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武汉双迁模式被质疑或将过度竞争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2:26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刘晓杰 陈红霞 周慧

  位于江汉平原腹地的小城汉川,给自己的新目标是成为全国性纺织名城。

  近年来,随着武汉这类区域中心城市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产业向四线城市转移的浪潮正暗流涌动,汉川正是这种产业梯度转移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在湖北,武汉城市圈内的洪湖、红安和蕲春等四线城市,和汉川一样,都在对武汉转移出去的产业翘首以待。

  但与此同时,另一个问题也在被提出:它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从汉正街到汉川

  “武汉产业转移‘大集结’,10万产业人口大转移”,6月7日,一块招商广告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汉正服装工业城营销中心的一位销售人员介绍,今年初,由于武汉长丰村纺织企业整体搬迁,工业城的厂房和商铺紧张,“一幢两年前售价400多万元的标准厂房(面积4500平方米),目前已涨至近千万元”。

  “一期用地2300亩,2009年增加到4960亩,已经基本上用完了。我们计划再要3000亩”,6月13日,工业园开发商湖北川东投资控股集团办公室刘主任对本报介绍。

  据汉川市政府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整个2011年,该市已承接规模以上的纺织服装企业共有388家,“吸引社会劳动力4万多人,初步形成了从化纤原料、服装生产到包装、纺机配件、物流等上下游配套完整的产业链”。

  “做生意,不能仅看眼前利润,应该看到国家产业转移的大形势。”武汉大运鹏森制衣公司总经理张国春说。

  张是最早一批闯汉正街做服装的生意人,也是最早从汉正街撤离至汉川的商人。现在他在汉川服装工业城中,拥有4000多平米厂房,开创4个服饰品牌,雇佣百余名工人。而就6年前,他的制衣厂只是汉正街里的一个小作坊。

  熊国汉,当年汉正街管委会副主任,他对本报回忆称,1995年到汉正街工作,接连发生的事故,让其心惊胆战,从2004年开始,“我们就开始寻找小作坊转移地”。

  2005年,汉正街发生大火,6000多个小作坊被要求陆续搬离,主要目的地就是汉川市郊的汉正服装工业城。

  其实,不只是汉川,像蕲春、洪湖等武汉周边的诸多四线城市,一座座承接产业转移的工业园区正拔地而起。

  资料显示,2009年,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与蕲春县签订协议书,共建“蕲春现代中药科技园”;2011年,申通现代物流产业园项目落户孝感,用地面积约2000余亩;今年,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与洪湖市政府在汉签订合作协议:在洪湖市新滩镇共建“新滩工业园”,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

  “双迁模式”

  “这种区域内二次产业转移现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珠三角地区最先出现。比如顺德、东莞虎门等,现在已经形成自己一批电器、服装的名牌产品。”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表示,最近几年,在中西部地区的大城市周边,已经在形成一道特别的产业带,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园。

  “如果说武汉的出发点主要是想让外埠总部迁入,那么周边城市则开始在承接武汉产业的转出”,湖北省社科院副院长秦尊文认为,在整个产业转移过程中,中西部中心城市已经开始进入“双迁模式”,“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

  不过在熊国汉看来,汉川等四线城市在承接大城市产业转移过程已有点显得力不从心,“短时间内,数万人突然涌入,这带来交通、教育、饮水、供电、环保等方面的压力,特别是安全和污染问题”。

  “不能再沿袭‘整治-迁移-再整治-再迁移’路径”。叶青不无担忧地表示,目前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速度迅猛,如何做好承接,避免“先污染,后治理”也很重要。

  “武汉与周边城市垂直分工,避免和减少水平竞争而带来的过度竞争,这样才能有效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秦尊文说。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