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上海剥离公立医院特需医疗 外资寻机进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2:33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李芃

  在上海市紧锣密鼓地筹建国际医学园区,以便按照医改方案剥离公立医院特需医疗之际,国际医疗资本也非常看好其中的商机。

  记者获悉,一家美资背景的医疗集团正在与上海中心城区某著名公立三甲医院商谈合作,可能采取的方式包括共同成立基金,经营从后者剥离的专科特色“院中院”。但在此次新医改中,卫生部明确反对这种“公私合营”的做法。此外,多位医改研究者与实践者还提出,目前公立医院法人治理尚未完善,院方无权擅自处置医院的资产。

  剥离“院中院”两种思路

  毋庸讳言,公立医院普遍开设的特需医疗加剧了优质医疗资源的紧张。国家五部委于2009年4月发布的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比例上限为10%。而上海的做法更为彻底,该市2011年5月正式发布的医改方案提出:剥离“院中院”,逐步取消公立医院特需床位。

  上海市的具体解决方案,是建立浦东与虹桥两大国际医学园区,提供高端医疗服务,而把公立医院的床位资源还给公众。

  但众多“三甲”医院院长对之持保留意见,他们认为应该区分高端医疗和特需医疗。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院长贾伟平认为,高端医疗定位高、品质高、价值高,而特需医疗中除了这部分,还包括一般的非基本医疗服务。为很多没有钱的普通人精心治疗,也是公立医院的责任。

  对公立医院而言,特需医疗意味着丰厚的利润,医疗投资方抛出的方案显然更具吸引力。

  前述外资医疗集团负责投资收购的高管透露,合作方式之一可以是与公立医院共同成立有关基金,公立医院作为有限合伙人,与国际医疗资本共同进行收购。

  上述设想并非异想天开,上海市政府2003年底发布的《关于本市促进社会办医发展民办医疗机构的若干意见(试行)》([2003]70号)就曾明确表示,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医院管理公司等多种形式,参与公立医疗机构的经营管理,逐步形成公益性和经营性医疗机构错位竞争、共同发展的基本格局。

  虽然文件中提出“实行改制的政府所办医疗机构,原则上国有资本全部退出”,但不难理解社会资本与公立医院的合作之门仍未被关死。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一位负责人向记者透露,其实当时上海市还有更为激进的改革设想,即把公立医院的技术股份变成资本股份,并对这样“公私合营”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

  据悉,当时申康甚至按照政府授意做出了完整的改革方案。

  “公私合营”的潜在问题

  从实践方面说,与公立医院合作是外资进入国内医疗市场的上佳选择。这位外资医疗集团的高管表示,虽然外资独资举办医院在政策上已经放开,但纯外资医院实际运营中,在医保资格认定和额度分配、医疗服务收费和税收等方面都有些障碍。

  “现在外资医院还无法与公立大医院竞争,只能合作”,他说。

  据记者了解,美资背景的上海市百瑞肿瘤中心,在2011年开业试运行之前,也与本地多个三甲医院进行了长时间的合作,包括互相派遣专家、转诊病人等。三甲医院的声誉为外资医疗机构打开国内市场提供了相当有力的支撑。

  对公立大医院而言,引进外资投资者也有利于他们提高运营效率。据透露,前述与外资商谈剥离“院中院”合作的上海市中心城区某三甲医院年收入27亿元,但利润只有100万左右。“社会资本管理的最大优势就是效率优先”,上海浦东一家曾由民营管理公司托管的公立二级医院院长说。

  引进外资往往意味着同时引进了专业化的医院管理。在国外,这早已形成良好的赢利模式——相关的药品和器械采购、体检、后勤等业务形成了一整条产业链,每一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赢利点”,而医疗业务本身则可以从逐利中退出。

  但在此次新医改中,卫生部对上述“公私合营”的模式始终没有松口。对于“社会资本利用公共资源‘搭便车’营利”的争议,该高管指出,在合作过程中,外资医疗资本也有品牌、管理等无形资产投入。

  然而反对的观点还认为,目前公立医院的法人治理结构尚不完善,医院所有者普遍缺位,院方无权擅自处置医院的资产。

  外资医疗资本对公立大医院趋之若鹜的背后,仍然是优质医疗资源、特别是高端医疗人才的争夺,其成因既包括优质资源的数量短缺,也包括配置扭曲和使用浪费,这些正是新医改必须着力解决、却至今未有关键突破的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