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论坛打造两岸民间交流“第一品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8:58 来源: 商务部网站
吸引万余两岸“草根”的第四届海峡论坛正在八闽大地上“全面开花”。历经两岸同胞4年的精心培育,论坛“民间性、草根性、广泛性”的特点更加“璀璨”鲜明,在台湾广大基层民众中的号召力和“品牌形象”显著提升。
“第一品牌”自然需要“叫好又叫座”。而从参与人数看,本届论坛创下历届之最;从参与范围看,“一些人是连续第四次参加论坛活动,但更多的基层民众是第一次参加。”第四届海峡论坛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陈玲说。
民进党当政的台南市首次由市政府组织厂商、小吃业者和基层民众等,参加论坛的多项活动,成为论坛引人注目的焦点之一。台中、金门、澎湖等多个县市也“扎堆”登场推介本地特色旅游,为论坛“品牌效应”写下有力的“注脚”。
谈到这次台南市的“破冰之旅”,台南市民意代表黄丽招说,“只要能让两岸的民众和业者从中受益,就应该常来常往。”
论坛活动的丰富多彩,是这一民间交流盛会的一大“卖点”。长期关注海峡论坛的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张文生说,第四届海峡论坛推出两岸婚姻家庭交流、乡镇农业水利合作、共同家园论坛等丰富多彩的载体,“活动内涵不断延伸,办会模式越来越精细化。”
“场面”风光的背后,是沉甸甸的“实惠”。“面向基层、面向百姓、面向民生”的海峡论坛屡屡释出积极信号“力挺”两岸民众福祉:2009年,首届论坛发布八项惠台新政;2010年,第二届论坛上,民航局推出促进海西与两岸航空运输发展的七条新举措;2011年,第三届论坛公布的惠台措施更多,涉及旅游、航空、入出境、海西和平潭规划等诸多方面;本届论坛又发布八个方面对台惠民新举措,涵盖台胞在大陆就业和大陆居民赴台游、便利台胞来往大陆、进口台湾大米以及促进两岸教育、科技合作等。
对于本届论坛发布的对台惠民新举措,台湾不同阶层人士普遍给予欢迎和赞誉。他们认为,这些措施可以让台湾民众在大陆有更好的生活、发展机会和环境,能够使已经来大陆或有意到大陆经商、求学、结婚、定居的台湾民众更加“安心、舒心”。
海峡论坛务实面对并解决攸关两岸民众切身福祉的新情况、新问题。如对于两岸婚姻新趋势,民政部负责人在本次论坛上宣布,正积极采取措施,增进两岸婚姻家庭利益福祉,具体内容包括:推动修改相关政策法规,为两岸配偶亲人提供更加规范、畅通的收养渠道;研究解决在台大陆配偶及亲属领取养老金不便以及配偶被注销在台户籍后、恢复大陆户籍难等问题。
论坛“花开四度”,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些成果有即时的,也有“持续发酵”的。以借助论坛平台举办的台湾特色庙会为例,据厦门市旅游局预测,今年的庙会有望吸引200多万人次市民和游客参会,远超去年的160万。
基隆市驻厦门旅游经贸文化办事处主任徐文忠说,去年办事处组织了80多个台湾夜市小吃摊参加海峡论坛。论坛结束后,有48个摊位长期落户厦门人和路“台湾小吃街”。目前这条小吃街生意渐入佳境,月均营业额可达570多万元人民币。
与此同时,在增进两岸同胞了解和感情,消除两岸民众因长期隔绝而形成的隔阂与误解方面,海峡论坛也功不可没。正如中国国民党副主席洪秀柱所言,海峡论坛已经是规模最庞大、内容最丰富、人数最众多,交流也最广泛、感情最热络的两岸盛会,“我们应该珍惜、把握、善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