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旧衣呼唤“低门槛慈善”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04:31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胡 蓉
把旧衣物捐给有需要的人,相信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念头。然而,要把这种善念变成现实却不容易。昨天,本报刊发了《想捐旧衣被,咋就这么难》的报道,报道显示,因为捐助点少而远、受捐时间不灵活、对捐赠品要求太高等原因,深圳市民捐助旧衣物的热情受到很大制约。
说起做慈善,人们常常偏爱做扬名立万的大工程,但对于捐赠旧衣物这种细水长流式的日常慈善行为,关注的人却不多,所以就很少有人人可以操作的平台。偏爱大工程要求捐赠者有更大的财力,因此抬高了慈善的门槛,使得慈善成为富人和大企业的“专利”。但是,善心不分阶层,积小善可以成大善。因此,打造让人们通过举手之劳就可完成的低门槛慈善工程十分必要,因为它可以让普通人成为慈善的主体,有效壮大慈善事业的力量,让慈善理念得到广泛传播。
此外,多一些低门槛的慈善工程也有助给中国慈善事业“疗伤”。“郭美美”等连串事件对慈善机构的公信力造成重创,大家捐钱的时候往往颇多顾虑,但鼓励捐助旧衣物就容易多了。这类低门槛慈善工程做好了,有助于逐步恢复公众信心。
当然,不同的慈善项目应该有与之相匹配的操作模式。从报道中可以看出,深圳接受旧衣物的捐赠,在观念上是开放的;但捐赠不易,却反映了模式上的落后,仍由政府主导而缺乏创新。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捐助点由社区工作人员负责,开放时间沿袭正常工作日时间,当然就会与市民的作息时间相冲突了。
打造这类涉及广泛人群的慈善工程,不仅“劳心劳力”,而且“广种薄收”,让政府不计成本花费公帑去做这种事,既不符合公共财政使用原则,也不符合慈善事业的发展规律,最终难免陷入成本高、效率低的僵局。
僵局如何破解?香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好例子。在香港,捐赠旧衣物就非常容易。据相关资料显示,全港共设有189个旧衣回收箱,主要设于小区、休憩处、公园、体育中心和图书馆。“社区旧衣回收箱”虽由香港民政事务总署主导,但具体实施者则是四个有丰富经验的民间团体。这些团体要负责采购、安置、维修回收箱,及时清理里面的衣物,定期报告回收数量、利润及用途,并接受公众监督。发动并鼓励民间组织去操作,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而政府与公众要做的,是给予更多的理解,尤其是对“慈善成本”的理解。比如,有些人对拒收某些衣物不理解,认为是对爱心的挑剔;还有人对捐赠衣物在慈善超市标价出售不理解,认为是对爱心的亵渎。要知道,不求盈利是慈善事业的要义,不求亏本则是慈善事业的生存法则。把旧衣物收进来直至送出去,涉及筛选、消毒、递送等多道成本环节,筛选出不合适的衣物和低价出售既是为成本计,同时,付少许钱,也能避免捐赠衣物被滥用。一项慈善工程只要做到了急人所急、物尽其用,就有存在的理由。
下个月,首届中国公益慈善项目交流展示会就要在深圳举行了,让人人参与公益慈善是展会目标之一。期待“捐旧衣难”能够引起关注,期待更多低门槛慈善项目能够从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