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中国电影应挖掘本土文化资源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3 04:15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周飙

  本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的第一场产业论坛,便将主题设定为“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这背后其实体现着中国电影业界长期以来对取得世界性成功的渴望,这种渴望是很自然的,世界性的成功和影响力不仅给创作者带来世界性声誉,也可成倍提高每部片子的市场范围和票房价值,而电影拷贝和播放的边际成本很低,因而其目标市场的范围直接规定了其投资收益率的上限。

  同时,更大的市场范围也让制片商更有机会摊薄制作成本,从而更有能力负担需要巨额投入的大制作,也才可能使用那些高成本的创作手段。这方面好莱坞可谓占尽优势,除了在制度、产业结构和资本市场方面的便利之外,文化优势在好莱坞的成功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容低估的:庞大的英语人口、西方文化在近现代文明中的主流地位、其知识精英对全球社会价值观潮流的引导能力,短期内都是难以撼动的。

  文化的主流和强势地位,让承载该文化的那套意义、价值、符号和话语系统获得了通用语的地位,人们无论是崇尚还是抵制它、是喜欢还是讨厌它,至少都听得懂它,特别是在那些普及了基础教育的社会,这样,用这套“语言”所讲述的故事,便适合于全球观众。相反,那些处于地方性地位的文化,他们的故事在离开该文化之后常常很难被理解,比如童养媳和小妾的情感世界,或中国式的江湖义气,西方人就很难理解。

  在现代主流文化中,特别是精英文化中,个人通常表现出或被认为应该表现出鲜明的个性、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价值自觉,对生命意义的关切,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掌控感,然而在传统社会,人们更多的听从本能和习俗的指引,终日为生存、温饱和生儿育女而劳碌,思维和情感都十分朴素,偶尔的自省和冥想也往往模糊粗糙且飘忽不定。

  现代文化渊源于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与之相比,传统文化较少经理性思辨的梳理而更多自发性,而自发性意味着其特征更多的依赖于其历史发展路径,因而由不同环境所孕育的地方性传统文化之间就陷于孤立而难以沟通,或许正是这一点,构成了来自传统文化的艺术和文学作品获得世界性地位的障碍。

  曾经有无数的努力试图突破这种障碍,但成功者不多。一种常见的失败是,当创作者试图用现代“通用语”重新描绘和理解传统社会或地方性文化时,由于他们在学会通用语的过程中自身的观念体系已经被重新塑造了,所以实际上他们也往往看不懂传统文化,要么做出些肤浅的异国情调片,就像面向旅游者的民俗表演,要么生硬地把一些现代符号和价值套到传统人物头上,此类误读最极端的表现在“高贵的土著”这一文艺倾向中。

  中国电影应挖掘 本土文化资源

  另一种情况是,讲的虽然是本土的故事,但故事的人物、情节和背景其实已经没有了本土特性,这样的故事往往限于精英圈内,更像是达沃斯故事而不是本土故事。当然,假如能把故事讲好,那也是成功,不过,和整个文学艺术领域一样,国内的创作者在放弃了本土文化这一资源之后,在其他方面与国际同行相比常常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不过,尽管存在着巨大的困难,但传统和本土文化着实是一个有待挖掘的文学题材宝库。文学不同于科学,恰当的处理之下,不需要给出明确的答案和解释,重要的是有意思的视角和有效的呈现,差异、隔阂、纠缠、困惑,都可以留给观众,因而传统文化的未经理性梳理这一点或许恰恰是它的价值所在,只要你能用外人也能理解的语言把它呈现出来。

  实际上,好莱坞尽管在商业上十分成功,但其作品的文学价值恰好面临着同一问题,另一面的困境:由于绝大部分意义和价值元素早已经长期的理性思辨而抽象化和符号化了,好莱坞电影常常给人脸谱化和概念化的感觉,很多文化元素变成了标准调味品,人物个性一望便知,情节也变得越来越可预测,而那些实验性的先锋作品,为了摆脱这些俗套,却又常常陷入造作和乖离的境地。

  对于既希望依靠本土文化资源,又能获得世界性影响的创作者,重要的是,既要运用理性和思辨的能力去观察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眼光去观察和理解传统本土社会,又要抛开现代主流文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的先入之见和模式化范本,这很困难,却大有可为。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