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地方债背后:银行成"土地爷" 金融风险陷"无底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29 08:49 来源: 中国网
地方债背后:银行成"土地爷"金融风险陷"无底洞"

  “高达10万亿的地方债务背后,是土地财政与金融安全的生死与共。困难倒逼改革,在财政相对困难的今年,管理层紧缩地方债,强化财经纪律,这传递出的是坚定的决心:速度宁可慢一点,也不要膨胀的、建筑在房地产泡沫海市蜃楼上的GDP”

  6月26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七次会议审议了预算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明确“除法律和国务院另有规定外,地方政府不得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在金融和财政形势异常复杂的当下,这一消息意味着以最高立法的形式关闭了地方政府自主举债的大门。

  4万亿“后遗症”

  今年以来,在复杂的内外环境下,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税收增长乏力,财政形势吃紧。前些年,地王迭出,新高迭创,依靠土地收入过得十分滋润的地方政府,今年叫苦不迭,动用各种手段“倒逼”,特别是希望在地方债的发行上能“给政策”,但中央依然坚定地锁紧地方债的闸门,地方债必须由中央财政代发,本息自付。

  地方债的严控本质是土地财政和土地银行相互碰撞的开始,倒逼管理层痛下决心。过去10年间,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商业银行以土地作为抵押物和以地方政府信用背书的资产规模呈现爆炸性增长,土地价格的过度膨胀自然吹大了银行资产的肚皮。许多城市地价在过去10年间的平均涨幅在20倍以上,土地出让金已经成为地方的“第二财政”。

  然而,土地囤积、城市扩张伴随着高房价相互推波助澜,土地市场同样潜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应该说,2008年的这场金融危机深刻影响了中国的融资格局,特别是2008年的4万亿元经济刺激方案出台后,各地的平台公司一夜之间铺天盖地,家家都抢着报项目。有的项目口头上念叨了十几年,没土地、没规划、没环评,但赶上一轮大干快上的好形势,先报了再说;许多规划无序、论证不够的项目在抢抓机遇的口号声中“霸王硬上弓”、仓促上马;而各家银行在货币政策突然松动时,也面临着项目选择方向的迷失,只要一听说是政府的基础设施项目就来劲,一哄而上去抢。许多项目缺乏科学的评估论证和决策程序,银行跟进主要是冲着各级政府以土地储备中心为主的融资平台,但个中潜在的风险不容忽视,“财神爷”一不小心就成了“土地爷”。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