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局”如何管好食品安全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5:31 来源: 深圳商报□ 本报评论员 米鹏民
据报道,我市即将在市市场监管局内设副局级行政机构——食品安全监管局,全面负责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被食品安全困扰了多少年,如今遇到问题总算知道该找谁投诉。至于食品安全监管局成立之后,食品安全的状况会不会明显好转,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关键要看这个承担了巨大责任和期待的部门如何有效履职。
多年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大家都在呼吁建立统一监管食品安全的专责部门,但为什么直到今天,深圳开全国之先河,也不过是成立了一个内设的“副局级行政机构”,原因无他,就是食品安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2010年国务院决定设立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就由多达15个部委组成。“从田间到餐桌”这么简单的一句话,至少包含了以下多个子系统——农产品的生产、贮存、销售等;食品加工企业的采购、运输、生产、贮存、销售等;食品零售企业的采购、运输、贮存等;餐饮企业的采购、贮存、加工、销售等。
在这4个子系统中,风险几乎无处不在。从生产环节的土壤、水质以及农药残留,到贮存、运输环节的产品变质,再到销售环节的“化学美容”,采购环节的以次充好。仅从这4个子系统已经不难看出,要想把“从田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真正监管到位,几乎比登天还难。但更大的挑战是,所有这4个子系统,都没有任何有难度的从业门槛,每一个子系统都有成百万上千万的分散从业者,从而又把食品安全的监管难度放大了千万倍。
面对这样的工作任务,即将成立的副局级的食品安全监管局,能够让全市民人民放心地放开肚子吃吗?
很显然,没有多少理由让市民乐观。报道称,市政府为了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局的执法力量,特别为全市各区市场监管分局、监管所增加175名行政执法编制,大体上是每个市场监管所新增3个行政执法编制。从增加编制的工作力度来说,应该是很大了,因为别的单位都是在减编。但与保证食品安全这个天字号工作任务相比,175个人能做多少事情?前些天,香港公布内地供港食品99.999%合格,引起不少对内地食品安全现状的批评,责问为什么不能复制供港食品的监管模式?答案是肯定的,不可能简单复制。因为供港食品是全产业链封闭式点对点管理,而国内食品则是全开放的生产市场配套全开放的零售市场。
既然如此,新成立的食品安全监管局该如何让市民真正放心食品安全呢?这里斗胆献三策:
其一,先让市民知道什么是能吃的。
在今天这个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速度已经到了令人恐怖的地步。大家每天都能看到什么不能再吃的信息,却看不到什么是可以吃的信息。要想恢复市民对市场的信心,最直接的办法,是先想办法让市民知道什么是能吃的。怎么做到?很简单,学习供港食品的经验,从生产到运输到销售,建立全产业链封闭式点对点管理系统,市民只要愿意花稍高一点的成本,就可以在指定地点买到放心食品,产生“良币驱逐劣币”的正挤出效应,生活就有希望多了。这就要看食品安全监管局能不能建立起一套好的管理办法和优惠政策,吸引有实力的资本进入这一领域。能不能建立起让市民信任的监管体系,保证这一体系的稳定运行。这是建设性工作。
其二,制度性研究比运动式执法重要。
成立食品安全监管局,不是整合“消防队”,而是要探索建立长效机制。过去“群龙治水”、“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如今有专责部门,不能满足于有更多资源进行运动式执法,而应把重心放在如何建立有效的制度上面。比如,如何借鉴国际上成熟的产品召回制度,如何借鉴欧盟严格的食品食物链原则和可追溯性原则,保证每一颗鸡蛋都能找到产蛋母鸡的饲养方式、产蛋母鸡所在的养鸡场、鸡舍或鸡笼的编号。
其三,要想办法让市民愿意举报不安全食品。
虽然大家对食品不安全都深恶痛绝,但多数时候只停留在抱怨政府不作为上,却很少想到自己有什么责任和义务。可以说,如果没有全体市民的积极举报,再多的执法力量也无法有效执法。现在的难题是,如何让市民愿意举报。这是需要智慧的一件事,做好了,不光对食品安全有利,对全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极为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