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药企研发中心变脸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2 02:2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张硕

  长期以来,大型跨国药企在中国设立的科研中心,始终难以摆脱跨国药企研发群体附属地位的阴影。

  一位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部门主管向记者透露,通常跨国药企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的职能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将欧美市场被证明是有效的新药“搬进”中国市场,由中国研发中心加紧研发相似的化学药剂;另一类是将国外某些先进的科研成果植入某些中国药物研发环节,加快中国当地药物研发生产效率,但上述科研主要集中在与国内医药公司合作研发仿制药领域。

  仅商业运作而言,本土制药企业通过与跨国制药公司的合作能进一步提升药品质量和研发能力,而跨国公司则通过本土企业合作,在药品申请获批、产能扩张、营销渠道和成本管理方面获得竞争优势,从而得到快速拓展国内市场份额的捷径。

  然而,眼下大型跨国药企急于借助中国等新兴市场提高收入,其中国研发中心的职能正转变为“为商业运作服务的科研辅助机构”。

  具体说来,多数跨国药企的中国科研中心如今身兼两职,一半精力投入商业运作相关的药物科研,另一方面则给药企全球科研中心主要提供化合物筛选、药物分子安全性评价、新药上市的临床研究等后续服务,但上述科研领域未必是药物科研的核心关键环节,不利于科研中心以中国市场需求作为首要药物研究方向。

  但礼来并不满足于此。礼来新兴市场总裁戴柏豪称,公司的中国研发中心则倾向于直接为中国市场服务。除了礼来外,阿斯利康、葛兰素史克等跨国医药企业均宣布“要将药物研究开发的全程都在中国完成”,并以中国市场的需求作为首要研究方向。全球第二大药企默沙东医药实验室总裁金彼得表示,默沙东亚洲研发总部会针对中国或者是亚洲市场一些特色疾病领域,如肝炎这类比较常见的疾病,针对其迫切的市场需求做一些有针对性的药物研发。

  只是,跨国药企能否加强全球各大研发中心的科研成果共享意愿,同样如谜般神秘。前述跨国药企中国研发中心部门主管表示,在医药研发领域同样存在“保护主义”,部分跨国药企欧美地区科研中心在实验室、资料室各处都设有门禁系统和监控设备,甚至连计算机都是只能输入不能输出的终端,这意味着,同公司的其他地区科研中心员工无法获取相关药物研发成果信息。

  “但是,跨国医药企业扎根中国市场,是长期经营战略,绝不仅仅把它看成摆脱专利药到期困境的避风港。越来越多跨国药企会将最先进的医药研究成果带进中国。”戴柏豪表示。礼来带来的,除了技术,还有资金。

  此前,规模为1亿美元的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在中国完成8笔医疗项目股权投资,投资额超过6000万美元,其中包括从事抗癌药研发的浙江贝达药业、从事生物筛选服务的辉源生物科技公司,还有南通联亚制药有限公司。

  “礼来亚洲风险投资基金在选择中国药企投资时,主要考虑企业医药研发技术能否成为中国特定药物市场领先者,或者有机会将自身医药研发成果扩展到海外市场。”戴柏豪透露。

  在部分跨国药企人士看来,这或许是礼来构建“完全一体化制药网络”的一项大胆尝试:即先通过风险投资方式选择国内优秀医药研发生产企业,再实现仿制药等非核心业务外包,在降低研发成本同时加速新药研发生产效率。然而这种做法能否让礼来摆脱专利药到期困境,仍是未知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