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要做到把整个产业链整体承接过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7 03:0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姚建莉;樊诗芸
作为淮海经济协作区的核心城市之一,2011年宿州的三次产业增速居安徽全省第一。 同时,宿州也是传统的农业市,全市农村人口占65%,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6000元。
“工业化主导、城市化跟进、农业现代化带动。”宿州市委书记李宏鸣近日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指出,“十二五”期间,同步推进三化是宿州的战略思路。
李宏鸣表示,作为农村人口比重占到65%的城市,宿州当前最大的难题是如何突破土地和资本要素供给的瓶颈约束,“现在的改革还不够”。
承接产业转移要创新
《21世纪》:宿州的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路径核心是什么?
李宏鸣:宿州过去的工业基础比较薄弱,现在面临承新一轮重大的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那么我们在理念、战略目标上,要有创新思维。
比如承接产业链转移是宿州实现工业化的必由之路,但这一轮产业转移的显著特点是集中转移,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条、加工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我们应该一开始就有个很好的规划,做到把整个产业链整体承接过来。
对于我们这样的欠发达地区,整体转移可以迅速实现工业的扩张、产业的集聚和相互配套,而且有利于实现这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世纪》:宿州如何承接这种产业链转移?
李宏鸣:首先,选择什么样的产业一定要从地方的实际情况出发。总体来说,现在有三类重要的产业转移,一是劳动密集型,向人口密集的地方转移;二是资源密集型,向资源富集的地方转移;三是市场依托型,向人口集中区转移,包括宿州在内的中部地区恰恰这三方面都具有比较大的优势,人口多、资源丰富、市场空间大。根据这些特点进行的承接就比较有生命力。
《21世纪》:这样的工业化快速扩张阶段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李宏鸣:人才。招工难不仅出现在沿海地区,中部欠发达地区同样也有。
我们虽然人口很多,劳动力数量也不少,但是要吸引人到中部地区就业,在工资收入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最重要的还是城市化。
把就业和安家统一起来,对他们吸引力最大,也是我们现在推进工业化最好的杠杆。我们现在就在建保障性住房,将职工纳入到这个体系中,并提供其它的社会公共服务。 对一座城市而言,这是将工业化和城市化结合起来,增加城市人口。
土地和资金瓶颈
《21世纪》: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农业现代化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李宏鸣:作为后发地区和传统农区,不牺牲农业和粮食、不牺牲生态和环境,是我们在加快发展过程中必须坚守的底线。推动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定要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速度相适应、相匹配。
《21世纪》:宿州的农业现代化过程有什么经验?
李宏鸣:我们现在农民的收入主要依靠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和政府对农业的补贴,而农业科技化、集约经营增加的效益非常有限。
农业政策整体效应欠缺的原因,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很多农业政策和措施,没有得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变革的支撑;二是农民没有从农产品加工流通的增值中得到应有的回报;三是农民无法安心务农,资本大量外流,现在我们县一级的存贷比不到30%,农民储蓄的70%是流出去的;四是各种涉农政策脱节。
要找到出路,新一轮的农村改革应从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开始,包括家庭合作农场、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业经营企业。
《21世纪》:要实现这些,最大的障碍是什么?
李宏鸣:土地和资本要素的配置问题。
如按目前全国城镇人均建设用地100平方米的标准计算,每增加城镇常住人口1万人需相应增加1平方公里的建设用地指标,如果单纯依靠向上级争取指标,无法满足工业化、城镇化建设的刚性需求,必须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思路。比如,可以探索开展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人地挂钩试点。
资金缺乏问题是另一瓶颈。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特别需要“资本”这一第一推动力,我们需要有一个资金平台支撑。我们国家花了很多钱去修高铁、机场,为什么不能投一点钱用于中部地区的工业化、城镇化发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