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6月13日:毒苹果国产奶,谁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3 13:49 来源: 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近日一次奶业论坛上,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理事长宋昆冈向记者表示,乳制品企业三年整改成就显著,希望大家不要过度质疑。(6月12日新华网)

  山东烟台个别地区的苹果,被装着违禁药品的药袋包裹长大。2012年3月,当地曾查处药袋200多万只,并下令禁止使用。但目前这种药袋仍被大量使用。(6月11日 《新京报》)

6月13日:毒苹果国产奶,谁为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毒袋苹果”,该认真一回了

  

  苹果又不能吃了?关键是我们还能吃什么?在中国,关于食品和药品的安全问题,职能部门应该“大刑伺候”了。醉酒驾车,因为屡禁不止,最后只能“入刑”。情节严重的,则以“危害公共安全”论处,现在看起来有一定的效果,酒驾、醉驾都大大收敛。再看这些直接把毒药送进人民群众口中的罪犯,尤其是药袋制造者,其对公共安全的危害,大大超过了醉驾——醉驾最多撞死撞伤多人,可毒药却是一毒一大片;醉驾还能凭着车牌号或监控录像找到肇事者,可用毒药而且是慢性毒药就是让你死得不明不白——如果有关部门还是不痛不痒地罚几个钱了事

  压倒国产奶的永远不会是“过度质疑”

  

  国产奶业需要以严格的标准和可靠的质量,重建国人对国产奶的信任。重建信任,不是空喊几句“国产奶质量史上最好”就可以的,需要修订奶业标准与国际接轨,而且,还要耐心地面对舆论的“过度舆论”。政府要加大监管力度,并及时将检测、监管的结果公布出来,消除老百姓的顾虑。这个过程需要有耐心

  “烟台苹果”该怎样面对危机?

  

  面对危机,山东鲁花高层初志恒所言有理:“烟台苹果,你不要这么气急败坏,你就像新京报,有时候会有一两个错别字。但那不是‘毒报纸’,直面问题,把错别字改过来,理性,建设性,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真性情。我是土生土长的烟台人。我爱烟台,我爱烟台苹果,我也喜欢有错别字的新京报。”

  “我孙子喝国产奶”为何遭拍砖

  

  宋昆冈是网友的老熟人了。前些天,他说“国产乳粉质量系历史最好”,网友反问“你给自己的孩子喝国产奶吗”如今宋昆冈承认“自己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质疑更多:那你何以证明自己的孙子喝的就是国产奶?即使是国产的,何以证明不是特供的?即使不是特供的,乳协理事长孙子喝国产奶就等于国产奶质量过硬了?——仿佛陷入了话语陷阱

  “药袋苹果”:藏着多少“袋中谜”?

  

  进一步全面梳理一下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又会发现,“药袋苹果”背后掩藏的“袋中谜”,其实远不止上述这些,在其他许多方面,同样也充满着诸多难解谜团。比如,苹果套袋蜕变为“药袋”之谜。据悉,给苹果套袋原是10多年前政府技术推广的产物,本意是“减少病虫害和农药残留”,但近年来不加药之袋却逐步变为药袋,反倒“增加了农残超标的风险”,彻底走向了套袋初衷的反面,如此颠倒诡异之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

  对国产奶“过度质疑”源于过度受伤

  

  老百姓为何对奶制品行业和企业三年来的变化不了解?因为有关部门没有就整改的一系列问题向社会公布,相关细节还处在暗箱之中。比如,99%的合格率,是按什么程序、什么标准抽检得出的?抽检了哪些品牌?那1%不合格的是哪些批次、哪些产品?这些产品存在什么问题,相关部门对此做出了什么样的处罚?凡此种种,如果对公众没有一个详细明白的交代,就难免招来质疑。明知问题乳制品仍然在伤害消费者的信心,还要他们不质疑,这显然是一厢情愿

  期待“良心苹果哥”的出现

  

  有人会抱怨,目前市场秩序问题很大,许多违法行为成了行业内公开的秘密,似乎不违规使用农药不赚钱,不违规添加防腐剂就要亏本……但是,刘洪安给“药袋苹果”和其他的问题食品上了生动的一课:作为市场主体的经营者,终归应当有勇气担负起法律责任、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而不是把责任全推给社会环境、制度缺失和他人

  乳协要用事实让消费者信服

  

  国内乳制品不是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要想重新得到消费者的信任,就得用事实说话,用质量说话,让市场来说话,而不能靠“公关”自说自话,否则,只能沦为笑柄。为此,乳制品企业要有卧薪尝胆的准备

  走自己的路,让孙子们吃去吧

  

  食品危机频出的今天,“现身说法”成了不少企业和业内人士进行危机宣传的惯用手法。去年双汇因“瘦肉精”事件下架20多天后双汇熟肉制品在重庆各卖场重新上架,为证明重新上架的产品安全放心,双汇集团重庆区域经理在卖场大吃火腿肠。不久前,对于“喜之郎员工都不吃果肉果冻”的爆料,喜之郎相关负责人回应:“我们每天都吃果冻,公司食堂每天都发果冻。”现在,乳协理事长连孙子都抬出来了。类似做法真的能令人信服吗?估计很难。经过这么多年的磨练,中国人早已没那么好忽悠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关于烟台苹果、国产牛奶的负面新闻不是个例,当年复一日面对这类新闻时,消费者除了选择暂时不吃,别无他法。究竟谁来为百姓舌尖上的安全保驾护航?

  有人认为应放开市场竞争,打破垄断,借助鲶鱼效应来激活乌烟瘴气的国内食品企业,促使其回归“良心”轨道。但问题是,鉴于劣币驱逐良币,在降低成本,利益最大化的动机驱使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大胆尝试可能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的食品处理办法。

  解决问题的关键,仍在于法制健全。以醉驾入刑为例,此法规出台后,酒后驾车的现象明显减少,食品行业为何不能借鉴呢?所谓“法治国昌”,依靠强制性力量才能够发挥实际效果,这是任何舆论监督、行业自律都无法达到的。

  

  (责任编辑:王雅洁)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