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各国厉兵秣马角逐新工业革命 纷纷瞄准信息技术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9 07:31 来源: 中国网

  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的良好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奥巴马发起的“能源新政”及其“绿色产业革命”,对于美国维持其全球霸主地位,很可能起到与上世纪后半叶的“数字化革命”、“信息高速公路”同等重要的作用。

  欧盟委员会提出的欧盟一揽子能源计划,预计到2020年把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在能源总体消耗中的比例提高到20%,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消耗量减少20%,将生物燃料在交通能源消耗中所占比例提高到10%。

  记者最近从中国社会科学院、美中贸易委员会、欧盟经济和社会发展委员会了解到,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许多国家政府纷纷着手进行规划,都把新能源、信息技术等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同时出台财税等方面支持政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角逐第三次工业革命。

  据了解,最近两年,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纷纷把发展的目光聚焦到培育发展既可激发科技创新、又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兴产业上来,或者制定发展战略,或者实施专项规划,或者出台具体方案,对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节能环保、海洋和空间等新兴产业大加扶持、力促发展,以求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谋取国际竞争新优势。

  各国财税政策直指新兴产业

  “最近两年,各主要国家与地区为抢占新兴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惜采取财政直接投入资金等手段加大重点领域和重大项目的研发与产业化。”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政治与经济研究所的有关专家表示。

  据了解,欧盟在新兴产业投融资方面表现出三个共同特点,一是投入的总额大幅度提高:二是投入的领域更加集中;三是投入的数额具体明确。德国政府批准了总额为5亿欧元的电动汽车研发计划预算,支持包括奔驰公司在内的3家研发伙伴,计划在2011年实现锂电池的产业化生产,推动电动汽车产业的发展。新加坡则提出2015年前,在可持续发展相关领域投入10亿新元。特别值得关注的是,美国计划大幅提高研发投入占G D P的比重。奥巴马在总统就职演说中说:“我们要把科学恢复到它应当的位置。”随后,他在美国国家科学院第146届年会上宣布,将把美国G D P的3%投向研究和创新,成倍地增加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能源部科学办公室等3家国家主要科研机构的经费。

  记者在欧盟和美国了解到的情况是,有关国家特别注重培育市场需求拉动新兴产业发展。以往,各主要国家和地区扶持新兴产业的政策更加注重通过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内生增长。但这一轮的新兴产业发展中,在产业初始就非常重视从需求端引导产业发展。

  从手段上说,除传统的政府采购、试点示范、鼓励外部市场开拓之外,将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组成部分,加大引导力度。日本就特别强调将经济增长模式转向“需求引导型增长”模式,主要从利用国内要素和扩大对外开放两个方面寻求经济增长动力。

  记者注意到,与里夫金《第三次工业革命》提到的趋势相对应的是,目前欧盟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都把新能源和信息技术作为两大重点。新能源正在成为各国发展新兴产业的普选。从各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战略决策中可以看出,以核能、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为代表的新能源技术将持续突破,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的下降速度极可能大大超出预测。以智能电网、大规模储能电池为代表的配套技术的良好预期将进一步拉动新能源,提高其在能源结构中的份额。

  以美国为例,2009年2月17日,奥巴马签署《2009年美国复兴与再投资法案》,被称为奥巴马“能源新政”。计划通过设计、制造和推广新的切实可行的“绿色能源”来恢复美国的工业,以培育一个超过二三十万亿美元价值的新能源大产业,显示出美国期待以新能源革命发动一场新的经济、技术、环境和社会的总体革命的勃勃雄心。

  在欧盟和美国,信息技术仍是各新兴产业的枢纽性技术。信息技术在驱动了上一轮技术革命以后,势头始终不减,新一代宽带网络、智慧地球、云计算、系统级芯片等新技术、新应用极有可能推动信息产业实现新的质的飞跃。信息技术同时还会带动互联网、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多个产业强劲增长,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欧盟有关统计表明,信息网络产业对其生产力增长的贡献率达40%。信息技术不仅对其他新兴产业具有极强的渗透作用,还可以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还能催生一些新的产业形态。为此,欧盟提出加快建设全民高速互联网,力争近期实现高速网络100%覆盖率。同时,高度重视物联网建设,认为互联网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大大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以为全球经济的复苏提供技术动力。在物联网的发展上,欧洲IT和工业领域十分重视一个统一标准的制定。目前正在加强国际合作,以寻求一个能被普遍接受的标准。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