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扩张迅速 监管力度难拿捏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06:26 来源: 金融时报杜冰
见习记者杜冰自去年5月央行发放首批《支付业务许可证》至今已一年有余,期间已有三批、累计101家支付企业获得支付牌照。合法身份的确立使第三方支付企业逐步走出“灰色地带”并带来空前的发展空间,然而近期频现的第三方支付的风险问题也引起了公众对第三方支付监管的重视。
获批牌照 业务链拓展迅速
101家第三方支付企业从“游击队”纳入“正规军”,短短一年间,其业务已涉及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POS收单、货币汇兑、固定电话支付等七大业务类型。
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企业的服务创新不断升级,线上线下相结合协同发展的局面也日益明显。日前,中国最大的第三方支付企业支付宝启动了物流POS战略,宣布投入5亿元推动中国电商COD(货到付款)体系的发展。这是支付宝继获得牌照以来的首次大规模线下业务推进计划。另一大第三方支付企业快钱也逐步拓展线下业务及供应链融资,试图参与本地中小企业的流动资金管理。
“今年支付公司重点的发展方向,一方面是拓展新的支付领域,做银行之前做的事情,如基金、保险、企业贷款等;另一方面则布局移动支付领域。”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表示。艾瑞咨询分析认为,第三方支付企业面向用户和面向企业服务两个方向的交相渗透格局已经逐步显现。
除此之外,在境内业务市场或已略显拥挤的情况下,几大第三方支付巨头也开始着眼于跨境业务。
规范发展 信用担保是法定义务还是附加承诺
第三支付企业的支付服务范围和规模正不断扩大,新型支付工具得以推广应用,然而第三方支付企业在提供支付服务时的风险问题也愈加引起了公众的注意。在第三方支付行业迅速发展的时代,行业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
比如,信用担保问题。记者调查了解到,几乎所有的消费者都认为信用担保是第三方支付的法定义务,更有人质疑,如果第三方支付没有担保的手段,其意义何在?为何不用银行卡直接付款?然而众所周知的是,第三方支付的优势之一就是确保支付安全。
有业内专家曾表示,第三方支付的最初业务定位是针对网上交易而推出的安全付款服务,其运作的机制是第三方支付作为信用担保,在买家确认收到商品前,由第三方支付替买卖双方暂时保留货款的一种增值服务。在处理第三方支付业务的整个过程中,第三方支付所起的作用包括:托管货款、代收代付、存取货币、清算结算、信用担保,而这一切与银行类金融机构的职能非常相似,但目前第三方支付的性质界定与监管标准又未具体明确,一旦出现法律纠纷,将引起各方争议。
信用担保 规范发展管理政策须加强
有专家认为,电子支付代表着中国支付体系的方向,但电子支付特别是移动支付、网络支付等新兴电子支付在安全、监管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在准入管理、沉淀资金管理、客户权益保护等方面存在问题,带来比较大的风险隐患,影响支付体系的安全性。
据专家预测,互联网支付业务在2012年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而这也自然引发了对其安全问题的集中关注。
对此,有业内专家表示,在我国,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简单采取“放任自流”或者“围追堵截”的监管方式,既不利于支付服务市场的健康稳定,也不利于支付服务市场的创新和发展。相关的监管应遵循“促进创新与规范发展并重”的原则。据了解,央行已经针对上述问题认真研究,并努力从制度和体制上加以解决完善。一是制定有关管理办法,对包括移动支付、网络支付在内的支付服务商从事相关支付清算业务提供统一的监管政策,引导其规范、健康发展;二是推动建立全国性的支付服务行业协会,在服务标准、价格、技术安全、风险防范等方面加强企业协作和自律;三是制定规则要求第三方企业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