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纾困引发政府角色之辩银政企三方博弈谁主沉浮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01:22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夏心愉 洪偌馨
[ 政府伸出强有力的臂膀,在企业信贷危机中力挽狂澜,救企业于危难,也预防了本来可能面对的倒闭潮中的职工失业、社会稳定等多项问题。但是,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政府介入的权力边界何在? ]
总部位于浙江诸暨的“大鳄级”企业浙江经发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经发集团”)在过去两个月间上演了一出“起死回生”的逆转戏码:从受担保企业牵连资金链告急、被债权银行起诉而几乎宣告破产,到资产、债务、股权全体重组而进入平稳过渡期。而导演并参与主演这场大戏的正是当地政府。在化解经发集团信贷危机过程中,诸暨当地政府动用了各种政府资源。
与诸暨类似,为化解信贷危机,除了积极协调债务各方关系外,在浙江很多地方,地方政府还设有“政府应急专项资金(基金)”,在必要时候为企业直接“输血”。
地方政府直接介入对化解信贷危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也有人认为,政府直接介入后,可能对相关市场主体独立性,进而对市场有效性产生负面影响。
银行预警
“银行和企业已经互相有所不满,经发集团资金链风险很大,要是政府不居中协调,这么大的企业,最后倒掉都是有可能的。”有消息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事实上此前已经有银行向法院起诉了经发集团。而当地政府有关人士也向本报表示,经发集团的确出现了业务过度扩张。据媒体报道,经发集团涉及负债近30亿元。反过来,经发集团似乎也有不满,认为银行不应收贷或压贷以致其“雪上加霜”。
但银行对经发集团的预警自有其风控理由。本报记者采访全程参与经发事件善后的某银行绍兴分行主管风控的高管后获悉,之所以有银行起诉经发集团,是因发现经发集团在该行质押的股权“一女二嫁”:利用质押手续与股权证领取的时间差,把同一批股权质押给了两个债权方。
本报获悉,经发集团通过两个贷款主体(经发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百瑞旅业)在上述银行共有贷款余额7200万,与其在该行所质押的九江银行股权原始投资价格相当。
“当地银行形成一个‘圈子’,对企业的风控预警信息互通。”据上述消息人士透露,政府介入前,银行已纷纷对经发集团的贷款进行预警,收贷压贷皆有可能,而这很有可能致经发集团于死地。
而由此也引发了一个悖论:为了信贷资产安全,银行有必要在企业资金出现隐患时收贷、压贷。然而,上述绍兴分行高管却认为,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最需要银行作为的时候,轻易收贷是不负责任的。
据他转述,当地银监部门每次开会都会强调,银行放贷要小心,但一旦放了,收贷更要小心。因为即使是一两家银行的抽贷,在经济下行、企业资金吃紧之际,有时会产生连锁效应,直接压垮一个企业,也致使所有涉贷银行全部出现坏账。
记者发现,顺着这个思路,在眼下多地的信贷困境中,似乎不同的银行间已经开始产生了一种“博弈关系”。在处理一些已现危机但仍可能支撑的企业贷款时,假设每家银行都持续供贷,企业或许可能度过经济低迷期;而一旦有银行带头收贷,很可能使创面扩大。然而,最先收贷的银行却往往更具主动权,坏账发生可能性较小。
“银行是社会的稳定器,企业资金困难,银行需要有勇气来支持企业,这是银行的社会责任。”上述绍兴分行高管对本报强调。
此外,据他分析,一个地区的银行其实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果银行抽贷,多家企业倒闭,那当地整体银行业信心一定受打击;不良贷款产生后,各银行总行对于当地的授信额度肯定大打折扣,对大家都是坏事。”他表示。
政府协调
当这家“中国民营500强企业”陷入信贷危机之时,紧张的显然不只是贷款银行与企业自身。
“经发的事件我们高度重视,第一时间开会协调。”诸暨市政府有关人士告诉本报,“这个企业总体核心资产质量还是好的,有酒店、金融股权等,我们认为可以帮助企业,以企业自救为主,再协调多方共渡难关。”
该政府人士表示,经过政府协调、银行参与后,经发集团现已进入了平稳期,情况趋好。
具体来看,当地政府是如何协调,动用了哪些手段助企业转危为安的呢?上述参与经发善后的绍兴分行高管一语中的:“说白点,资金窟窿在那里,政府、企业、银行都要拿一点钱去堵。”
据了解,重整过程共分四个部分。
首先是对企业进行债务数据核查和公开。5月初,当地政府把债权银行和债务人召集在一起开会,会上通报了企业经营状况和债务情况。据上述绍兴分行高管向本报透露:“从面上来看,经发集团的资产和债务相抵之后,资产还多七八个亿。”
他表示,正是因为在会上厘清了企业的债务状况,看到了政府态度和企业自救的诚意,该银行有信心继续与企业合作。
此后便是对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而这也是整个重整过程中的重点。因为当地政府的出面,促使两个有力措施被推动。其一,是把经发集团的民间高利贷融资“一刀斩断”。因高利贷本属非法,因此企业欠下的高额利息被豁免,而本金部分也可打折归还。其二,是“资产瘦身”,即债权人可授让带有贷款的资产,银行在此过程中也配合支持平移。“这样整下来,企业的负担大大减轻。”一位参与过通报会的人士透露。
债务重组之外就是股权重组,而经发集团也同意引入“一个实力很强的北京战投”。据内部消息,初步方案是战略投资方将占60%股份,而经发集团占40%。引进战投的最大好处是带来了外部的流动资金“输血”,而经发的财务也将交由战投管理。
“现在来看,战投引进进展顺利,投资方也在内部审计。”上述绍兴分行高管表示,经发集团在大换血之后,债务已经非常干净,银行贷款也能正常付息运转。
与此同时,当地政府还在牵头协调,保证企业“血源”不断,包括银行不断贷,原材料供应商不断货等。
在整个信贷危机化解过程中,诸暨市政府建立的应急机制具体发挥了怎样的作用,目前还不得而知。但据知情人士透露,诸暨市政府建立的应急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成立担保公司,二是财政拨款设立应急基金。“就是用一份信用担保计划,或者从应急基金里拿一笔钱,保证这个企业资金的流畅。”
财政输血
地方政府建立应急机制,设立应急资金(基金),并非是诸暨的独创。与在民间拆入高息款的一般做法不同,在浙江,由当地政府提供低息“过桥款”的做法并不罕见。这种做法的另一大隐形优势是:用了政府的“过桥款”,银行不敢不续贷。
在去年下半年的温州金融危机中,温州市政府就设立了企业转贷专项资金,规模达10亿。而去年10月,杭州市萧山区政府也决定继续启用区政府应急专项资金。
这类专项资金如何运作?本报获取的杭州市萧山区《区政府应急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下称《办法》)显示,该专项资金主要用于2010年区百强企业、优势成长型企业、苗子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区内注册资金在800万以上,且单笔转贷资金在300万元以上的工商企业。使用条件则主要为在当地银行的贷款转贷,经贷款行审核,符合转贷条件并由贷款行出具转贷承诺书。
而为了保证专项资金的运作,萧山区还成立政府应急专项资金管理办公室,由区财政局牵头,人民银行萧山支行、区经发局、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区劳动保障局、区建设局等部门及各镇街场、管委会派专人负责相关工作。
曾使用过这一平台的当地企业主告诉本报,在政府帮助前,他的企业已因所属行业属银行重点风控对象,几乎被全面收贷。其后当地政府允许其使用专项资金,甚至可以协调当地银行要求不起诉。“政府一说话,银行就放心,本来一家要求他提前还贷、收清贷款的银行,最后还增加了10%的授信。”他说。
这种情况可算是“成功”案例。不过,资金运转安全并非是万无一失的。为此,《办法》规定人行萧山支行全程监督资金流转情况。一旦由于企业或银行因素导致转贷未成功或专项资金无法及时收回的,区政府和人行萧山支行将追究企业及银行的相关责任,各镇街场、管委会要负责追偿专项资金,“如应急资金无法偿还,各镇街场、管委会财政承担50%损失”。
值得注意的是,部分企业不动用专项资金,只要符合要求,也可以进入此平台而通过政府力量“保障”后续融资。《办法》规定:“为帮助企业金融贷款,防止银行抽贷、压贷,企业可以使用自有资金通过政府应急专项资金平台进行转贷。”
除专项资金外,浙江一些地方政府还有不少强势“输血”企业的办法,包括“巧”变企业圈下的“工业用地”为“商业用地”,以及在税收上给予减免。记者采访发现,在绍兴一带,一般的“工业用地”一亩价格约30万~50万,而“商业用地”则接近300万。
干预过度?
政府伸出强有力的臂膀,在企业信贷危机中力挽狂澜,救企业于危难,也预防了本来可能面对的倒闭潮中的职工失业、社会稳定等多项问题。但是,由此也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政府介入的权力边界何在?
有专家提出,行政干预过度,将阻碍市场本身“自净式”的优胜劣汰,人为地使“问题企业”起死回生并无必要。
本报也从绍兴某银行人士处获悉,有的地方政府甚至可能在拯救某企业时,“点名”要求非该企业原有合作银行也摊派出贷。事实上,夹在当中的分行层面,上有总行既定的风控,甚至收贷策略,下有企业实际需求,再加上当地政府的“要求”,往往需要权衡应对。
“地方银行的独立性一直是个问题。”一位银行业分析人士对本报表示,“银行本身应该是独立的市场主体,独立地开展业务。然而,地方政府总是有各种很‘合理’的理由,对银行提出各种要求,或者进行所谓的‘协调’。”
不过,也有银行高管表示“欢迎政府的协调工作”。而有政府出面协调的企业,后续往往能进入债务重组的良性轨道。而多家银行也将在政府的介入后全部给予企业较优惠的贷款成本,不再收贷压贷。因此企业的银行贷款也往往都可正常运转起来,贷款安全得到基本保障。此外,据本报走访多地了解,一般最终获得平台支持的企业,都是当地的“百强企业”、“成长型企业”或“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然而,亦有业内人士质疑:“地方政府的救助,会不会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过度扩张起到‘另类鼓励’的作用?企业会不会想,即使出事了,政府也不会袖手旁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