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最后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可能正式开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1 10:00 来源: 中国经营网

  乱象的背后,是利率市场化滞后导致的金融行为异化,存款大战的日趋激烈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时机逐渐成熟。

  央行6月7日的公告不仅自三年半以来首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更重要地,可能标志着最后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开闸。公告显示,自6月8日起,扩大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将存款利率上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下限调整至基准利率的0.8倍。观察历史不难得知,既往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不论是国债、货币市场还是外币利率,管制的放开皆从扩大浮动区间开始。有理由相信,央行的这一纸公文将掀开最后也是最重要一轮的利率市场化攻坚战。

  应当看到,央行推进利率市场化实属大势所趋。2011年四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工具的日趋多样化以及市场利率与基准利率的背离,储蓄搬家的情况尤为严重。由于目前银行仍然以存定贷,监管机构对贷存比设置了75%的红线,银行必须主动进行负债管理,吸引存款,致使“全员拉存款”成为了银行工作的潜规则,其中乱象纷呈。事实上,乱象的背后,是利率市场化滞后导致的金融行为异化,存款大战的日趋激烈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时机逐渐成熟。

  利率市场化推进后,银行存款利率立刻出现分化。6月8日,新规执行首日,除五大行将一年期存款利率上浮至3.5%外,地方银行部分上调至3.575%,股份制银行大多执行3.25%的基准利率。考虑到大行存款多,即使小银行把存款利率调至上限也不比大行高多少,短期内存款利率的分化并不会立刻导致大规模存款转移。但毕竟开了个口子,利率市场化推进对银行业日常经营的影响,缓慢而不可逆。

  但在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利率新规将对银行业业绩构成有力的冲击。新规实施之前,银行业存贷款基准利率利差为3.06%,实施后利差将削减至1.473%,降幅高达52%。考虑到中国银行业的主要利润来自于净息差,如中国银行和农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分别占总收入的70%和81%,利差保护的削弱将侵蚀银行的盈利空间。以五大行中的老大工行为例,息差缩小10个基点就会造成2011年利润减少6%。基准利率利差的缩小虽不意味着净息差也将等度下降,但也意味着传统的中国银行经营模式已日薄西山,再加上经济减速带来的不良率冲击,中国银行业想重拾往日辉煌已基本不可能。

  乱象的背后,是利率市场化滞后导致的金融行为异化,存款大战的日趋激烈也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时机逐渐成熟。

  值得玩味的是,央行在降息同时推出放松利率管制,这一举措本身已具备政策暗示,意味着中国政府可能并不打算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刺激政策,取而代之的是改革与结构调整。这符合中国经济结构性失衡的现实,也将使中国经济获得长期受用的改革红利。经过前一轮“四万亿”刺激后,中国政府似乎深明,再度放水只会强化既有利益格局,中断各项改革,反而对“稳增长”不利。

  从更加宏观的角度来看,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中国整体改革的有机的组成部分,单兵独进并不能成事,需要其他改革的配合,才能理顺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在此之前,全国工商联的调研表明,90%的规模以下中小企业以及95%的小微企业没有和银行发生过借贷关系,短期来看,这部分企业也难以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中获得好处,仍须佐以金融市场的解放,让包括小贷、村镇银行等多种形态的资金中介共存,形成多层次融资体系。与此同时,还要同时推进要素市场改革、财税体制改革、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以及政府自身改革,也只有各项改革形成合力,金融改革来之不易的成果才能得到巩固与维持。

  尤其重要的是银行业与企业的改革。在中国,关系型融资的比例居高不下,不同所有制企业的融资条件相差千里,此种条件下,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有限。这是利率市场化推进过程中无法回避的难题。IMF副总裁朱民曾表示,银行和企业行为先市场化,利率才能市场化,这意味着,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落实各行业非公经济“新36条”将成为至关重要的一环。

  最终分析结论(Final Analysis Conclusion):

  最后也是最关键一轮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然开闸。中国银行业将因此受损,被迫转型,但中国经济将从中获得长期受用的改革红利。

  本文仅代表机构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