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能源发展悖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5 18:35 来源: 商务部网站不发展能源工业,非洲就难以摆脱贫困,而能源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又受到欧美国家的道德指责,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上,非洲将如何取舍?
在2012年5月南非官方举办的中非绿色发展会议上,不少欧美学者把批评矛头对准中国模式,强调非洲不能走中国“先发展后治理”的道路,应该致力于保护环境。当被问及非洲国家是否有权利发展自己的重工业、汽车和装备制造业,是否应该建设上述产业需要的高密度能源基础设施时,欧美学者便“王顾左右而言他”了。
近年来,中国对非能源矿产方面的投资备受瞩目。争论一直未停,各方观点莫衷一是。在批评的声音中,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上一篇题为《饕餮饿龙》(A ravenous dragon)的文章写道:“对于在非洲投资的中国能源企业,一些NGO担心它们会忽视基本的法律、环境保护和劳工标准,只留下腐败、污染和过度开发。”与此截然相反的是,美国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非洲项目主任库克(Jennifer G. Cooke)的观点——许多非洲伙伴视中国为能源投资的楷模。
中国在非洲投资,特别是能源产业方面的投资,在世界舆论上所受到的关注程度,要远比实际份额大得多。非洲该不该发展自身的能源产业,中国模式是否值得他们借鉴?
非洲落后之源
非洲是一个资源丰富而又贫穷落后的大陆。尽管它有“第二中东”的美誉,但70%左右的非洲家庭没有电力供应、没有洁净水,饥饿疾病依然威胁着撒哈拉以南的很多地区。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维护生态是非洲各国面临的难题。
与世界上其他地区相比,非洲国家丰富的能源资源没有让他们的发展受益。在联合国划定的48个最不发达国家中,非洲占33个,其中不乏尼日利亚、刚果(金)这样能源资源丰富的国家。根据美国《外交政策》杂志和美国和平基金会共同编制的所谓“失败国家指数”中,全球排名前十名的国家九个在非洲。
大部分非洲国家在独立几十年后还在贫困和内乱中挣扎,其中一些国家的经济状况相比几十年前甚至大幅倒退。非洲是世界贫困最为集中的地方,7亿非洲人中有3/4生活在贫困之中,1/3的儿童营养不良。另外约有2800万非洲人感染艾滋病毒或患艾滋病。联合国人口基金会发布的《2011世界人口状况报告》显示,撒哈拉以南非洲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大部分人均预期寿命仍不超过60岁。
非洲的贫困和疾病与能源贫困息息相关。有了能源,才会有引水灌溉、水的运输和管理,才可能实现现代的饮用水设施,以及农作物浇灌系统。能源发展有利于粮食生产,整个粮食生产和供应链大约消耗量30%的全球能源需求。而正是非洲大陆的能源贫困才导致缺乏必要的水和粮食。
众所周知,非洲能源工业发展水平十分低下,虽然能源资源丰富,但并未能转化为自身经济发展。整体来看,非洲国家的民族工业基础薄弱、设备陈旧、技术含量低。尽管近些年非洲经济保持着3%的平均增长速度,但对外援的依赖有增无减。为获得足够的发展资金,许多非洲国家不得不接受国际金融机构制订的改革计划——大规模实施私有化,结果导致众多非洲民族工业落入外国资本和跨国公司之手,严重影响了民族工业和民族经济的发展。
此外,由于非洲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7亿人口的潜在市场,美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在近些年逐渐增加了对非洲的直接投资,控制石油和矿产等资源,并积极参与非洲各国的经济改革进程,主导着通信、水电、交通等关键能源基础设施行业。在由西方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中,非洲能源基础设施和能源工业短期内很难发展,能源发展根本无法满足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非洲长期的能源贫困,原因之一在于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非洲当地的资源处进行联盟,遏制了工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发展,使非洲形成了单一的经济结构,依附于欧美等国。西方各大石油公司视非洲为“尚待开发的处女地”,竞相投入巨资进行勘探开发。
专家预计,今后20年,西方国家仅在几内亚湾的投资就将达到400-600 亿美元。目前,非洲石油在美进口石油中的比重已升至16%,美国家安全委员会预测,到2015年这一比例将升至25%,这些国家对非洲能源产业和工业的现代化贡献寥寥,导致非洲越来越受到能源贫困、粮食危机和水资源匮乏的威胁。
中国模式之鉴
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有一个新的理念:中国的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不干涉内政。中国援非的重点是基础设施,中国在铁路、公路、工厂等方面对非都有投入。由于中国对非洲的经济增长贡献度超过50%,因此金融危机至今,非洲地区增长率仍有3%。随着非洲的工业和基础设施的发展,非洲经济必然会从外源性经济模式转向内生性的经济模式,非洲从单纯出售能源资源,转向到利用自身能源发展工业化,从而摆脱贫困和单一经济,真正走上工业化道路。
中国在多年经济发展过程中,通过不断摸索和试验,逐步形成了“中国模式”。中国模式实质上是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背景下实现现代化的一种战略选择,它是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一整套应对全球化挑战的发展战略和治理模式。其中绿色发展模式将会逐渐为非洲国家所借鉴。
绿色发展模式对于中国的意义显而易见。资源短缺已经限制了中国的发展,气候变化又从外部进一步施加压力。因此中国不能再走发达国家以高能耗为特点的传统工业化道路,相反必须探索以技术创新为特点的绿色发展模式。中国的五省八市低碳城市的建设试点已经全面启动,已经有了明确的规划和目标。在这些目标当中,大幅度降低GDP的能源强度和二氧化碳强度,这是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主要目标和重要切入点。
非洲国家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让这些国家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工业化、大力发展能源产业对于振兴民族工业和经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非洲国家应从中国发展模式上借鉴经验,发展能源基础设施,通过能源发展带动农业灌溉和水利以解决温饱问题。此外,还需要将全球技术革命的成果与当地情况和实际需求相结合,使提高能源发展、工业化水平与实现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进步和消除贫困等战略目标结合起来。
中非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和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以及由此引起的关注和争议,大多并非简单的环境问题,而是各种发展模式交织在一起的国际政治经济的综合考量。但冷静地看,无论外界对中国在非洲能源投资和中国发展模式的毁誉如何,都是基于对非洲国家影响的角度。非洲要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应该从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出发,从能源对水和粮食的影响出发。
如果非洲只是关注保护环境,或者只是为西方国家提供能源的单一经济体,而不花更多的注意力在能源基础设施、工业化、产业结构升级等可持续道路上,则最终的苦果将由非洲人自己吞下。迄今,非洲希望解决粮食危机、发展工业、提供能源覆盖率的努力收效甚微,这些方面的失败和欧美国家的压制密不可分,因此借鉴中国绿色发展模式,大力引进中国对非能源投资,将是让非洲实现繁荣稳定的重要道路。
(作者为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