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控“走出去”的风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3 01:26 来源: 21世纪网我国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国际贸易大国和国际投资大国。贸易金融和投资金融服务需求巨大。商业银行服务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有两种选择:一是立于境内,与境外代理行合作,为进出口商提供国际结算和贸易融资,为跨境投资提供贷款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过去三十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正是这样做的,并且成绩不菲。二是走出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以至当地社会提供金融服务。近5年来,我国银行业对“走出去”经营表现出持续的兴趣。工商银行尤为积极,遍设海外机构,拉开与老牌的中国银行一争高下的架势。
加入WTO后的十年来,在华外资银行不敌中资银行,基本被边缘化。败北的主因在于外资银行不怎么做贷款业务,而贷款业务是工业化、城镇化阶段我国需求最为强劲的银行业务,为一切银行业务之源。中资银行的突出竞争力在于充足的资金来源和较高的风险偏好。
中国银行业海外投资的风险
东南亚的基础设施水平大多停留于20世纪80年代,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水平还要早一些,南非之外的中南部非洲国家基础设施还没有开始现代化,基础设施融资需求巨大。这些地区基本上没有像样的本土银行,英资(港资)、美资和新加坡的银行主导着东南亚金融市场,拉美地区活跃着西班牙的银行,非洲以法资银行为主。国际金融危机给欧资和美资银行造成重创,同时这些银行的信贷条件原本就比较苛刻。我国企业正是凭借带资建设和低出约30%的设备成本和施工成本,向这些地区输出基础设施,开发资源产业,改善当地居民福祉。走出去企业“带资”来自于境内银行的贷款,两家政策性银行和四大行是主力。基础设施融资,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一旦基础设施建成,还款期结束,金融服务需求也就少了。工业和商贸企业则是持续的金融服务需求。欧美、日本、韩国有着一流的制造业和商贸企业存在于全球各地,为这些国家的银行提供持续的金融服务机会。
亚非拉国家融资需求强劲,但其储蓄率很低,我国银行在本地基本上筹不到成规模的资金,只能靠总行资金下借。出口导向的我国,积累了巨额金融财富,正好需要输出资本,借此也输出了过剩产能,这于我国经济发展是有益的。核心在于风险把控。贷款换资源,必须要能换来足够的资源,并且资源价格保持坚挺。资源是个敏感话题,牵涉到东道国不同党派、群体的利益,容易挑起事端。互联网时代,蛊惑人心更加容易,左派更容易当选,国有化通常成为当选政客送予选民的礼包。这些国家有价值、国有化有利可图的东西就是资源和基础设施。亚非拉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政局不稳,社会动荡,政策环境透明度低,我国银行业面临更大的国家风险。同时,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和支持银行成长于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对东道国的国家风险因素缺乏了解,也欠缺评估国家风险的技术和能力,因此在贷款发放时常常低估了国家风险程度。北非乱局、南北苏丹分治、缅甸转轨以及委内瑞拉的多变、阿根廷的国有化,都是已经发生的国家风险,这些事件在所在国已酝酿多年,但国内企业和银行界都感到事发“突然”,感到不解——怎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贷款额度大,期限长,集中度高,并且,海外信贷资产抵押品的处置难度高,特别是缺乏土地等资产注入和用地性质变更等国内常用的不良资产拯救法宝,直接的信用风险也很突出。
美国银行业投资拉美的教训
1970年代后期的美国银行业存有大量的“石油美元”,国内又找不到合适去向,便在“国家不会破产”的信念支撑下,大量贷向巴西、墨西哥等拉美国家,主要用于这些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1979年美国贷款利率大幅提升,拉美债务国偿债负担陡增。1982年,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等债务大国宣布无力偿债,从而将西方银行业拖入了长达10年的债务危机之中。根据所罗门公司1989年估算,国际银行业在拉美债务危机中的损失约2340亿美元,其中美国银行业损失约1495亿美元。杰出的大银行家里德深信“国家不会破产”,但国家可以赖账。
以美国对拉美全面的经济、军事和政治控制的巨大影响力,尚不能约束拉美政府,以现时中国的国际地位,国内银行的境外贷款更要谨慎管理。美国银行业贷给拉美国家的基础设施贷款,有拉美国家政府的担保,我国相当部分基础设施融资还是没有政府担保的。20世纪80年代,美欧国家经济不振,中国、印度还没有崛起,全球资源价格停滞。现在全球经济和资源价格已停滞了5年,资源价格高位震荡,日渐感受到消化攀高的开采成本的压力。我国银行业最大的优势是贷款放给了国内的中央企业、地方控股国有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由这些中资企业去运作,存在堤外损失堤内补的可能。银行业不太在乎项目融资的项目风险,看重的是中资企业借款人的整体实力。这是胜出美国银行业的地方。堤内能否补足,取决于我国经济能否保持8%-9%的高增长和资源顺价销售体制。
应遵循朴素的银行经营法则
造就一家国际化的大银行,需要历史的积淀。英国、美国、德国、荷兰、瑞士、法国产生了一批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银行。同时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意大利、加拿大以及北欧国家则没有。日本银行业伴随着本国资本的大规模输出曾经风光过,后来沉寂了。韩国有着世界一流的制造业,却没有诞生一家像样的国际大银行。新加坡和中国台湾也没有。做好一家银行需要几代银行家的艰辛努力,这种努力还要根植于大致成熟的市场经济环境,还需要开放的监管环境,还需要具有忍耐精神的股东。大规模的贷款倾销、广设机构,以国内业务养国外业务,能够敲开国际市场大门,难以持续地存在。现阶段,我国银行业走出去的学习榜样尚不是一流的国际银行,而是我们现在颇为轻视的日本银行业。日本银行业走出去也是从贷款和结算业务开始,也是主要贷给日本走出去的企业。20世纪90年代,日本银行业国内产生了巨额不良贷款,但其海外不良率明显低于国内。选好支持走出去的项目,定好信贷条件,而非着迷于借款人的光环,耐着性子保持贷款的低速增长,我国银行业正在并要继续遵循这些朴素的银行经营法则。
(作者系华夏银行副行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