季以来,郑州担保业乱象频频见诸报端。

   随着诚泰、圣沃、宝银、宝源、中纳、欧陆、笑开颜、大河、诚通、新通商等上百家担保公司资金链相继断裂,发生挤兑现象,郑州担保业的“多米诺骨牌”被推倒,“郑州模式三日代偿”成为一句空话。

   李林芳是河南南阳人,大学毕业后便随着男友在郑州某公司上班。

   三年来两人省吃俭用积攒了13万元,双方父母又给添了一点共凑了20万元,准备交房子首付。

   小李所在的公司与河南欧陆投资担保公司(下称欧陆公司)同在一个楼层。

   看到欧陆公司墙上悬挂着各级政府的奖牌,还有当地领导给欧陆公司的题词,便将20万以2分5厘的月息交给欧陆公司理财,同时还签了一份三方理财合同。

   随后,小李当月便拿到了欧陆公司支付的利息4800元,小李两口便商量着准备放一段时间后,交一下房屋首付,好减轻一点负担。

   然而,没想到从第二个月开始,欧陆公司便兑不出钱来了,三个月过去,至今一分钱都没拿到。

   更为焦急的是欧陆公司负责人也去向不明,公司也大门紧锁,无奈之下只好随着其它投资者一起去监管部门讨要说法。

   从郑州市中小企业局、到省工业信息化厅,从区政府信访局到市信访局;从市公安局、到市经侦支队、再到区经侦大队,一趟趟下来均一无所获。

   比起郑州的小李两口,新乡的张爱国更为不幸,看到当地媒体上天天宣传投资担保公司的理财项目,经过多方咨询他选择了郑州一家投资担保公司的“房生钱”理财项目。

   于是张爱国便把房子抵押给银行贷出来50万,交给担保公司,每月拿点利差。

   让他始料不及的是,过完“五一”节后,担保公司就出事了,出事后,他一趟趟的往郑州跑,两个月过去了,钱也没要回。

   他不解地问《中国企业报》记者,这些担保公司不都是经过河南省工商局注册、河南省工信厅备案、郑州市中小企业局层层审批过的吗?出事了怎么能都不管呢?我就不信没有说理的地方,张爱国现在已经成为职业的上访者。

   多位投资者对记者表示,之所以将资金投入投资担保公司,就因为投资担保行业是这两年当地政府重点扶持的行业。

   郑州市中小企业局原局长杨虎林告诉记者,仅去年1—11月,郑州担保业就累计为郑州市4300余家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担保5100多笔,累计担保余额达180亿元。

   180亿元是个什么概念?

   郑州一家担保公司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假设每个客户投入10万元用于担保公司理财,那么意味着仅郑州市就有18万个家庭和担保行业紧密联系在一起。

   据记者了解,目前资金链已经断裂的担保公司应在半数以上,如果站在河南全省的角度来看,这个数据还要增加一倍。

  郑州模式异化为投资担保公司“吸金大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投资担保公司是服务于银行,帮需要资金的企业担保,从银行获得贷款。

   但在河南,这仅是投资担保公司业务中的很小一部分。更多的是担保公司安排借款人和放款人直接对接,由担保公司作保,签署一份三方合作协议。

   放款人直接将钱按照协议约定借给借款人。如果协议约定还款时间到了,借款人没有能力偿还,将由投资担保公司按照协议无条件代为偿还。这也就是所谓的“郑州模式”。

   从理论上来讲,郑州模式能够最大程度上保证放款人的利益,且符合相关法律规定。

   但事实上,“郑州模式”在操作中早已被异化。这种融资模式已经变成了投资担保公司高息诱惑下的“吸金大法”。

   郑州威卓光能集团公司下设郑州增奇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河南永恒节能设备有限公司、卫辉钟利晶硅有限公司、河南欧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等控股公司或子公司。

   河南欧陆投资担保有限公司以郑州威卓光能集团公司作依托来融资。

   投资者通过与威卓光能集团下的这些公司签订三方协议。如果这些公司到期还不了钱,就由欧陆担保公司代偿。

   其实这些公司都是“空壳”。

   郑州增奇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是一个背负多起法院判决欠账不还的“赖皮公司”,卫辉钟利晶硅有限公司是一个还没建成投产的半拉子工厂,号称注册资金6千万元的河南永恒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是一个成立于2011年6月,租赁郑州增奇新钢铁有限责任公司房子的“空壳公司”。

   欧陆公司为了诱骗公众,不仅请有关领导为其“振兴欧陆”题词,还请当地媒体为其报道,并有多家政府单位授予的“诚信企业”、“最具影响力的担保公司”等称号,这些“光环”欺骗了上至大学教授、下到诸如小李两口、张爱国等众多的普通群众。

   据统计,仅欧陆公司从成立到现在这一年多时间里已集资超20亿元,资金缺口超过6亿元,导致上万个家庭出现经济危机。

  监管失控,政府到处救火

   针对河南省担保行业混乱的局面,河南省工信厅中小企业服务局宣布,从2010年12月1日起,到2012年3月31日,全省将暂停担保机构的设立、备案工作。

   “政府的整顿治理不论从文件上还是行动上,都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从证照管理入手没用,因为证照不是护身符,关键要有行业标准和真正的监管。没标准就无据可依,所以(政府)只能到处救火”。 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告诉记者。

   在遭挤兑最严重的郑州煜鑫泰担保公司,河南省工业信息化厅颁发的备案证依然还挂在墙上。

   记者看到,发证日期为2011年8月28日。从领证到出事不到两个月,该公司就已融资超过5亿元,同样在郑州华珠担保公司,备案证上的发证日期是9月12日,截止到10月13日出事一个月内,华珠担保已集资超过1亿5千万元。

   “从事非法吸收存款、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活动的很多公司,当初就是花钱找代办公司注册的,代办公司根据注册资金的多少收取费用后,很快就会将有注册资本金的担保公司营业执照搞定。鱼龙混杂的(担保公司)那么多,本来他们就是混入行业的,不干违法的事没法活下去,而政府也放纵了,出事是正常的。”业内人士李先生对记者说。

   根据2010年3月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商务部、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出台的《融资性担保公司管理暂行办法》,融资性担保公司不得从事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受托发放贷款、受托投资等活动。

   李先生告诉记者,郑州市部分投资担保公司违反国家规定,直接吸收资金,违规经营。他们直接从事民间高息借贷、直接向企业发放贷款或提供融资,对一些急需资金的企业发放经营性贷款,收取高额利息,拉款揽储。

   这些担保公司的钱到底都到哪里去了?

   记者了解到,欧陆公司当初共集资所得23亿元,其中借到企业的只有不到1亿元,大部分都被该公司负责人以各种名义挥霍掉。

   郑州市有关部门在对欧陆公司的审计报告当中,记者看到,欧陆公司仅用于办证这一项就花去了230万元。

   据不完全统计,仅欧陆公司这一家就牵扯到3000多个家庭。

   自2011年10月份出现兑付潮以来,即使有兑付能力的公司也停止兑付,他们都在观望,观察政府对于担保公司的处理态度。

   郑州市针对这些问题严重的担保公司均派了工作组进驻,出于对投资客的同情,很多工作组成员对担保公司表示了不同程度的不满。他们认为,政府应尽早对一些不法的担保公司硬起手腕,该立案的立即立案,有偿还能力的必须出台严厉措施督促其尽快偿还。否则最后受害的就只有普通投资者。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