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财政未改变 转型升级路漫漫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2 08:1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报记者 李芃 杨瑞法 上海报道
“我们现在真可谓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了”,6月11日下午,无锡市滨湖区华庄街道办事处招商办的一位陆姓工作人员,以这样开玩笑的方式,向本报记者回应了网上关于当地停发机关人员工资的传闻。
近日网上流传着一份无锡太湖城管理委员会和滨湖区华庄街道办事处联名发布的《致全体机关人员的一封公开信》。称由于承担了“艰巨而繁重的拆迁建设任务”,且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决定从6月开始所有机关人员暂停发工资,只发放生活费,等相关项目拆迁签约全部结束,再视情恢复工资发放。
公开信落款时间是6月5日,不过,11日下午,华庄街道办财政所人士则否认了停发的传闻,其对本报回应说“没有这回事”,并表示当地机关人员工资仍在按规按时正常发放,街道的年度财务平衡也“没有问题”。
然而,华庄街道的“十二五”规划也坦承“城市进程加快的背后,财力负担不轻”,事实上,无锡太湖城的财政负担严重的现象或许只是部分地方政府财政窘境的一个小小缩影。
部分地方财力透支
前述陆姓人士表示,近几年当地拆迁任务很重,每个机关工作人员都有任务分工,此次暂时停发工资,可能是为了“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也有难处”。
一位接近滨湖区政府的当地人士证实,无锡一些区和镇政府工作人员除正常工作外,还要领受一项特殊任务--协助拆迁,并将其与个人工资绩效挂钩,“部分公务员可能暂时没有完成拆迁任务,所以工资迟发”。
近年来,无锡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变化较大,但也付出了一定代价,尤其是前几年包括地铁在内的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或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地方政府的财力。
以地铁为例,1号线尚未建好,2号线又要开工,3、4号线也在规划之中,这需要巨额资金,“仅市政维护(如绿化),每天都耗资很大”,当地知情人士说。
土地则是无锡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此次发布公告的单位之一华庄街道也随着无锡的“城市南进”战略,从传统乡镇变为太湖新城新的核心区。
但自2011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业调控日趋严厉,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开始捉襟见肘。
去年11月20日,就有无锡市民致电本报称,“听说无锡市政府没钱了,地铁停建一个多月,公务员工资都是拆借的。”
本报记者曾将此短信转发给时任无锡市委书记的毛小平,他当即回信否认:“毫无依据,一切正常。”不久,毛又连续给记者发来两条短信:“方便时考察一下吧。目前经济层面的情况
上面的判断过于乐观,要作更困难的准备。” “现在的情况不是政府缺钱,而是企业缺资金缺市场缺信心。”
如今,毛小平已退出无锡政治舞台,但当地财政饥渴现象并未本质上加以改变。
新兴产业收益短期内难以取代土地财政
不少人会问,为何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此发达,还这么依赖土地财政?
事实上,尽管无锡战略性新兴产业发达,但呈现粗放型增长特征,而最为明显的标志就是,引领当地经济增长转型的明星项目“530计划”耗资巨大,但带来的直接税收则尚待时日观察。
2006年,当地出台了“530计划”,要在5年内引进不少于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
时任无锡市副市长谈学明,在去年底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无锡不走科技创新创业、新型战略性产业引领的路,没有其它的路可走。”
尽管无锡政府层面从上到下都认同该计划,但“530计划”需要不菲的财政的投入却也是不争的事实。
本报获得的核心数据显示,5年来无锡对“530计划”的财政支出已达十多亿。其中,无锡市本级财政累计拨付创业启动资金6.8亿元,市(县)区财政累计拨付创业启动资金2.45亿元。市创投集团累计提供风险投资1.58亿元,市(县)区创投公司提供风险投资1.84亿元。
这就导致了一个现象,新兴产业还在培育期,给当地政府带来的经济收益较小,而当地政府却需要投入大量前期资金。
上海某园区一位负责人就曾直言不讳地说,“530计划”是拿未来20年的财政投资出来的繁荣景象,是一种对未来的不负责任。
“现在土地卖不掉,即使有人要,也卖不出好价钱。无锡传统产业的转型还没有开花结果,新兴产业尚在投入期,没法为财政挑大梁,政府口袋干瘪也在情理之中。”无锡一位企业高管对本报记者说。
显然,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长期培育才能最终给当地带来大量可持续的税收,常州前任市委书记范燕青,在2007年底接受本报专访时就表示,科技创新是“慢活”,要趁早抓,要长期抓。
(本报记者俞凌琳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