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莫让楼市调控半途而废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5 07:16 来源: 金融时报

  赵洋

  一直期待楼市调控效果进一步显现的人们,这几天又开始焦虑不安了。翻看一下房地产的新闻,似乎一夜间形势在发生逆转,有“深圳新盘迎来千人排队购房”的新闻,有“楼市又闻涨价声排队抢房再现京深”的报道,还有“‘抢房潮’蔓延,房地产商开始为成交反弹做准备”的描述。房地产市场似乎又重现以往“火热”局面,这的确刺激了很多人的神经。

  相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印证着这样的局面。比如5月份的楼市就一片暖意,北京新建住宅成交突破8千套,上海销售突破75万平方米,广州环比增四成,深圳则涨六成,天津、南京、杭州、青岛等二三线城市成交量也创出新高。6月份的楼市延续着火热成交,北京在短短十天里,成交量突破6000套,其中新建住宅签约套数为2810套,环比“红五月”上涨17.4%,同比上涨幅度两成多。

  面对此情此景,那些笃信“楼市调控不动摇”的潜在购房者,开始动摇了,楼市真的发生逆转了吗,调控政策是否会半途而废?我们认为,在坚持调控与“稳增长”并行的关键时期,各种鼓噪的论调出现并不奇怪,刚需购房者应认清大势,尽管楼市“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但并不意味着房价就要大涨,楼市调控不应该也不会半途而废。

  首先,要认清楼市形势,莫被噪声所干扰。在楼市调控进行了长达两年半之后,调控效果已经初步显现,房价自去年最后几个月开始有所松动,楼市的成交量也“冰封”已久,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市场成交开始出现回暖属于正常现象。要知道,调控并不意味着冷冻成交,而是要引导合理住房消费。在投资投机性需求被有效抑制之后,鼓励自主需求特别是首套房需求,是调控政策“差别化”的具体体现。目前的楼市出现的回暖现象,正是这一需求释放的结果,也意味着楼市最坏的日子已经过去。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各大房地产企业库存量较大,这一压力甚至比2008年时更严重,去库存的任务艰巨,刚性需求释放并不会造成楼市恐慌,也不会引发房价大幅攀升。对房价大涨的担忧,应该大可不必。与此同时,我们也要问问,有些所谓的“抢房潮”、“千人排队”等现象,其真实性到底有多大?即便在以前楼市“火热”时期里,这种局面也经常被用来作为营销噱头、炒作手段,对此,那些因此而惶恐不安者要有所认识。比如,有人就统计了,在北京,5月份就有多个楼盘成交量只有个位数甚至是零成交,这与有些舆论渲染的“抢房潮”形成鲜明对比。

  其次,要认清调控政策方向,莫被微调所动摇。引发近期楼市回暖的原因,大致可以归为几个方面,一是房价在调控重压下开始回调;二是近期全国各地出现不少微调政策,比如普通住宅标准认定、公积金贷款额度、购房补贴、鼓励刚需入市措施等;三是5月底开始的更加强调“稳增长”后,出台的一些政策措施所引发的预期,比如发改委项目审批加速、央行近日的降息等。可以说,政策的微调,是刺激近期成交量明显反弹的最重要的因素。但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微调政策的出发点,还是以保障首套房的购买为主,即便是央行的降息举措,也是针对当前经济形势,对货币政策的灵活微调,其客观上可以为房企减轻财务压力,为购房者降低房贷成本,但对楼市影响毕竟有限,更不可以看成是政策转向的标志。坚持楼市调控政策不动摇,这是今年以来中央以及相关部门反复强调的基调。前几天,针对近期媒体关于一些城市以“稳增长”为名拟放松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的报道,住建部新闻发言人强调,坚持房地产市场调控政策不动摇,并表示,住建部将会同有关部门继续密切关注各地执行调控政策的情况,对于地方出台放松抑制不合理购房政策的,将及时予以制止或纠正。

  行百里者半九十。以往楼市调控夭折的教训历历在目,如果此次调控前功尽弃,房价泡沫再起,其对中国经济的风险不可估量。因此,在房地产市场调控进入关键时期,有关方面要稳定市场预期,给相信政策者以“定心丸”,给房地产市场以稳定健康发展的预期。一方面,对于当前各地方政府出台的“微调”政策,要谨慎对待,加强引导,切不可任其以“稳增长”之名行“救市”之实,严防微调政策最后变为救市政策。另一方面,调控要有新思路,要真正走出“放松———房价大涨”的怪圈,毕竟以限购为核心的行政性调控措施不是长久之计,只有真正回归市场,发挥“市场之手”的作用,建立长效机制,才是根本。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