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农户全面对接大市场的路还很长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1 09:03 来源: 中国经济网

  近30年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绩有目共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引领小生产对接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

  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离农民朋友的期待还有距离。从眼前看,扶持一个或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很小,但发展起来之后,综合效益、长远效益、最终效益难以估量——

  最近,福建连城县成立了省内首个农民专业合作总社,全县83个涉农单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科研单位、农业龙头企业等成为首批会员单位。这一消息引人关注,主要是因为它在规模上突破了较为普遍的以村、社区、乡为组织的局限,开始以县为单位成立合作总社,使农民走向了更大范围的合作,从而为“抱团”闯市场打通了一条更厚实的通道。

  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这样涉及面广、底子相对薄弱、成员素质参差不齐的自主经营组织,仅有良好的愿望还不够,需要做的事情更多更难也更重要。

  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成立于上世纪80年代初,2004年浙江省出台第一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地方性法规,至200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正式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走过了30多年。近30年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绩有目共睹,到2011年底全国合作社数量达55万家,入社农户4300万户。可以说,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引领小生产对接大市场、促进农民增收发挥了很大作用。

  不过,差距还很明显。仅以入社农户计算,全国平均每个合作社才78家农户,入社农户只占全国农户的17.2%。在组织形式上,虽然形成了“大户+农户+基地”、“龙头企业+专业组织+基地”以及供销、金融等组织为引领的多种专业合作组织形式,但由于规模普遍较小、赢利能力弱,对农户缺乏吸引力和带动力。记者做过调查,发现有的以大户牵头的专业合作组织挂名后仅仅是给农户出售点农资化肥,至于农户买不买、种不种、种什么基本不过问;有的以龙头企业牵头的专业合作组织在产品收购价格上,无论行情好坏对入社农户都缺乏甚至没有保护,双方基本不用履约;有的专业合作组织让入社农户很难享受到合作的好处,有了赢利也不分红,有名无实。

  出现这些问题,既表明推动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全面对接的路还很长,也直接告诉我们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困难很多很大。这种困难,除了上面所列举的规模小、实力弱、带动力不强等现象,实质上在于缺乏人才、缺乏资金、缺乏市场诚信,最重要的在于缺乏创办引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才。专业合作组织创办人不仅是发家致富的“能人大户”,更是引领大家一起“闯市场”的带头人,对其责任心、经营能力、公信力等都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而目前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老龄队伍”正在使“谁来种地”成为现实难题,显然无法胜任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引领专业合作组织的重任。

  面对人才困境,当前现实可行的办法是加强有针对性的免费培训。客观地说,当前农村中各种培训并不少,比如就业技能培训、种养知识培训等,但缺少经理人才培训。同时已有培训中有的流于形式、应付差事,有的蜻蜓点水、隔靴搔痒,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专业合作组织人才培训是一项真正有益于农村农民农业的大事,除了公共财政投入,还要在如何投入上拿出措施,沉下身来想办法才行。

  此外,要在创造实际条件鼓励“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领办专业合作组织。农村中不乏懂市场的“能人”,但许多是“独行侠”;农村各种农产品加工厂也不少,但很多都在单打独斗。把这两种力量动员起来,在金融支持、税收减免、市场流通等方面拿出具体鼓励扶持政策和措施,很多“能人”和加工厂是可以成为“带头人”和“龙头企业”的。现在许多地方下了很大的功夫搞招商引资,不妨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上多下点功夫。从眼前看,扶持一个或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很小,但发展起来之后,综合效益、长远效益、最终效益难以估量。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