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浦东推16条新政 以改革为出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08: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李芃 上海报道

  在养老问题日益受到关注之时,上海浦东已先行一步,把经营性养老机构由限制性领域变更为鼓励性领域,并已受理了数家境外经营性养老机构的登记申请。

  放开外资进入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领域,只是浦东新一轮转型发展的动作之一。日前,上海市工商局和浦东新区政府联合推出《关于深化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进一步推进浦东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16条创新政策聚焦浦东“四个中心”建设和综合配套改革,期以力推浦东转型发展。浦东新区区长姜樑表示:“改革是浦东的目标,其实更是我们的出路。”

  据悉,这次出台的16条政策,每一条背后都已聚集了一批试点企业。上海市工商局局长吴振国认为,“16条”既有创新,也有难度,有些需要突破现行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瓶颈,“我们争取在浦东率先突破,然后再全市推广”。

  政策之间相互联动

  纵观此次新推出的16条政策,分别涉及深化企业市场准入改革、提升政府服务效能、落实重点产业支持政策、创新市场监管体制机制等,并且政策之间相互联动。

  比如,配合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浦东正在研究制订有限责任公司股权激励工商注册登记办法,这将直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有利于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

  此外,为配合浦东建设国际金融中心,“16条”明确表示,要探索专业保理等行业市场准入和规范发展的有关政策措施,并明确鼓励外商以境外人民币出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

  保理业务是一项以债权人转让其应收账款为前提,集融资、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及坏账担保于一体的综合性金融服务,在国内外贸易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中小企业融资有着较大的助推作用。

  近年来,银行业保理的发展已较为成熟。中国银监会的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银行业的国际和国内保理业务量折合人民币达2.24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而自2008年起,我国的出口双保理业务量连续4年位居全球首位,保理业务在中国将面临巨大的发展机遇。

  但非银保理缺乏相应立法规范,发展受到了限制。上海市工商局副局长陈学军透露,2009年浦东登记的全市第一家也是迄今为止唯一一家外资商业保理企业——高银保理(中国)有限公司,目前业务量很大,现在试点可以进一步扩大,目前有包括DHL、远东租赁在内的3家机构希望扩大业务范围,从事保理业务。

  综改下一步

  浦东新区区长姜樑介绍,浦东开放开发20多年,在先行先试方面经历了几个阶段。一是争取特许政策时期,最典型的就是早期的外高桥,以“两免三减半”政策吸引了最初的投资者;其次是争取授权阶段,通过自上而下的授权来突破某些政策限制;而目前浦东已经走到了流程再造的阶段,需要自下而上地探索。

  这次推出的16条明显体现出突破现行体制机制和政策瓶颈的特点。比如探索股权投资公司制企业变更为合伙制企业,能改变原来股权投资公司制企业必须先注销、才能重新设立合伙制企业的模式,有助于促进私募股权基金的规范发展。

  探索不涉及前置审批的企业住所与经营场所各自独立注册登记,是借鉴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有助于加强对企业的实际监管。

  试点开展有限责任公司股权信托登记,能够通过对股权信托进行备案,进一步明确股权信托的法律关系,从而更有效地反映合法股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提高信托产品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此外,部分政策的改革创新力度较大,普遍评价是“含金量”很足,体现了对浦东“4+3”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支持。

  “要期待顶层设计好了之后再做,有些条件是不具备的,因此浦东就必须要一步步往前走,哪怕走半步”,姜樑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