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记者眼中的南水北调:老师别走,您走了谁给我们上课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8 17:24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8日讯(记者 武晓娟)“今年六一儿童节的时候,早上7点半,王老师就给我发短信说,‘去年的今天是我人生中做老师的最后一刻’。他又想到去年‘那种离别、那种哭喊、那种拥抱、那种最后的挥别’,看到这个我就掉泪,就想到去年那令人难以忘怀的场景。”2012年6月7日下午,河南日报农村版主任记者赵川做客中国经济网时动情地说道。

记者眼中的南水北调:老师别走,您走了谁给我们上课

  河南日报农村版主任记者赵川做客中国经济网。

  赵川是在淅川采访时认识王老师的。“王老师是一名小学代课老师,到新地方后,学校不用代课老师了,他就到超市里做营业员了。”她遗憾地说。

  据她回忆,“六一”那天,172水位线把湖泊村一分为二。王老师说要往辉县搬的站起来,有一半的孩子站起来,坐着的是不走的。老师说不走的和走的都上来,和老师拥抱,合个影。不走的学生就抱着老师哭起来了,老师说其实我也舍不得大家,但没有办法。

  讲完课之后老师又说了,“我要走了,你们都不准哭、不许送,你们就在教室里唱《送别》”。然后老师领着孩子就走了,小学生们就听老师的话站在讲台上唱,是哭着唱的,老师也是抹着眼泪不忍回头。当老师走出教室,走到校园门口的时候,孩子们就冲出来了,一直喊着“老师您别走,您走了谁给我们上课”,当时中央电视台的摄像都拍不下去了。

  赵川接着说道,“这些小学生从记事起就知道南水北调,知道要搬迁,当这一天真正到来的时候,一切还是那样难以割舍,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有对故土的依恋。离别时表现的特别充分,走的时候带上一瓶丹江水,带上一捧故乡土;有的把老家的石榴树苗、葡萄树苗,包括江里的一个鹅卵石都带走了;有的人把老家的韭菜根都挖走了,留个念想。”

  现在的移民政策特别人性化,但对移民来说,他们祖祖辈辈生活在那个地方,情感上难以割舍。但是这些移民知道这是国家工程,要“舍小家顾大家”。据赵川介绍,一些老人都七、八十岁了,在这里住了一辈子,我问他们“有什么要求吗?”他们说什么要求都没有,到喝上水时对我们说声“谢谢”就很满足了。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