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尝试在中西部人口大省设若干‘985高校’”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0:01 来源: 21世纪网如何破解现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入学机会区域失衡的问题?现行的招生体制是否还有改革的空间?高等教育资源调整是治本之策?
就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主任刘海峰教授。
《21世纪》:对于现在高考招生中存在的入学机会区域失衡的问题,你怎么看?
刘海峰:类似目前高校招生区域不平衡的问题,在中国一千多年的考试历史中一直存在。如何既保证考试的公平性,又能维持不同区域间录取率的相对平衡,这是一个古今大规模选拔性考试都会遇到却不易解决的两难问题。我称之为人才选择中的“千古难题”,不可能完全解决的。
《21世纪》:我们注意到东部一些省份的高考录取分数要比中西部地区低很多,国内很多一流大学在不同省份的招生名额投放也有很大差别,之所以存在这些“怪现状”,其主要原因在哪里?
刘海峰:主要还是因为高校布局的问题,现在国内高校的格局源自于上个世纪初,大部分高校集中在沿海。抗战时期高校内迁,之后高校布局有所平衡。但一直到1950年代推行的大规模院校调整,东部沿海地区学校还是比较聚集,而中西部很多省份高校很少,尤其是高水平的大学。比如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有近1亿的人口规模,到现在为止仅有1所“211工程”大学。现在教育部为了解决高校招生区域不均衡的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比如说省部共建地方高校、拿出东部更多的名额给西部地区等,从而试图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
但高校布局调整非常难,不是政府想在哪里办一所高水平的大学就可以的,而是与当地高校的自身积累有密切关系。20世纪50年代初期的那次院系调整之所以能够推行,是与通过强硬的行政手段推进有着密切关系的,以现在的社会发展来看,已经不具备当年的条件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在青海建一所“985工程”大学,能有多少高水平教授愿意去那里当老师?你无法用行政手段强制一些教师去。所以这个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完全解决。
《21世纪》:高校布局调整如果搞“大动作”很难,那么做一些小幅度的“常规动作”是否可行?毕竟这是解决目前所存在的区域失衡的关键所在。从长远来看,你觉得什么样的政策设计具可行性?
刘海峰:从长远看有一个可能的解决办法,即尝试在一些中西部人口大省建设若干所“985高校”。其实地方上有一些高校基础还是不错的,在类似河南这样的人口大省里边,如果能够升一所“985”大学,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平衡现在高考录取的地域不均衡问题。在民国时期,像云南、河南这些省都曾经设有国立大学,云南是云南大学,河南是河南大学。或者如果国家能够在一些人口大省升格一些现有基础不错的省属“211工程”大学为部属重点大学,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这比教育部从东部地区拿出几百个名额来给河南要立竿见影得多。其实,一些地方政府对于建部属大学是有期待的,关键是在决策部门的态度。
《21世纪》:但教育部负责人曾明确表示“985工程”暂时不再扩大了,为何会有此表态?
刘海峰:这跟“985工程”制订的初衷有关。这项工程最初入围的仅有北大、清华两所,后来扩展到9所,再后来是20多所,最后又发展到现在的39所的规模。因为这项工程是中央掏钱的,所以不可能有太多高校入围,中央财政也不可能无限度的支出。同时,也为了符合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初衷,后来教育部就明确规定“985”大学“关门”,不再发展新的。“985工程”制定时,其实并没有平衡区域发展的政策诉求。之前的“211工程”高校政策的推出,其实已有这方面的考虑,明确规定各省市都至少有一所,比如西藏就有一所“211”高校西藏大学。但总体看来,东部发达地区跟中西部地域之间在高等教育资源的配置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21世纪》:所以,你提出增加“985工程”高校是一个“长远的打算”?
刘海峰:没错,目前的改革肯定是渐进的。但从长远来讲,类似于“985工程”扩容是比较大的动作,如果在远期内能够尝试的话,可以解决很大的问题。如果“985工程”不能扩容,也可以考虑在部分中西部人口大省建教育部直属高校。
(经刘海峰教授本人审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