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如何 在海外“捕获猎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0 07:4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周开平办 广州报道
半路杀出的蒋大龙赢了,而志在必得的青年汽车却铩羽而归。
“抱歉,感冒了。”6月15日,声音嘶哑的蒋大龙,在接受本报记者独家专访时,有点疲惫,长达一个多小时的采访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滔滔不绝于其收购的过程和策略。
《21世纪经济报道》(下称《21世纪》):萨博的情况其实很复杂,谈判进行得顺利吗?
蒋大龙:在整个谈判过程中,我们与工会、破产管理方,还有与商标其他关联方,始终很顺利。
《21世纪》:外界知道您参与收购还是半个月之前,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萨博出售?想要购买萨博的初衷又是什么?
蒋大龙:关注这件事情已经很长时间了,从一年半以前开始关注,当时我们已经聘请了团队和找到了最顶级的顾问公司,从具体什么时间开始进入收购,都进行了一个详细的规划。
以前我们一直集中精力去做清洁能源,做的过程中发现,它和汽车工业是无缝对接,是一体的。这一点也在收购过程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瑞典的工厂工人、工会、还有破产管理公司等方面基本上一边倒的支持我们,在瑞典收购一个企业,从来没有如此顺利。原因就是我们可以用做清洁能源的模式,可以去做汽车。
《21世纪》:竞争对手报价比你们高不少,在竞争当中有这些方面的质疑吗?
蒋大龙:对于这么大的一个资产,对瑞典影响这么大的一个企业,萨博公司可以说是瑞典一个核心企业之一,影响的不仅仅是一代人甚至是两代人、一个产业。完整的收购一个公司,不承担债务和人员安置,这在全球出让史上也没有过,所以价格非常重要,但不只有价格,实际上如何管理运营它,新的公司有没有能力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比如新的产品定位,是不是符合它未来的发展需要,是在他们一直在考虑中的。一开始破产管理人就说了,收购价格不是唯一达成交易的条件。
蒋大龙:中国人如何在海外“捕获猎物”
《21世纪》:收购前期,你的团队做了哪些准备?
蒋大龙:目前整个收购除董事会、主要高管之外,其他的高研发团队、管理团队已经开始工作。我们已经在参与实质性收购行动的半年前,就开始筹备,不是从昨天收购完成才做。瑞典工会、相关方面因此都说我们的工作非常踏实。为什么我们能成功,就是因为我们谈判清晰、务实稳健,这是我们工作中得到认可的。一直到收购完成前两周,我们都没有通过媒体去报道。因为收购合约没有签署前,还仍然是未知数,在未知数的情况下,我希望以务实稳健的方式来做。务实稳健之一就是我们超前的组建管理、研发团队,然后产品定位,这就是我们能够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之一。
《21世纪》:在收购完成之前是不是对萨博未来发展已经有一个清晰的规划?
蒋大龙:之前我们已经针对萨博未来的发展,制定了一个短期、中期、长期的详细发展规划,这个规划非常适合企业长期发展需要的。我们一开始的定位就是全球最先进的电动车,不再涉足传统燃油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而且我们选择全球最尖端、最先进的公司给予配套电池和电机,或者他们投入大头、我们给予支持建设汽车电池生产线,这样我们可以降低前期投入。我们一直在考虑到企业管理、市场定位,确定了以中国、美国市场为主,国能(国能发电集团,NEVS的母公司)在这方面有优势,目前董事会国能占有核心地位。
《21世纪》:来自中国的竞争对手就不下5家,特别是有公司还说拿到了国家发改委的唯一批文。您是怎么一一击败他们的?
蒋大龙:收购这样的国际老牌公司,需要全方位的考虑,资金很重要,政府支持很重要,但出让方对收购方的认可,更重要。就像两个人谈恋爱,双方亲人的意见很重要,但实际上是这两个人的意见最重要。
《21世纪》:其实国内也有很多收购资金,为什么选择海外资金合作?
蒋大龙:我们这次收购全部是海外资金。一个是成本问题,另一个是审批流程问题。因为现在国际市场融资成本很低,国内因为金融宏观调控,整个银行借贷非常谨慎。
《21世纪》:虽然没有人怀疑纯电动汽车未来的发展前景,但近年的发展可以看到,已经有车型投入市场的企业基本上都属于亏本做,您如何看待投入和产出?
蒋大龙:我们对未来市场非常有信心。为什么汽车电池现在发展不起来,因为没有一个大型的电动汽车企业带动,如果重新重新建一个汽车厂,它的主要投入不是电池和电机,电池和电机现在全球有很多成熟的技术,日本、美国、中国的都有,而汽车厂包括底盘、车身等等传统部件的生产流水线投资是巨大的。另一个是以传统能源为主的汽车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所以很难转移。
《21世纪》:新萨博确定中国将是未来主要目标市场,目前有在中国建立生产基地的想法吗?
蒋大龙:萨博是一个全球品牌,未来市场会面向全球,中国的新能源发展比较快的国家,是我们关注的重点。目前还没有考虑在中国建设合资公司或者生产基地,主要集中精力恢复生产,萨博的生产能力是单班年生产能力20万辆,我们首先考虑把这个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