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我们如何面对名家“胡喷”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0:59 来源: 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 ■苏群

  日前,《中国青年报》刊出题为《“胡喷”的经济学家已成公害》评论文章。文章一出,立即引起广泛关注和议论。文章特别提到日前在国际权威排行榜中成为“全球最强华人经济学家”、向来以“狂言”闻名的邹恒甫教授在接受媒体专访时,指责国内经济学界水平低下、信口开河,不学无术,误国误民,不务正业,并且,点名批评某些经济学家“一边骂权贵一边当权贵”、“当婊子还要立牌坊”。

  针对邹教授的指责,文章指出:“批评异常辛辣和尖锐,当然有不少情绪化的成分,可能还夹杂着经济学圈内的江湖恩怨,但不可否认,邹恒甫的一些判断还是击中了当下经济学界的某些病症和要害。”为此,作者还一一列举了一些所谓“经济学家”“为了追求出镜率、点击率、争议度和话题热度来提升自己的出场费。”“人格分裂。一边骂权贵,一边当权贵——一边在银行当独立董事,一边给银行当传声筒;一边批评垄断体制,一边在垄断行业拿高薪。”等不良现象。

  说实话,文章很难不引起我们的共鸣。所列举的现象我们一点也不陌生,可以说都是眼前司空见惯的。然而,仅仅是喝采是容易的。作为公众或者媒体,我们更应该认真思考:在各种各样的声音中,我们应该如何辨别哪些是噪音(“胡喷”)、哪些是真理,而不要被表象迷惑。

  正如文章所云,在当代中国,经济学已然成为“显学”,经济学家又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就决定了形形色色的“经济学家”都想来分这块“显学”的蛋糕。因此,所谓经济学界的各路江湖人马,纷纷粉墨登场,施展手脚,各显神通。为了竞相取悦于观众,赢得满堂喝采,人人都会拿出各自的看家“绝活儿”来。这当中自然有唱京戏的、有耍把式的、有买狗皮膏药的。

  ——这也足以说明,在经济学领域,中国的言论自由度是非常大的。如在“领袖的话就是最高真理”的计划经济年代,谁敢胡言乱语?其他人再有能耐,也只能是“噤若寒蝉”。

  然而,热闹过了头自然会招骂。骂的好处是让一些人有所顾忌,不要以为天下人都是傻子,都尽是昏庸附和之众,也还有人在“冷眼以对”、“侧目而视”。即使是焦大酒醉骂街,也还骂得有鼻子有眼,能够让人清醒。不过,如果硬要以真理的名义禁止所有“胡喷”,则又会步入另一种我们所熟悉的误区了。“百家争鸣”总比“万马齐喑”好。

  面对“胡喷”,首先考验的是公众和媒体的辨别能力。在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声音都应该被允许存在,而“胡喷”之所以能在中国大行其道,用一些片面的、荒唐的、甚至于所谓“惊世骇俗”之语沽名钓誉,只能说明我们的社会少见多怪,还不够成熟,缺少判断能力。媒体如果轻意让“胡喷”给唬住,则更加可悲,不仅在无意间成了人家套利的工具,还误导了公众,甚至于最终让“胡喷”绑架了政府决策。因此,媒体的社会责任是非常大的,必须多一分质疑,多一分思考,发出更加理性的声音,始终不能放弃批判精神。

  其实,对待邹恒甫也应如此。他的话中也含有不少情绪化的成分。如他在多年前说起国内一些“入世”甚深的“著名经济学家”时,曾经说这些人是“做学问做不下去了,没有办法才入世”。并且说,在国外,只有第三流的经济学家才“入世”研究现实经济问题。一流的经济学家入世也只可能是在自己得了癌症或做经济学研究做不下去了才去干这种“见不得人的事”。而邹的朋友、同样是著名经济学家的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休伦学院终身教授徐滇庆则指出:邹恒甫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经大谈有关社会公正和经济增长模式,他不仅“入世”、而且入得很深。并且,邹恒甫还是中国“2004年度十大风云人物之建言献策奖获得者”。如果“建言献策”不算“入世”,什么是“入世”?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