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华影盛视赵雨润:微电影未来抢夺的市场在广告领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09:36 来源: 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14日讯(记者蒲波)微电影的未来究竟是去广告化,还是广告化?面对众说纷纭,作为中国最大的微电影制作公司,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颇为坚定。近日,他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微电影未来抢夺的市场是视频广告和电视广告的领域,它是内容2.0的营销模式,所以不可能去广告化的。
虽然华影有庞大的微电影制作计划,也打算在未来做一个自己的微电影节,但是在赵雨润看来,微电影只是华影盛视打造的一个聚集影视原创者的平台——美我网的一条出路而已。微电影是一种呈现,美我网是本体,未来华影还会摸索出开发原创者的创意才能的其他出路。
一路尝试走来,赵雨润也总结了若干心得。如何去布局一个微电影产业链?什么样的品牌更容易接受微电影这样的营销推广方式?他不断强调,没有新媒体,就没有微电影。品牌对新媒体的认同程度,与对微电影的资金投入密切相关。故事,是决定微电影生命力强弱的要素之一。
赵雨润不建议做微电影产业园区或者生产基地,他认为影视行业只有编剧可能聚在一起,这是由行业的特性决定的。
华影盛视首席执行官赵雨润
以下是访谈实录:
品牌搭上微电影:认同新媒体是关键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认为什么样品牌更能够接受微电影这种营销推广方式呢?
赵雨润:从我们营销中心接触的品牌来看,首先,品牌要对新媒体有比较大的认同感,因为微电影毕竟还是新媒体的一部分,微电影现在不太可能进入到大型院线或者电视平台。其次,新媒体的观众是品牌的主要受众,如果品牌本身有电商渠道,那是最好的,因为可以通过微电影直接连到网络购物平台或者电商的频道当中。
微电影未来抢夺的市场在广告领域
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大家都在讨论“微电影和广告”的关系。微电影在发展初期广告赞助是必要的,但是业内也认为未来的微电影要良性发展,应该去广告化。华影盛视一直在做微电影的品牌定制,不知道华影以后是否会有相应的内容策略的调整?
赵雨润: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一点,微电影不是电影,它不是跟电影是在同一个领域当中去竞争的。微电影是在广告领域当中一种新的衍生,微电影的未来抢夺的市场是视频广告和电视广告的领域。微电影是内容2.0的营销模式,所以不可能去广告化的。我觉得微电影考虑的是如何把广告跟艺术结合在一起,甚至是说如何把商业和艺术结合在一起。
从微电影的商业模式角度来说,我并不觉得广告是一个“洪水猛兽”,而且我觉得任何公司想持续做微电影这个领域,必须看到广告是微电影的生命,是微电影的来源,客户是微电影的来源,这样才能够再去谈发展。如果今天自己拍了一两部喜欢的微电影,第三部在哪里?任何一个商业运作,我们谈一个行业的可持续性,而不是一个行业大家的主观性。
微电影有四个方面的考量,首先是故事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微电影,从题材上讲,最可能在网络上引起病毒传播的比较好的效果?
赵雨润:微电影现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考量,首先一个是故事。我们最近宣布跟榕树下、跟盛大文学合作,要将微小说拍成微电影。第二就是演员或者说制作团队的名气。我们上半年度推出的“明星音乐微电影”点击量非常高,二十多部的累计点击已经过亿。第三,可能是新闻话题类的,这种微电影有时效性,也可能只局限于这个阶段,可能过了这个阶段之后人们不愿意看这个东西了。第四就是播出平台的力推。像电影一样,你没有排片,人家就看不到,再好的电影没有排片,那也是死掉的。
我们华影更倾向于故事性强、时效性模糊的,更像这种影视剧的做法来做的。不能说一个微电影做了之后,只是在这个节点放具有传播效果,过了两个月之后就没有可持续性的必要了。
微电影一分钟的价格与影视剧差不多
中国经济网记者:您刚才谈到两点,一个是明星参与,这涉及到微电影的价格问题。您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候透露,微电影的价格一般是一分钟一万块钱。
赵雨润:差不多是这样的,这里面不包括知名的导演、演员的作品。现在比较强的影视剧,一集大约是一百万,一个影视剧差不多是四十五分钟,平均下来可能是一万多到两万块钱一分钟。微电影的价格一般不能超过影视剧的,哪有一分钟三万块钱,那是比较离谱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像姜文的微电影,5分钟短片能拿到佳能的8600万元,这样是不是一个神话?
赵雨润:首先,姜文的片子制作费是8600万,这是不可能的,这个价格是算上所有的宣传资源。另外,有没有第二部这样的片子?一年当中可能就这一部。在现在的艺术市场,人们还在等待一年一部大片吗?电影市场都不是这样了。现在人们要的是海量的内容,你的内容如何持续性跟上来。当然,站在客户的角度,无所谓的,一年就是做一部。
从微电影尝试把影视人才结构化
中国经济网记者:微电影的推广将是很费劲的事情?
赵雨润:是,没有一个公司可以把产业链里面所有的部分给吃掉。现在无论是微博(http://weibo.com)推广,还是视频推广,都有非常专业的公司——推广公司或者是广告公司来做。
从制作单位来讲,要立足制作具有可看性的微电影。我一直强调微电影跟微视频差别。微电影是专业娱乐,质素、灯光、字幕、调色都得专业。影视作品如果制作粗糙,那是打动不了观众的。另外,请一个普通人和请一个演员不同,演员有粉丝效应的培养。
华影的推广渠道多,在十个视频网站当中都推出了盛大“美我”微电影院线,具有自己的专区。品牌的培养也是比较重要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美我网的试镜,给华影的微电影做了巨大的推广。您是怎么考虑出来这样的创意?
赵雨润:盛大一直是很注重原创者,我们在寻找每一个行业当的模式结构。比如说文学,任何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作家,只要不是文盲,只要能够来写就可以了,只是你写的东西人家喜欢不喜欢而已。
音乐是有一定的门槛,是一个才华的表演。影视又不同了,影视是有不同才华的人聚集在一起,那要考虑能不能把他们进行结构,像一个工作流程线一样来做。现在大电影没有办法做到这样的程度,因为大电影是一个大的投资,我们先从微电影角度开始来这么做,做结构化。
不建议做微电影产业园
中国经济网记者:盛大有没有可能也做一个微电影产业园,把这些影视人才都放到一个园子里面去?
赵雨润:我不建议,因为影视在一定的程度上是从虚拟到现实,又到虚拟化。你创作歌曲,进一个录音棚就可以了;你写东西,在家里面,在地铁里面,在咖啡馆里面都可以的。而影视一定要散在各个地方,但是影视当中有一部分是可以聚集的,比如说编剧。
中国经济网记者:现在,北京、天津都在做微电影产业园或者生产基地。您怎么看?
赵雨润:我觉得大家都有很好的初衷,产业园或者产业基地应该主要是给制作团队提供一个办公或者交流的地方。可是,任何电影都有编剧、演员、导演,很难有人会自编自导自演的。影视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生产,不是说所有的人要聚集在一起才能制作出来一个作品。我觉得这样的园区或基地可能是在资金、机制或者是奖励方面给微电影制作人一些扶持。
华影尝试布局微电影产业链
中国经济网记者:华影有打算做一个完整的微电影产业链吗?
赵雨润:不是“做”,是要布局。就产业链而言,任何一个机构都不可能在产业链里面做到绝对的老大,这样就是垄断了。何况,影视行业是靠作品、靠版权,是一个丰富内容产生的过程。比如说,我一直在定义,从营销到制作、到播出、到衍生,这四个领域当中,华影有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到底是做两块还是四块?这是一个产业化趋势的考虑,没有一个机构可以去垄断一个产业链的。
中国经济网记者:微电影本身也是影视剧一个衍生品,但微电影也会有自己的衍生品。
赵雨润:我一直说微电影跟影视剧的制作过程是一样,但是商业模式完全不一样。微电影应该跟广告片比较,应该跟广告2.0的模式去比较,这样才能让微电影合理可持续发展。另外,微电影是从新媒体、尤其是从移动互联网媒体里面来的,没有新媒体就没有微电影。
我们也在做很多尝试和改变。一开始的确是从试镜来做,这是制作本身,后来我们发现微电影的商业模式决定它到底能够持续走多久,所以我们推出微任务系统,从客户的任务来做,这样就更容易了,而且更加有价值。试镜就像一个选秀活动,电视台做选秀活动是为了吸引客户,为了吸引眼球,没有像电视台那么强的平台,做一个选秀活动的意义在哪里?
微电影节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中国经济网记者:华影的微电影作品手机视频投放,会有一些拍片花絮,还有一些交互小游戏。
赵雨润:对。这是我们未来要去尝试的。既然微电影是一个产业链,它肯定要有轻重缓急。我们目前为止比较大的重点是在前端营销和制作两部分,未来会与更多的播出平台合作,最近也在考虑,推出自己的微电影节。以后的微电影数量不一定会增加,但是微电影节的数量一定会增加。
中国经济网记者:微电影节已经成了城市名片。
赵雨润:因为电影节也好,微电影节,它们是比较少的作品落地形式,是实体的形式。华影做微电影也好,将来做微电影节也好,我们从一开始打出的牌就跟所有人不一样。我们聚集的是原创者,是先有美我网,再有微电影,可以说微电影只是美我网的一个出路,未来还会出现其他的模式。
现在很多微电影节考虑的各不一样,有些是促进当地旅游,有些是当地政府扶持,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要解决,那就是微电影节的持续性。热闹只是一时的,持续才是一个王道的东西。
华影微电影试水国际市场
中国经济网记者:你觉得现在微电影的国际市场开始有一点点的可能吗?
赵雨润:国际市场,我们现在还做的比较少。最近我们的二十多部片子都打上中英文字幕,通过酷6、优酷播放。微电影的国际市场目前为止不作为我们一个最主要的考虑,这里面有文化隔膜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