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陕西组建亿吨级能源集团 转型面临缺水压力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0 07: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陕西组建亿吨级能源集团转型面临缺水压力

  本报记者 李伯牙 延安、西安报道

  6月18日,陕西省政府决定组建榆林能源集团公司,打造亿吨级大型能源化工企业,发展商品煤开发、煤电一体化、煤盐化工和煤炭营销。

  有专家向本报记者表示,在煤炭价格连续下跌、多个港口出现煤炭压港的情况下,陕西煤炭主产区榆林今年的经济形势与财政收入不太乐观。

  在此背景下,如何改变单一的能源输出发展模式,不仅是榆林需要面对的问题,更是陕北乃至整个陕西即将面对的问题。

  陕西省区域经济研究会会长、西北大学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院院长白永秀对记者表示,陕西这个能源大省转型所要面对的问题不少,一方面能源企业越来越多地集中在政府手中,活力不足;另一方面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要延伸产业链,发展深加工、精加工,却面临缺水的难题。

  能源驱动陕西经济

  2010年陕西经济总量突破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增长速度保持在10%以上,与内蒙古、湖南、湖北一起被称为“金砖四省”。

  与内蒙古一样,铸就陕西金砖省份的也主要是黑色的煤炭与石油。

  这些年来,能源化工产业已经取代制造业成为陕西的主导产业。以能源化工为主的陕北榆林、延安在陕西的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2011年两地在陕西经济总量中占比近1/3,如果加上铜川、咸阳关中两大能源大市,能源化工产业在陕西经济中所占份额可达1/3以上。

  在陕西省“十一五”发展思路中,对陕北的区域发展定位为“跨越发展”。陕北能源产业的“跨越发展”得益于国家战略的部署。

  榆林、延安二市位于号称“能源聚宝盆”的鄂尔多斯盆地区域内,煤油气盐资源丰富,西部大开发战略将陕北能源开发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今年获批的《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提出的“四区一基地”战略定位中的“一基地”就是指国家能源化工基地。

  在这些国家战略的推动下,陕北不仅改变了长期以来的贫穷落后面貌,更是在短短几年内追赶上关中的宝鸡、咸阳等重要城市。

  根据官方统计资料,延安GDP从2001年的107.2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3.35亿元,增长近10倍,在全省跻身前四强,主要依靠能源产业的发展。

  而榆林市发展的速度更惊人,2011年经济总量达到2292.26亿元,在全省位居第二名,占到省会城市西安经济总量3864.21亿元的近2/3。

  不过,在白永秀看来,陕西这种越来越依赖资源的发展方式比较单一,在资源价格下跌的情况下,受到的冲击影响比较大,因此有必要进行产业转型。

  其实,陕西省已经看到陕北依赖能源输出的不可持续性,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原来的“陕北跨越发展”改为“持续发展”。

  在陕北各地,也在探索走能源深加工、精加工的路子。

  “延安的工业转型主要是发展精细化工,特别是煤化工、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化工。”延安市委政研室主任邓世宏告诉记者,这几年延安要上马一批乙烯、甲醇和电厂等大型化工项目。

  延安资源转型的一个重要优势在于,有延长石油集团这样一家属于地方的国企,它的精细化工项目可以最大限度地保留在延安当地。

  不过,当地一些官员告诉记者,延安的经济结构现在还是比较单一,除了能源化工企业外,找不出一家拿得出手的企业。

  转型之困

  产业转型并非说起来那么简单,在陕北,发展资源深加工、精加工就需要上马一大批高耗水项目,而当地水资源非常稀缺。

  “陕北降雨量小,蒸发量大,现在延安市用水很紧张。”延安市水务局副局长赵西安告诉记者,延安市日用水量5万吨,而目前唯一一个大型供水工程就是王瑶水库。

  “为了保证向延安市区供水,我们水库已经有四年没有空库运行,泥沙淤积占去了一大半水库库容,而按照省水利厅的防汛要求则是两年空库运行一次。”王瑶水库管理处副主任南振奋对记者表示,再过几年水库仅向城市供应生活用水都会困难,更别说工业项目了。

  “十二五”期间延安要布局富县180万吨油煤气综合利用、延长盐煤气综合化工、黄陵子长780万吨煤焦化等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如何解决耗水问题?

  为此,延安市委书记姚引良提出“引水兴工,产业转型”。一方面,在延安北部从黄河引水9180万方,分别供应延安市区和延长、延川等县城的生活用水,以及姚店、永坪、子长、延长4个工业园区的生产用水;另一方面,在延安南部修建南沟门水利枢纽工程,以解决洛川、富县、黄陵等地的延安炼油厂、杨舒工业园区、华能延安电厂、延安能化基地等生产生活用水。

  对于延安来说,这两大供水方案仍需时间,引黄工程指挥处和南沟门水利枢纽建管处两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两个工程预计最快三年后才会建成。

  水资源的问题虽然有解决方案,但是能源化工产业发展的体制弊病仍然难以解决。白永秀对记者表示,这些年来能源化工产业越来越集中到国家手中,虽然“新36条”鼓励民企进入垄断行业,但是民企很难进入,很多企业不是被国企收购就是“傍大款”投靠国企旗下。

  白永秀警告,民营企业对市场风险反应灵敏,国有企业即使亏损还有政府支持,而能源产业越集中在政府手里风险也就越大。

  “最近的煤炭、石油价格下跌给陕西敲响了警钟,要反思以往的发展模式,及时进行产业转型。”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