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银证票据合作紧急叫停 券商痛失扩容神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03:41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咏

   银行偷偷撬开的证券大门,终究还是被迫关闭。

   多名券商人士证实,中国证监会已于近日要求加强对券商与银行在票据业务上的监管。而从深圳传来的消息显示,当地券商此类业务已被紧急叫停。

   本周,深圳证监局已经召集辖区内券商资产管理部门负责人召开闭门会议,宣布暂停通过集合理财计划等与银行合作发行票据类、银行信贷类资产的创新业务。

   不过,上海券商人士表示,当地监管部门还并未采取类似举动。

   “券商资管参与银行票据等业务,容易成为银行信贷资金表内转表外的通道,监管层对其中风险尤为关注。”6月7日,沪上一大型券商负责人对记者表示。

   尽管当日并未接到上海证监局的相关通知,但该负责人透露,早已对叫停票据创新业务有所预期。

   银证合作上位

   今年五月初,监管部门召开券商创新大会,并针对资产管理业务及其配套细则发布征求意见稿。因此,上述证券和银行间的票据业务合作,也被业内视为券商创新举措之一。

   “实际上,这根本不算创新,走的还是以前信托公司的老路。”一家券商资管子公司负责人强调。

   在此前的银信合作模式下,银行用自有资金或者理财资金对接信托产品,从而间接给客户提供融资服务。

   但后遗症同样醒目。上述购买信托产品的银行资金并未进入表内资产,从而使得银行得以逃避信贷规模约束,将信贷资产从表内转至表外,使监管层无法准确把控真实的信贷状况。

   2010年8月,银监会发布“72号文”(《关于规范银信理财合作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融资类业务余额占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余额的比例不得高于30%。

   传统的融资类银信合作应声而落。2011年底,成为“72号文”规定的最后期限,银行开始寻找新的渠道。

   “去年下半年开始,银行主动上门,和我们谈合作的次数明显增加了。”一券商资管人士回忆到。

   此时,对于券商资管而言,长期的资金管理规模停滞不前,也让各家公司头疼不已。如此背景下,银行的殷勤和券商需求一拍即合。

   与银信合作类似,银证合作同样也是一项通道业务。银行将资金委托给券商,后者通过设立集合理财产品或定向计划对接,再提供给融资客户。

   记者发现,具体操作上,先行一步的券商几乎全部选择了银行承兑汇票(银票)。

   “尽管和商票(商业承兑汇票)相比,银票收益率更低,但胜在低风险。目前几乎所有的票据合作都集中在银票上。”上述资管人士透露。

   但问题接踵而至。

   “一些券商为了抢生意,就算不赚钱也要做。”一家券商资管业务负责人对此愤愤不已。

   背后原委不难揣测。银证合作中银行始终是强势的一方,如果没有合适的价格,券商自然无法从同行的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幸运的是,这原本就是一场坐享其成的生意:银行利用券商渠道降低交易成本,券商不用承担风险,也可以拿到稳定的收益。

   但现实同样残酷。步步退让下,券商已经逼近自己底线。

   “开始收取的通道费是千分之三左右,跟此前信托的管理费率差不多;但现在,行业费率普遍降至万分之五,甚至有券商还开出了万分之三的低价。”一位券商资管子公司人士透露。

   另一个问题来自银行承兑汇票本身。

   “近期银票收益率持续下降,目前半年期收益已经跌到5%以下。我们认为这个收益没法与银行理财产品竞争,产品可能不大好发。”一券商人士直言。

   规模井喷之祸

   尽管有诸多不变,但丝毫不减券商对这一创新合作的激情。

   “归根到底,这种合作能带来资管规模的迅速膨胀。”沪上一券商资管负责人表示。

   市场不乏“成功”案例。

   业内人士透露,注册地在江西南昌的国盛证券,曾与民生银行一家分行合作开展票据业务,凭此一单就录得100亿元业务规模,这几乎是行业单只集合理财产品平均募资额的20倍。其实,直到2009年国盛证券才拿到资产管理资格。

   看中规模效应的不仅仅是小型券商。记者了解到,仅在上海辖区,就有申万、光大等多家券商积极参与这一业务;两相比较,前者善于和多家银行展开合作;后者则与光大银行成为主要合作伙伴。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市场上券商资管和银行开展的票据合作,几乎全部集中于定向资管领域。“定向计划并不需要太多审核,仅须向当地监管部门报备,只要不被否,就可以立刻开展业务。”上述负责人对记者解释称。

   只是,情况开始发生变化。

   “我们听说,上周银监会和证监会曾有过交流,不知道最新的严管举措是不是与此相关。”沪上一券商人士透露。

   事实上,根据银监会72号文的监管思路,监管部门并不赞成信托公司仅以通道、平台角色开展银信合作;如此一来,同样仅提供通道服务的券商恐难被“特赦”。

   而证监会的监管态度也可以追踪到痕迹。

   “监管部门至今未批准任何一只与票据相关的集合理财产品,其对这一产品一直持谨慎态度。”一接近监管部门人士透露。

   更多证据印证了上述观点。

   “今年三月,一共有四家券商向证监会申报了票据相关资管产品,但仅第一创业一家选择了小集合形式;此后,监管部门要求其余三家撤回关于票据的大集合产品,改为小集合方式重新申报。”6月7日,一券商人士对记者透露。

   和传统的集合理财计划相比,“小集合”参与人数一般不超过200人,产品规模控制在10亿元以内,这也使得其对投资者合适性提出更高要求。

   证监会相关文件显示,集合计划限额特定简易程序申报表中,第一创业证券于3月2日提交了名为“创金创享收益”的产品材料,但直到目前,依旧处于接收第一次反馈材料阶段。

   “这个状况很反常,一般此类小集合的审批周期在一个月左右,但这个产品已经整整拖了三个月。”沪上一券商资管人士分析。

   此外,东方、宏源和中信三家券商,也分别在五月重新提交了票据投资的小集合产品,宏源更是将产品命名为“光大票据宝1-1”,但一个月过去,上述产品全部停滞在审查阶段。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