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创造出新一代的信息科技产业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2:04 来源: 经济参考报●每一次发生社会变革的时候,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和新的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目前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不管落脚点是什么,信息技术都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信息技术将在这一轮科技变革中与其他行业,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度结合。
●智慧的地球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方便的工作和生活,而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人们将会了解到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来自哪块土地、运输过程中经过了哪些环节;试衣间里的数字购物助手会自动通知导购人员送来合适尺码和颜色的衣物;去医院看病时,再也不用排大队、一个个窗口跑来跑去;厨房里的自来水也可以放心饮用,因为水在整个输送过程都在被严密监控着……这一切都像科幻电影的内容,而实际上,强大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动力正在将这一切带入现实。
●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行业,以及规模庞大的产业,是中国独有机遇和条件。中国很有可能在信息科技发展的下一个浪潮中,创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
关于新一轮工业革命,不光各国政府,一些全球大企业也早有准备。美国著名趋势学家杰里米·里夫金指出,互联网信息技术和新能源的深度结合将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基础,并着重介绍了德国正在试验建立的“能源互联网”项目。其观点与IB M“智慧地球”的概念有诸多相似点。而作为早已参与其中的全球巨头之一——— IBM对此次变革有何种看法?“智慧地球”将会与新变革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在全球巨头眼里,中国又将面临怎样的机遇和挑战?针对以上诸多问题,近日,IB M大中华地区董事长及首席执行总裁钱大群先生接受了《经济参考报》记者专访。
一场新变革正来临
《经济参考报》:当前,有学者说即将到来的是第三次工业革命,也有人认为这是历史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对此,您有怎样的看法?即将到来的新一轮变革有什么样的经济和政治背景?
钱大群:我们已经注意到了一些重要媒体和学者的相关论断,IBM也已经意识到了这样一场新变革的来临,它不仅局限于IT产业内,更将对包括工业等各行各业乃至全社会产生影响。与其谈论历史和经济背景,我更希望从科技背景的角度,来谈一下这个问题。我们认识到,在新的时代中,随着科技手段的不断发展,数据的来源更加广泛,比如实时气温、土壤条件、水文状况、位置信息、微小震动等,还包括有用户创造的海量信息。与此同时,信息数据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不仅仅是数据量的爆炸,数据传输速度的提升,更重要的是数据性质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各种各样的数据———从图片到音频,从视频到应用程序本身,都需要进行智慧的分析而获取洞察。我们总结起来,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感知化。全球移动电话用户数量2007年突破33亿大关,即全球平均每两个人就拥有一部移动电话。2008年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数量达到10亿之多。而各种各样的感应科技也开始被嵌入在像汽车、家电等设备,以及公路,水利电力等设施当中。这些晶体管和感应器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世界的运转,让我们能真切地看到究竟发生了什么,并能够准确量化所产生的变化。
二是互联化。联网对象正在包含越来越多的具体事务———车辆、设备、摄像头、车道、管道———并且以史无前例的方式与各种设备物件链接起来。互联网将会变成物联网,企业内外的整合日趋紧密,跨行业的联系和合作也不断加强。而且虚拟技术的大行其道,加速了互联互通的趋势。这些都大力推进了协作和创新的广度和深度。
三是智能化。随着信息技术的成熟和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通过云计算的方式以很便宜的价格使用大规模计算机集群的强大运算能力,对海量的数据进行加工、建模、分析和预测。基本计算模式在过去二十年中已经发生了变化。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个人电脑模式已被目前基于开放性、网络、高新技术以及数字智能与工作和生活相融合的新模式所取代。人类将最大化地利用信息资源,并从中获得前所未有的洞察力,并因此更快,更好地做出决策。
《经济参考报》:您所阐述的“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是否可以认为是新变革的特征?里弗金认为,一种建立在互联网和新能源结合基础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在到来,而在德国,正在试验建立“能源互联网”,这场革命已经开始。英国《经济学人》则认为新一轮的革命将会是信息时代互联网的应用与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结合。对于这些观点,您是否认同?
钱大群:关于目前正在发生的科技变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事实上,也有不少专家将关注点放在3D打印技术和机器人技术上。不过,不管落脚点是什么,信息技术在当前的科技变革中处于一个核心的位置,信息技术将在这一轮科技变革中与其他行业,包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度结合,这一点几乎是共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仅仅把目光放在生产模式上去谈“工业革命”,反而是狭隘了。
2008年,IBM提出“智慧的地球”,事实上是希望与全世界的有识之士分享这样一个愿景,就是信息科技正在面临一场重大的变革,这场变革的核心特征是刚才解释过的“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而通过信息科技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这场信息科技的变革将大大改变我们整个世界的工作方式,包括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智慧的地球”———看清未来需要智慧
《经济参考报》:根据里弗金以及英国《经济学人》的观点,新一轮的工业革命将会是互联网的应用与新技术、新能源以及新生产模式的深度结合,智能化地去分配全球的能源。听上去,感觉与IB M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有些相似。您如何看待这点?IBM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的背景和目的是什么?
钱大群:从某个角度来看,全球各地面临的问题表明,我们的世界正在遭受由于规划不科学,需求太多而基础设施能力有限所造成的痛苦。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我们能够很清楚地看到,这些问题都始于一个根源,那就是缺少高质量信息。如果司机不了解前方拥堵的路况,或不知道如何避免陷入拥堵的话,就会造成交通堵塞。断电也是一样。如果我们能够精确地监测电网上的电流,我们就能轻易地找到短路的具体位置。未来总是不确定的,看清未来需要智慧,需要超越,更需要有将未来转变为现实的路径。
“智慧的地球”指出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几乎任何东西都可以实现数字化和互联的现实,通过越来越多的低成本新技术和网络服务,在未来所有的物品都有可能安装并应用智能技术,进而向整个社会提供更加智能化的服务,从而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提出了一条全新的发展思路。人们将会了解到摆在餐桌上的食物来自哪块土地、运输过程中经过了哪些环节;试衣间里的数字购物助手会自动通知导购人员送来合适尺码和颜色的衣物;去医院看病时,再也不用排大队、一个个窗口跑来跑去;厨房里的自来水也可以放心饮用,因为水在整个输送过程都在被严密监控着……这一切都像科幻电影的内容,而实际上,强大的科技和社会发展动力正在将这一切带入现实。
《经济参考报》:听起来“智慧地球”的提出意义非凡,该项目在新一轮的工业革命中将会扮演什么角色?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钱大群:2008年初,IBM董事长彭明盛这样描述智慧的地球:全球化的人类社会将复杂的自然系统转化为复杂的商业和社会系统,而这个系统基于统一的智能全球基础设施:一个日益整合的,由无数系统构成的全球性系统———包含60亿人、成千上万个应用、1万亿个设备及其之间每天的100万亿次交互。
支撑“智慧地球”愿景的技术,包括无处不在的芯片终端、互联网、开放标准接口、虚拟技术、云计算等等,早已实实在在融入我们的社会生活。政府、商业企业和普通民众都在或多或少运用这些技术,当人们做这一切的时候,心中也都存在或大或小的目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更智能地分析,与人类社会生活更紧密地结合。这包括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等。
智慧的地球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不仅仅是方便的工作和生活,而是对人类生存方式的改变。我认为它将是一次跨越性的发展,其意义重大,远远超过单独的互联网。每一次发生社会变革的时候,都会创造出许多新的市场和新的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基础动力。
IB M已经在全球50多个国家开展了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相关实践,产生了2000多个智慧的解决方案,无论是交通、食品安全、零售、电信、制造业、水资源管理,还是能源和公共事业等各个领域,都能看到智慧应用的成果。在中国,IB M也在多个领域进行了较为成功的实践,例如,为了构筑智慧城市,2011年IBM正式发布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江苏省镇江市就通过该智能运行中心解决方案构建交通系统中央指挥中心,利用公交车调度系统来提升公共交通的效率。
在大变革下全球挑战与机遇并存
《经济参考报》:在您看来,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对于全球产业对于全球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钱大群:每一次科技变革,都会引起产业结构的调整,也会引起全球范围内的经济重新布局,这是历史反复证明了的。在这样的过程中,挑战与机遇并存,这是毋庸置疑的。世界主要经济体目前都在积极研究这个问题,并纷纷设定“战略性新兴产业”予以重点支持。纵观各国的选择,实际上大同小异,主要集中在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先进制造等行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各经济体的判断比较接近。
IB M“智慧的地球”的愿景,很大程度上与中国政府提出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是相一致的,在这方面,我们认为中国领导者的前瞻性和战略预判能力是很强的。当然,具体到科技成果,很多时候不是事先能够规划出来的,有的时候某些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会出现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因此在战略规划的同时,也需要去充分调动市场因素,鼓励自由创新,特别是鼓励跨组织、跨行业的协作创新。在当前的格局之下,组织致力于外部合作已经变成不断发展的明显趋势,特别是在创新领域,通过外部合作进行合作,已经成为一项基本方式。这次变革,显然会对全球产业和经济结构起到良性的推进作用,并将为各行各业带来机遇。
我们确实看到,新一代的信息科技与传统行业相结合,能够创造新的价值。这方面,我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传统行业,新科技将创造新的价值。例如在钢铁行业,创新的信息技术可以帮助详细收集整条生产线的实时数据,甚至在15分钟内,优化未来90天的生产计划,使每吨钢可以提升相当于数十美元的附加价值。
另一个特别值得关注的领域是智慧的商务。这个概念也是IBM提出来的,十几年前,IBM提出电子商务,推动了商务模式的变革。今天,在快速变化的互联世界里,一种新的商务模式正在出现,IB M称之为智慧商务,并且相信它将深刻改变各行各业的商业模式。智慧的商务,不但包括传统的电子商务,更将企业在销售、运营、供应链、市场营销等完全打通整合,将导致企业前后台以及ER P系统的大变革。
大数据时代到来
《经济参考报》:随着互联网和能源的深度结合以及能源的智能化分配,相应的,将会存在大量的传感设备的应用、海量信息存储,这与最近业内讨论的“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有怎样的联系?对于信息和数据的有效利用和分析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的决胜会起到什么作用?
钱大群:由于网络和物联网的迅速发展,全球数据将呈现爆炸性的膨胀,如果不能够有效管理,我们将陷入困境:全球互联网人口超过20亿人,每个人每天产生大量数据;连入网络的智能设备超过1万亿———物联网,这个网络每时每刻产生实时数据;全世界现存数据的90%是过去两年产生的;2020年,世界产生的数据量将比今天增长44倍。
不仅如此,未来的数据,不仅仅是规模大,而且数据性质的根本转变:第一,实时性(real-tim e):例如来自物联网的数据,反应交通实时状况的数据,还有网上电子商务的实时交易数据,如果不在有效的时间之内做出分析和反映,就失去意义;第二,流数据(stream data):大量的数据动态地涌流进来,不是一批一批的送过来,而是像输水管里的水流一样源源不断地送过来,比如金融市场的数据,天气监控数据,洋流监控数据(对于海上石油勘探非常关键)。
光有大数据是不够的,要让这些数据发挥出价值,才是关键。我们认为,不仅要关注移动互联所带来的新发展趋势,更应该关注移动互联网背后的数据中心对于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能力。
一个很好的例子发生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市。该市每年因为暴雨泥石流灾难导致的死亡人数高达200多人,当地政府面对泥石流这样成因复杂的自然灾害,一直拿不出好的应对办法。IBM帮助该市建立了一个灾害预防和应急处理中心,用到了现金的大数据分析、预估和优化技术,将天气、水文、地质、人口、沟渠、管线等各方面信息汇总起来,能够提前48小时预测泥石流灾害的发生、烈度以及其影响区域,并且统一指挥救灾、治安、消防、医院、多个部门进行防灾救灾,以系统的方式解决系统的问题。
中国可能会创造出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
《经济参考报》:伴随着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到来,各国尤其是中国的实体经济及就业将会受到怎样的影响?您认为,中国政府以及相关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此次工业革命?
钱大群:每一次重大的科技变革,总有一些国家和企业能够把握机遇,脱颖而出。18世纪工业革命,英国把握了机遇,成为世界经济强国。19世纪到20世纪,美国把握住了电气化和数字科技革命的机遇,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21世纪,中国具有难得的机遇和条件。根据挪威D N B金融咨询公司的预测,到2025年,中国将在工业及制造业、公共事业、交通运输、电子信息产业和化工等领域居于世界第一位,而在批发和快速消费品行业,也将很快成为世界第一,还有更多的行业将位于世界前列。
中国快速发展的经济和行业,以及规模庞大的产业,是中国独有机遇和条件。“智慧的地球”本质上就是“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新一代信息科技与各行各业深度融合,因此除了需要有强大的信息产业之外,还需要有强大的工业和服务业,彼此结合,才能取得领先地位。中国强大的产业规模,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如果充分利用这个有利条件,中国科技创新有机会取得很多重大的领先成果。
当然,这里还有一个关键问题,就是协作创新的问题。因为跨行业的创新,必须是协作创新,要打破组织和行业藩篱,理顺知识产权的关系,建立开放协作的文化。这个问题如果解决得好,我们预期中国是可以在下一代信息科技的很多领域里取得领先地位的。
IB M 认为,新一代的信息系统,将从过程为中心的计算转向以信息为中心的、具有自学习能力的认知计算;IT将成为普遍的消费品;未来的创新,将不能只在实验室独立研发,而是 要 走 向 市 场 、 走 向 各 行 各 业 的 实 际 应 用 场景、走向问题的发生处,通过跨行业的开放融合,以及系统整合的方式来实现创新,信息科技的突破性变化,将集中在如何与其他行业实现更深度的整合上。
这一点,对中国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无论是制造业、服务业或其他重要的工业领域,很多行业的规模中国都位居前列,而中国也正在大力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及产业转型和经济转型,这都为信息科技与其他领域深度融合实现创新,提供了舞台和空间,中国很有可能在信息科技发展的下一个浪潮中,创造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新一代信息科技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