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太调皮(法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9 00:59 来源: 国际金融报
【新闻背景】
《羊城晚报》消息,6月12日,浙江省瑞安市一家酒店在《瑞安日报》上刊登一封致歉信,就市政府办公室和相关部门指导工作时,酒店“没有积极配合”道歉。道歉信引发热议,瑞安市政府办负责人回应称,该酒店是因为市民投诉高考期间扰民被查处,在查处时态度过激被要求道歉的,但道歉信搞错了对象,是“故意闹起来,调皮了,与事实严重不符,容易给人造成误解”,所以必须重新登报道歉。而且当时不是“莅临指导工作”,而是联合执法。这家酒店的一名股东随后表示,“我们没有文化,会重新刊登一份”。
这则新闻在转载时衍生出两个风格迥异的标题,一为《酒店“调皮”道歉信,玩了一把政府办》,一为《酒店“调皮”道歉还得来一次》。前者有些耸人听闻,后者则故作深沉,但媒体自觉站队令读者有了对号入座的冲动。有论者也做了“权力生猛”或“比较刁民”的结论。但这些“解剖”都有些冲动,即使是普通的执法事件,也不应仅从法律层面进行拆解,更何况政府办的负责人与酒店某股东的隔空对话充满了“文化”味道。
“调皮”二字,虽比不上“对……不感兴趣”的外交辞令,却也意味深长。但凡有调皮孩子的人大约都能从中读出以下几层意思:第一,你错了;第二,你虽然错了,我还是给你改正的机会;第三,你错了却不改;第四,你不但不改,还无理取闹、撒泼,让我没面子;第五,我虽然没了面子,但我肚量足够大,不跟你一般见识,还会再给你机会改正;第六,如果再不改,我可要打屁股了。
这样云山雾罩的点评倒也没有难倒酒店方。酒店方的一名股东坦言“我们没有文化”,令事情更隐晦得伸手不见五指了。不过我们还可以从育儿经验作合理推测,倘若是自己的孩子,再怎么人来疯的,做父母的一旦做出要打的姿态,孩子往往不敢作声了。因为如果再蠢蠢欲动,必定会挨一顿暴打。可如果是别人的孩子呢?
如果从别人家门口经过,这家的小孩子朝你扔石头,你会停下来,让他不要作恶,同时也会看看他家的大人在不在,可偏偏有些可恶的大人躲在屋里看,绝不出面。倘若此时行人稀少,你说不定还会骂两声,乃至上前赏他几个暴栗;可若是往来的行人较多又或街坊四邻都看着,也许你只会强挤笑容,故作轻松地说:“你又调皮了。”
回顾这样的经验,我们大约可以理解,何以这封匪夷所思的致歉信会在《瑞安日报》这样的官方报章上出现,又何以在高考期间扰民这样的大帽子扣下后,政府办本该继续下狠手却又故作轻松:一方面表现出对处理结果很关注,另一方面又绝不肯放低姿态,与酒店方面唇枪舌战。其实酒店方面把水搅浑了,未必不能让人看清事实:酒店并不是政府办忌惮的对手,真正的对手潜在暗处罢了。
这样的逻辑虽有“阴谋论”嫌疑,但却方便我们对执法的规律有直观认识:并不是出台了法律,有了执法者,就会带来理想的社会秩序。因为倘若依法办事会让执法者的屁股坐不稳,那他决不会去触动现状。倘若依法办事会让他陷入更深的纠葛,那他决不会贸然执法。似乎也因此,除非你拿刀指着执法者的后背,让他面临不执法带来的更大的后果,否则他决不会把法律向前推进半步。在这里,正确的前提得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
错误的原因在于把法律规范当作一个静态的东西,仅仅注意到了法律的实施依赖权力的运作,而忽视了在一个越来越寻求权力合法性的社会里,法律规范从产生起,便在改变既有的权力格局,而且法律规范本身沟通民意的天然能力,无疑可以让权力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因此,权力的生长也依赖法律的实施。禁止噪音扰民的规则,被高考期间特殊的民意诉求支撑着,让政府办和相关部门得以对酒店执法,占得先手,便是一个极好的例子。
那股隐匿的力量在《瑞安日报》上偶露峥嵘,又倏然不见,政府办的“调皮论”是神来之笔,酒店方面对此也没有作出正式的答复,只是由一个股东出面作了一个绵里藏针的回应,既不抗法又不服软,即使不中听,也不能算作是酒店方的最终态度,无法深究。正是双方高明的招术将法律的实施曲折地推进。我们不应慨叹在法律规范的执行过程中发现权力的踪迹,也不应慨叹在诸种力量的搏杀战场上出现法律规范的刀光剑影,法律与权力的相互攀附才是法律生活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