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谢旭人:努力实现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7 15:43 来源: 财政部网站
财政部长谢旭人。(资料图) 财政部长谢旭人。(资料图)

  谢旭人:在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  

  财政部部长 谢旭人

  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中国财政学会2012年年会暨第十九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今天召开了。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中央近期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中国财政学会两年来的工作,共同研究部署新形势下财政学会和财政科学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下面,我就有关问题讲几点意见,供参考。

  一、两年来财政学会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

  中国财政学会第八届理事会成立两年来,在财政部党组的指导下,紧紧围绕财政中心工作,团结带领各会员单位和广大财经理论工作者,积极发挥参谋咨询和桥梁纽带作用,开拓进取,突出重点,在理论研究、学术交流、财政宣传、组织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绩,为我国财政科研事业进步和财政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贯彻“两为”方针,理论与政策研究成果显著

  中国财政学会和各地财政学会始终把坚持“为党的中心工作服务、为现实服务”作为学会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课题研究的重点,集中力量开展理论和对策研究。一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贯穿财政经济理论研究的主线,为相关财税政策设计与制度创新提供理论支持与建设性意见。2010年协作研究课题重点关注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结构调整、发展低碳经济、统筹科技资源、促进自主创新等问题,2011年的协作课题则重点研究了农业现代化、城镇建设、收入分配结构、生态补偿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点内容。二是立足重大现实问题,为政府科学决策服务。中国财政学会把科研聚焦于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力求科研成果服务于政府实际工作、政策创新与体制保障。比如,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的要求,学会组织财税领域的专家学者,就财税体制改革进行专题研究,深入探讨了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税收结构调整、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等现实问题。三是地方财政学会的财政理论和政策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各地财政学会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密结合地区实际,把调研重点放在财政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上,把调研与信息沟通、决策咨询融为一体,向各级政府和决策部门提供了一大批有数据分析、有观点依据、有对策建议的高水平研究报告。

  (二)坚持“双百”方针,学术活动务实高效

  组织形式多样的学术活动,为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者跨部门、跨区域、跨学科交流搭建平台,是财政学会的重要功能。学会的各种学术活动始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着力营造学术民主、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良好局面。一是组织召开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和常务理事会,研讨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中国财政学会2010年年会暨第十八次全国财政理论讨论会,就进一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宏观调控政策,着力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体制等进行了探讨;中国财政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二次常务理事会,就贯彻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进行了学习研讨;中国财政学会第八届理事会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就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开展座谈,探讨了财政支持文化发展繁荣的问题。二是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展开专题研讨。组织有关专家学者先后举办了“地方政府债务”、“应急财政:制度设计与制度建设”和“中国保障房投融资政策支持和模式实践”等研讨会。各地财政学会也通过召开专题研讨会、座谈会和举办培训班等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三是积极引入重点课题招标制。中国财政学会2011年度招标课题面向团体会员单位公开招标,由财经界有关专家、学者组成评审委员会进行评审,共有31个单位参加了课题投标,最后优中选优,确定了6个单位对6项重点课题进行研究。四是各专业委员会积极开展有特色的学术活动。中国财政学会所属的8个专业委员会,都积极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就财政经济有关专题进行深入研讨,开展业务培训,有力地推动了专项财经问题研究交流。五是组织优秀成果评比活动。中国财政学会组织财经理论界专家学者举行了第五次全国优秀财政理论研究成果评选活动,对2009和2010年度全国财政协作研究课题进行了评比;各地财政学会通过举办各种征文和评比活动,促进区域性财经理论研究和调研工作的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调动了各界财政科学研究积极性,为繁荣财经科学研究增添了新的活力。

  (三)重视开展协作攻关,科研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我国各地财政学会之间的协作已经成为财政学会开展调查研究和深化专题研究的一种重要组织形式,有利于区域和部门之间相互交流、优势互补、凝聚力量,增加调查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升科研成果质量。2010年,中国财政学会组织41个单位成立11个课题组,开展了7项全国财政协作课题研究。2011年,又组织42个单位成立10个课题组,开展了8项协作课题研究。各地财政学会立足本地区实际,积极开展跨部门、跨地区的协作研究。一些地方财政学会组织由政府相关部门、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组成的课题组,就地区重大财经问题进行全方位深入研究。多种形式的协作攻关,增强了研究的针对性,强化了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了财政学会的整体科研水平。

  (四)把握正确舆论导向,财政宣传作用不断加强

  宣传党和国家的财经政策是财政学会的重要职责之一。各级各地财政学会充分调动理论和实际工作者的积极性,以各级学会会刊为平台,广泛利用各种媒体,加强财政政策和财经科研成果的宣传。中国财政学会主办的《财政研究》是我国财政理论界的权威核心期刊,通过刊登财经理论研究和实践中的新成果、新经验、新知识,全方位探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和财经热点问题,不仅在学术界产生较大影响,也对现实财经工作发挥了重要参考作用。各地财政学会主办的刊物也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地方财政学会会刊立足本地、面向基层、特色鲜明,较好发挥了论坛、窗口和园地作用。同时,学会还注重利用财政系统以外的报刊及网络,宣传科研成果,配合与服务中心工作,扩大了学会的社会影响,使公众更广泛、更深入、更及时地了解国家财政政策,为财政改革发展营造了良好舆论环境。

  (五)健全学会组织体系,发展壮大科研队伍

  管理规范、运作高效的组织体系是保持学会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保障。两年来,中国财政学会重视自身建设,通过优化组织结构、完善制度规定、创新工作方法、凝聚科研人才,着力建设与新时期财政经济工作要求相适应的学术团体。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中国财政学会根据民政部社团标准化管理的具体要求,努力做好学会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断完善学会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推动机制创新,有效增强学会活力。二是吸引专业化研究人才。中国财政学会组织机构在发展中初步形成了多样化的二级研究会体系。各专业委员会通过吸引理论和实际工作者从事专业问题研究,有力地推动了学会科研能力的提升。2011年12月5日,中国财政学会开发区财政经济专业委员会成立,初步搭建了我国开发区财政经济研究平台,将为新时期开发区财政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做出有益探索。中国财政学会“公私合作研究专业委员会”已完成报批程序。该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后,将重点聚焦公共事务领域的公私合作伙伴关系模式的研究和创新,在推进我国政府职能转变、规范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支持公共服务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三是通过完善各级组织增强学会的凝聚力。目前,中国财政学会、地方财政学会广泛联系高等院校和有关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形成了稳定的财政科研体系;各地财政学会陆续完成换届工作,为做好新时期财政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组织和人才基础。

  总的看,两年来中国财政学会及各地方学会在理论研究、政策宣传、人才培养等各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这是广大财政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和辛勤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财政部党组和中国财政学会向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取得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财政学会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个别会员单位组织管理还有待完善;学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尚需进一步强化;一些领域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突出及时性与深度;实际调研工作需要进一步深化。对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

  二、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及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一)当前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

  当前,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经济运行的基本面是好的,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备不少有利条件。同时,也要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来自国外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经济一些长期矛盾与短期问题相互交织,结构性因素和周期性因素相互作用,国内问题和国际问题相互关联,宏观调控面临更加复杂多变的局面。

  从国际看:世界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正深入发展,科技创新孕育新的突破,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总体上有利于我国和平发展。另一方面,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国际金融危机还在发展,一些国家主权债务危机短期内难以缓解,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动力不足,失业率居高不下,新兴经济体面临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速回落的双重压力。主要货币汇率剧烈波动,大宗商品价格大幅度振荡。国际贸易保护主义强化。此外,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矛盾尖锐;食品保障、自然灾害、国际恐怖主义等非传统安全问题更加突出。这些都会通过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影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从国内看:我国经济社会面临深刻变革。一方面,工业化、城镇化和市场化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升级蕴藏着巨大的需求潜力;经过30多年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宏观调控经验不断丰富,企业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东部地区创新发展能力增强,中西部地区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发展潜力不断释放;经济发展的传统优势依然存在,劳动力资源丰富、素质提高;财政收支状况良好,金融体系运行稳健,社会资金比较充裕。但另一方面,也必须清醒地看到,解决体制机制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为迫切,经济运行中又出现不少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经济增长存在下行压力,物价水平仍处高位,房地产市场调控处于关键阶段,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一些企业特别是小型微型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凸显;征地拆迁、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收入分配等方面问题还很突出,群众反映强烈。

  立足全球经济形势,审视改革发展全局,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更加广阔的视野,更加有效的政策设计,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冷静观察,沉着处置,实现稳中求进。为此,2012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把握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深化财税制度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推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文化、保障性安居工程、节能环保以及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和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地区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以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具体说来,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物价基本稳定。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努力扩大消费需求,着力优化投资结构,促进外贸稳定发展,发挥好财税政策稳定物价的作用。二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支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三是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切实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确保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加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工作,大力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支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五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支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力争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明显进展。六是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财政法制建设,狠抓预算管理,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切实加强债务管理,积极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抓好增收节支,严格财政监督,全面提高财政管理绩效。七是拓展财经对外交流与合作,切实增强我国在全球财金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需要重点研究的若干问题

  1.关于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物价既反映宏观经济运行,又直接影响百姓的衣食住行,是民众生活感受的 “温度计”。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我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关系群众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点工作,要在有效实施宏观经济政策、管好货币信贷总量、促进社会总供求基本平衡的基础上,搞好价格调控,防止物价反弹。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政策要点:一是研究价格形成机制与价格改革问题。结合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出重要商品及要素价格改革的思路与建议。二是如何支持增加农产品供给,加强储备物资市场调控等。三是如何推进流通领域改革,促进降低流通成本。四是如何建立重要商品(包括生活必需品)价格运行监测制度,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和主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制度,努力保持市场物价的稳定。五是如何优化对城乡低收入群体的各项补助政策,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降低物价上涨对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影响。总之,一方面需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以增加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要研究完善对低收入群体的转移支付政策,把通胀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

  2.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既是一个长期过程,也是当前紧迫的任务。我们要充分发挥财税政策在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中的重要作用。为此,需把握以下研究重点: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重点研究如何支持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建立促进新能源发展利用的机制,支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如何优化科技投入结构、投入机制与方式,支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自主创新和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如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激发科技型小微企业发展活力;如何完善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支持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推进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着力研究如何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耗能企业节能减排,进一步淘汰落后产能;如何加强用能管理,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政府节能采购等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如何优化能源结构,推动传统能源清洁高效利用,提高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如何推进资源能源产品价格改革。

  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重点研究如何按照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充分发挥区域特色和优势,进一步提高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如何细化落实西部大开发新10年的政策措施,加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力度,加快推进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积极支持东部地区转型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如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如何加强和完善跨区域合作机制,消除市场壁垒,促进要素流动,引导产业有序转移,推动区域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3.关于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关系。

  国民收入分配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改革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构建科学合理、公平公正的社会收入分配体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迫切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一是如何加快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主要是在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的同时,有效遏制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加快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二是如何完善工资制度,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创造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建立公共资源以及国有资产收益的全民共享机制。三是如何更好地发挥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进一步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研究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积极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征管改革,加强税源监控和税收征管,降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加大对高收入的调节力度。四是如何完善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长效机制。研究建立公平、统一、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覆盖城乡居民、统筹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保障水平动态调整机制。

  4.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体现。保障和改善民生是财政工作的重要任务,要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民生投入,向基层、农村、边远地区和困难群体倾斜,推动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保障性安居工程、公共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包括:

  促进增加就业。重点研究如何扶持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创新型科技企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发展,创造更多就业岗位;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农村、基层、中西部地区建设;加快建立健全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2012年,将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4%的目标。大幅增加教育的投入,关键是要研究如何使用好、管理好教育资金,使教育经费的分配能够助推改革,有效使用,切实减轻人民群众的教育负担,重点研究财政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问题,及时提出政策建议。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从今年7月1日起将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应重点研究如何完善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动态调整机制,健全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如何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动态调整机制,进一步完善孤儿、残疾人、流浪乞讨人员等社会救助体系;如何多渠道增加社会保障基金,拓宽社会保险基金、社会保障基金投资渠道,完善监管措施,实现保值增值。

  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重点是加快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巩固扩大基本医保覆盖面,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和管理服务水平。其中,公立医院改革是医改的重中之重,其成败关系医改的全局,目前改革试点已取得重要进展,但在体制机制改革、结构性调整等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因此,相关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实行医药分开、管办分开,破除以药补医机制;研究基本药物制度的改进完善,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研究如何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办医,加快形成多元办医格局。

  促进房地产市场调控和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重点研究如何完善抑制投机、投资性需求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巩固调控成果,促进房价合理回归;研究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和保障性住房保障形式、品种以及建设、分配、管理、退出等制度;研究如何改革房地产税收制度,促进房地产市场长期平稳健康发展。

  促进文化发展繁荣。重点研究如何建立健全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突出投入重点,创新投入方式;研究如何支持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突出公益属性,强化服务功能,增强发展活力;研究如何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如何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研究如何支持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相关研究应重点把握:一是如何稳定发展农业生产,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按照新的国家扶贫标准,研究完善扶贫机制,依据区域发展实际,完善扶贫政策调整机制。二是如何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制度,健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公共服务机构。三是如何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支持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加强农村水电路气以及文化体育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加快农村危房改造,继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四是研究如何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发展农业保险,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推进国有农场、林场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5.关于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

  财税体制是规范政府、企业、公民之间及政府间分配关系的基本制度安排。健全财税体制,既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体制保障,也是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相关研究工作需把握以下研究重点:

  进一步完善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一是研究如何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的事权和支出责任,并逐步通过法律形式予以明确。以量化分析为依据,力争首先在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划清中央与地方的支出责任,同时,按照税种属性和征管效率等基本原则,研究进一步理顺政府间收入划分,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二是研究如何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继续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清理归并部分专项转移支付项目,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使用效益。三是研究如何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改革。规范省以下财政收入和政府支出责任划分,探索将部分适合更高一级政府承担的事权和支出责任上移的标准、机制和方法。强化省级政府在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的支出责任,提高民生支出的保障程度。积极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并注意处理好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和其他经济管理权限的关系。四是研究如何加快完善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进一步增强县级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财力保障的能力。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包括如何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提高政府性基金预算的规范性和透明度,扩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实施范围,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制度;如何进一步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等管理制度改革;如何加快建立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如何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

  推进税收制度改革。包括如何完善增值税制度,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如何健全消费税制度,更好地促进节能减排和引导合理消费;如何进一步推进资源税改革,扩大从价计征范围,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如何稳步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研究制定房产保有、交易环节税收改革方案;如何推进城市维护建设税改革,深化环境保护税费改革;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清理整合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6. 关于强化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财政职能作用的发挥需要通过一件件细致的工作去具体落实。全面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符合现代管理的发展趋势,也是新形势下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调整经济结构的迫切需要。财政科研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研究:

  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管理。包括如何细化预算编制,强化基本支出管理,推动项目滚动预算编制,完善重大项目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如何提高预算支出的及时性、均衡性、有效性和安全性;进一步强化管理基础工作和基层建设。

  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包括如何建立健全覆盖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预算绩效管理体制机制;如何强化绩效目标管理,加大绩效监控管理,扩大绩效评价试点范围,提高绩效评价工作质量,完善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如何构建全国基本统一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着重加强民生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推进财政预决算公开。包括如何扩大部门预决算公开范围,细化部门预决算公开内容,做好“三公经费”、行政经费公开工作,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公开。

  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和风险防范。包括如何按照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逐步化解的原则,妥善处理存量债务,落实偿债责任;如何进一步清理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把短期应对措施和长期制度建设结合起来,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如何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建立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和风险预警机制。

  加强财政法制建设。包括如何做好修改《预算法》、《注册会计师法》的相关工作,研究推进环境保护税法、资产评估法等法律以及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条例等行政法规的立法工作。

  三、学习理论,创新机制,推动财政学会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加强学习,提高理论和政策水平

  1.继续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战略思想。财政部门作为国民经济综合管理部门,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展财政工作。要通过扎实有效的财政工作,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我们要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和运用于财政政策制定、财政制度创新、财政宏观调控、财政预算管理、财政检查监督和财政队伍建设等财政工作各方面,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个环节。做好学会和财政科研工作,必须深刻学习和领会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增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和自觉性,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锐意创新,不断进取。

  2.开展“学经典、用经典”活动。系统学习经典理论、具备扎实的理论功底是做好财政科研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适应经济体制改革和财政改革的客观需要,财政理论研究不断拓展、深化,逐步构建了植根于市场化改革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的财政理论体系。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经济和社会生活中新生的事物不断涌现,改革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矛盾和问题也呈现新的特点,因此,还必须强调“学经典”后“用经典”,在学习和运用经典理论的基础上,完善和丰富财政理论体系,提出更具前瞻性、创新性和指导意义的理论观点。

  “学经典”要学什么,我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深入学习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指出:“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善于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中,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这是保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沿着正确方向健康发展的根本指导方针,也是财政科研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二是学习西方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管理学和财政学经典著作,为做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三是学习国学经典,学习运用古人的方法智慧,夯实文化基础,解决学会和财政科研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坚持从实践中学习。改革实践召唤和催生理论突破,理论引导和推动改革实践发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是做好学会和财政科研工作的基本要求。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往往是新理论的生长点。在改革和发展的新时期,财政科研工作更应强调植根于实践,不断推动公共财政改革发展与财政理论的创新。在财政科研工作中要进一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善于从财政改革和发展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总结规律、完善理论,并善于把理论置于实践中进行检验再进而指导实践。

  (二)深化研究,提高为决策服务的能力

  1.大兴调查研究之风。调查研究是一切科研的必备环节和基本功。科学研究的方法论表明科学研究课题始于现实中的矛盾,很多问题存在于基层、反映在一线。要发挥学会和财政科研体系的优势,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深入基层扎扎实实搞调研,通过“田野式”和“入户式”调查,获取原始资料数据及第一手信息,努力将调研成果及时转变为决策参考政策建议,促进提高财政工作水平。

  2.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财政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需要更多地从国际视角来分析中国的财政经济问题。当然,对国外经验的借鉴也要讲辩证法。一方面,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理念和做法;另一方面,要总结国外在某些方面的教训,结合中国国情,对一些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不断完善我们自身的制度。近年来学会和部科研所组织研究力量对国外财政制度和财政运行情况进行研究,要坚持下去,并进一步拓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3.注重研究的前瞻性和现实性相统一。财政科研要与社会经济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更紧密地结合,努力推出更多“有高度、有深度、叫得响、用得上”的研究成果。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的研究,又要把握好对现实问题的研究;既要放眼未来,牢固树立战略意识和超前意识,又要立足现实,致力于解决政策制订和实施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问题,将更多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创新机制,提升学会和财政科研队伍整体活力

  1.注重研究方法创新。要在提高定性研究水平的同时,注重在定量研究和实证分析上投入更多力量,强化预测研究,通过研究方法创新,为决策提供更加科学和精确的依据,提高科研成果的层次与质量。

  2.注重科研人才培养。才以业聚,业以才兴。我们已经有一批研究经验丰富、有一定社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还有不少基本功扎实的中青年学者,但与客观需要相比,优秀科研人才数量还不够。必须继续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重要位置,切实重视科研人才培养,提高人才素质,凝聚人才队伍。一是进一步提高学会和财政科研系统全体人员的思想素质,加强思想教育工作,营造进取向上、务实创新、团结奋斗的氛围。二是努力抓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工作,在提高科研人员研究能力、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下功夫,形成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有成长性的人才梯队;鼓励青年研究人员积极进取、脱颖而出;在严格考核的基础上量才录用,不断充实财政科研力量;加强学术交流,提高科研人员财政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三是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为契机,优化机制,进一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增强学会和财政科研队伍的凝聚力。总的要求是,加强制度化和规范化管理,改进完善和严格实行各岗位人员业绩考核制度和奖惩办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学会和财政科研系统人才潜力,提高工作效率和科研能力。

  3.抓好学会管理创新,推进学术百家争鸣。财政学会要继续积极团结和组织广大财政理论研究者和实际工作者,坚持好“两为”方针,实行管理创新,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理论研讨、专题调研和学术交流活动,并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真理越辩越明”,思想经过磨擦和碰撞,才会激发灵感和火花,提出更多有价值的理论和对策。因此,要注重兼收并蓄,鼓励争鸣,从不同角度深化研究,接近真理。学会和财政科研管理部门要进一步完善机制,搭造各种平台,打造财政理论研究者的精神家园,形成一种团结融洽、勇于创新、奋发向上的氛围。

  (四)加强合作与交流,发挥学会沟通平台和桥梁纽带作用

  1.加大财政科研成果和财政政策宣传力度。做好财政科研成果和财政政策宣传工作,是学会和各级科研部门的重要任务。要运用好学会平台和科研刊物窗口,交流最新学术成果,积极宣传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宣传财政发展改革取得的重要成绩和最新部署,客观、公正、专业化而又通俗化地反映财政改革与发展,向公众答疑解惑,增进社会各界对财政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2.强化协作研究机制。加强多种形式的科研合作与交流,有利于集中人力、财力、物力进一步提高科研效率和科研成果质量。一是上下联动。中央、地方学会和各级部门应及时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如实反映基层情况和动态信息,为服务和推动全局工作发挥积极作用。二是横向呼应。要加强学会、财政科研部门与财政业务部门的协作,以及与其他相关方面的协作,形成横向良性互动局面,提出更多符合实际、应用性强的意见建议。三是内外合作。要加强学会、财政系统科研部门与其他社会组织、研究单位的交流协作,包括与院校、社科界、企业界研究者的合作,进一步开阔思路、集思广益,提高科研水平。

  3.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些年来,对外财经交流合作已经成为财政工作的重要内容。希望学会和广大财政科研工作者更多关注这一领域,做好一些基础性的国别研究以及国际热点财经问题的分析,为深入开展对外财经交流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同志们,财政科研、财政学会建设,是财政理论创新与财政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是财政决策民主化、科学化的重要支柱。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胡锦涛同志多次就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态和文明素质,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财政部历届党组都非常重视财政科研和财政学会工作。今天在座的理事和代表中,很多是各地财政部门的领导同志,这也是重视财政科研和学会工作的具体体现。希望各级财政部门今后进一步重视学会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善于运用成果,并从组织、信息、经费、人才培养等方面继续给予支持,全方位地为财政科研和财政学会工作创造良好环境。

  各位理事,各位代表,财政学会建设和财政科研工作任务繁重,使命光荣。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财政部党组和学会理事会的带领下,坚持和发扬中国财政学会和财政科研系统的优良传统,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全力开创财政科研和财政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财政改革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来源:《财政研究》杂志 2012年第5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