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巨资研发新药无处生产,企业家难眠 医药产业园明年启用,将设“公共药厂”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7 04:58 来源: 济南时报□本报记者 田珊
“研发出的产品不能马上投产,是我们企业目前面临的最急迫的问题。”在日前召开的高新区创新创业奖励大会上,山东赛克赛斯药业科技有限公司获得了“自主创新及技术进步单位”等多项荣誉,作为企业代表上台发言时,公司董事长邹方明阐述完公司的创新理念后话锋一转,讲起了企业一直无法破解的难题。
记者进一步采访了解到,聚集着近300家医药企业的济南高新区,不少企业由于厂房紧张,投入巨额经费、花费多年时间研发出的新药,面临着不能投产的困境。
【企业无奈】
30多个新产品待投产,只能绿地上建厂房
“拿到生产许可证的新药却没地方生产,确实是阻碍企业发展的一大难题,我想借这次大会的机会说一说,希望能引起重视。”邹方明接受记者采访时,坦言厂房非常紧张。
赛克赛斯药业是高新区的一家医药企业,主要从事医疗器械研发、生产和销售,经过8年的发展,目前销售额已超过2亿元。22日,记者来到位于天辰大街和开拓路交界口的赛克赛斯生产基地,一进门,果然看到院内正中央的一块空地上已经立起板房车间的雏形,有工人正在施工。已经在此等候的赛克赛斯药业总经理李延荣告诉记者,这是企业正在建设的粉剂车间,而这块建设用地,在厂区的规划图上原本是一片绿地。
“实在没有别的办法,否则我们也不会在厂门口绿地上盖厂房。因为没有生产车间,目前有6个已经拿到生产许可的新药不能投产,另外还有近30个新产品即将拿到许可,都在排队等着生产车间呢。”李延荣无奈地说,企业的特色是生产药械结合类产品,比如止血粉、心脏支架、栓塞剂等。与粉针剂的大规模批量化生产不同,这里的每种产品都需要特定的生产环境,需要多个小型车间,这给本来就只有不到40亩土地的企业出了个大难题。
“生产车间必须要符合相关标准,再挤也得留有余地。因此我们只好缩减科研实验室的面积。”李延荣带记者来到新药实验室。记者看到,一间10余平方米的屋子中,竟然挤了10位科研人员。“实验室里的每名工作人员都具备硕士以上学历,每年有4-5种新药品种在这里诞生,应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科研条件。”李延荣说。
【研发领先】
待投产新药比同类进口药便宜一半
李延荣和邹方明也为此想了不少办法,等待生产的产品种类多,车间不够用,他们只好安排新药轮流使用车间。但是因为每种药品对生产车间的设备和环境的要求各不相同,每生产完一种药品,必须经过严格的清场、调试才能够生产另外一种药物,耗费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可想而知。
他们还在生产基地外面的小鸭集团厂区租了2000平方米的厂房用来搞生产,即便如此,也远远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新药研发高风险高投入,研发这些新产品,花费了上千万资金和团队多年的心血,现在,眼看着要开花结果、转为经济效益了,却没地方生产。”李延荣说,每每想到这些,他都辗转难眠。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研发生产的一种治疗血管瘤的非粘附性液体栓塞剂,市场售价为7000元/支,价格仅为同类进口产品的一半。另外一种复合微孔多聚糖止血粉,进口药品销售价格为2300元/盒,而该公司经过自行研发改进技术,使成本降到了300元/盒。
【两难选择】
“考虑过去外地,但还是济南有集群效应”
为了给企业寻找更大的发展空间,邹方明他们去过章丘和外地考察。但他认为,目前来看,济南仍然是发展医药产业的首选地。
“济南在医药产业方面的集群优势是其他地方没法比的,研发类、生产类、销售类医药企业都在高新区聚集。高新区的房租优惠等政策也吸引人,行政审批速度也比较快。所以我们还是打算留在济南、留在高新区。”邹方明说。
高新区内像赛克赛斯一样遇到产业化难题的企业不止一家,记者了解到,以生产保健药品为主的老来寿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主要研发生产体外诊断试剂的莱博生物等企业也同样遇到了缺少生产车间的困难。
如何将研发出的成果尽快产业化,让科研成果尽快转化成经济效益,是摆在高新区面前的一道考题。
【政府表态】
医药产业园明年上半年启用
对医药企业缺少生产车间的问题,高新区管委会也做过调研。20日的创新创业奖励大会上,在邹方明提及企业难处后,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张新文立刻表示,管委会将尽快根据企业需求拿出解决方案。“我们的医药企业有很强的研发能力,但是目前的产业技术和科研能力并不配套,研发成熟的产品缺乏产业基地,造成很多研发成果在中试阶段就被卖掉了,没有进一步扩大效益。”张新文在大会上指出。他同时透露,作为缓解企业生产车间紧缺的重要措施,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的规划图早已拟好,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年底竣工,预计明年上半年就可以让部分企业进驻了。这将为医药企业的进一步扩张和发展提供更大的平台。
在市政府打造“济南药谷”、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的计划中,对高新区的生物医药基地建设分“三步走”。一期位于济南高新区中心区,现在早已聚集了大批大中型生物医药研发、中试、销售企业,形成了1平方公里的产业发展规模,创造利税近8亿元;二期是在济南出口加工区建设的综合孵化区,主要为新药研发提供技术平台;第三期,将在济南高新区孙村两河片区规划建设1万亩生物医药产业区,即张新文提到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主要作为中试基地,并为研发好的新产品提供产业化批量生产的空间。
【需求迫切】
排队进产业园的企业已超20家
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沙君明告诉记者,生物医药产业园将集中建设生物制药、化学药、中药及天然药、医疗器械四大产业基地及医药物流、商务办公、居住娱乐等相关配套设施。年底竣工的是其一期项目,共15万平方米,现在已经有20多家企业排队入驻了。“医药产业园建成之后,企业可以在此租厂房,进行批量生产。一期的生产车间,将全部建成标准化车间,层高在5.5米-6米,硬件配套全部按照国家标准。”沙君明说。
不过,赛克赛斯暂时不在首批进驻医药产业园的企业之列。“没有进驻有两个原因,一是由于我们需要的生产车间比较多,需要150-200亩的土地,一期难以消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因为我们的产品对车间的个性化要求高,目前一期园区建设的标准化厂房,不能满足我们的个性化需要。”李延荣说,他希望未来的生物产业园区建设规划中能有更多个性化车间,适应不同类型生产企业的需求。
【留住企业】
拟建“公共药厂”,让企业先小批量投入生产
企业缺车间,很大原因是没有土地,而在寸土寸金的高新区,土地资源显然有限。除了申请土地指标,扩大厂房的实际面积,还有没有更好的办法?高新区也正在这方面不断探索。
“新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中,将设立‘公共药厂’。”沙君明告诉记者。“公共药厂”的具体做法是,建立或者征用一些医药企业的厂房,由政府部门牵头,建立一个生产互助组织。
企业如果自己没有生产车间或者车间不足,又急需开工生产,只需要缴纳小部分费用,就可以使用园区中的“公共药厂”生产。另外一些企业闲置的车间,也可以及时提供出来,给其他企业租赁。
沙明君进一步解释,之所以要建立“公共药厂”,主要是为了满足两类企业的需求。一是很多研发类企业,人数少、经费有限,只有研发团队没有生产线,但是根据目前国家对新药研发的要求,药品在中试阶段就必须到正规生产车间生产,这时候研发企业就可以使用“公共药厂”的资源。高新区目前有近300家医药类企业,占到了济南市生物医药企业的85%,其中单纯做研发的企业有100多家,是个很庞大的需求群体;第二类企业,就像赛克赛斯这样,尽管有自己的厂房,但是远远跟不上企业研发的速度,生产配套紧缺。
“‘公共药厂’可以让企业先活下来再发展。”沙君明说,医药企业在研发新药的过程中,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到一个新药拿到生产许可的时候,企业往往已经没有财力自己投资建厂房生产。“公共药厂”的设立,可以让企业先小批量投入生产,回笼资金后,再进一步自建厂房、扩张发展。
同时,“公共药厂”的设立,还可以盘活那些生产车间阶段性闲置的企业。如有的企业在注射剂方面产能有闲置,而有的企业则在透皮试剂方面产能有闲置。“不同的需求让合作成为可能”。
【业内思考】
防范研发成果“外嫁”成医药产业当务之急
记者在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了解到,2011年,赛克赛斯药业由于三个新药研发项目被批准投入生产,其年销售额从 2010年的6000万元一跃变为2个多亿。企业发展的同时,也为地方政府带来了可观的税收收益。
济南市科技局农科处处长陈锐告诉记者,目前在济南,因为用于企业产业化的园区不够,济南市医药企业外迁、科研成果外嫁、“墙内开药墙外香”现象时有发生。不少企业在高新区孵化大了,就分散到了德州的齐河、潍坊等地,最终没有在济南落地生根,也没有形成对济南的产值和税收的贡献。
“在国外有种说法——— 如果药品的生产成本超过售价的2%-3%,就没有必要生产。这既说明了医药产业的高利润,也说明了企业在研发阶段的巨大投入。要保住这种高利润企业,不让我们在研发阶段细心呵护的企业出走,需要想尽办法为他们创造好的产业化条件。”采访中,济南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沙君明告诉记者。新药经过漫长的研发最终获批上市,是一个鲤鱼跃龙门的过程。一旦新药上市,资金回笼的速度也很快,很多新药上市后的利润高达 60%-70%,能在短短几年内收回研发成本。同时,医药类企业大多属于技术密集型企业,占用空间少,单位土地的回报收益率高。
而为了留住这些后劲十足的医药企业,不只是高新区,济南各区县都在积极探索和努力着。济阳县济北经济开发区也将医药产业作为区内的重点产业之一。济北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局长魏其海告诉记者,对进入开发区的医药企业,开发区会给予土地指标优先的政策。尽可能地帮他们争取生产用地。同时,开发区向企业承诺“税外无费”、“院墙内的事企业管,院墙外的事开发区管”,让企业安心搞经营。在开发区的努力下,区内的医药企业近几年快速成长起来。区内以生产抗肿瘤中间体药物为主的铂源药业,2005年进驻的时候年产值2000万-3000万元,目前已经达到了1.5亿元。
【他山之石】
上海张江药谷:“引”、“逼”结合促产业化
医药生产基地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出走”、“外流”,济南高新区并不是个例,上海“张江药谷”也经历过同样的瓶颈。
成立于1994年的上海张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张江生物医药基地,聚集着生物技术与现代医药产业领域创新企业,被誉为“张江药谷”。它孕育了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新药研发企业。企业走过了最初的孵化阶段,研发出了成果,“产业化”箭在弦上。
不过在张江做产业化并不容易,一个大问题就是张江土地成本高昂,而且也没有太多用于产业化的土地储备。不少企业出于压缩成本和争取利润空间的考虑,最终纷纷外迁,有的迁往江苏泰州中国医药城,有的迁往芜湖、苏州、太仓等周边区域。当地政府也乐意接纳这些企业,给予一系列优惠政策、更大的支持与扶持力度、相对更低的科研创新与运营成本。从2009年张江药谷的产业化情况看,除罗氏等跨国公司、新先锋等大中型医药工业企业外,大部分中小企业因不具备生产能力而将项目转让至张江之外的其他药企,未形成对张江的产值和税收的贡献。此时的张江工业园已经由一个人才、科技企业的“洼地”逐渐变成了“高地”,企业流失不可避免。
企业外流、土地资源紧张,倒逼着张江药谷尽快拿出思路。这种情况下,上海采取了“引”和“逼”相结合的措施,使一批有实力承接成果转让项目、推进产业化发展的上海国有医药集团发挥作用。“引”,就是通过资金补贴、奖励等措施引导国有、民营企业有动力主动承担新药的产业化项目。“逼”就是通过国资考核压指标办法,使国有大企业有压力被迫承担产业化项目。同时,上海市政府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策空间,给予医药企业贷款贴息、研发、风险补贴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全力推进生物医药的产业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