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防控远未摆脱困局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1:15 来源: 中国经营报李宾 李艳洁
6月下旬,小麦收获之后,江苏淮安地区平整的农田里大多已经插上了翠绿的稻秧。但是刚刚过去的小麦收获季节,让当地的农民感到很痛苦。因为他们收获时发现,田地里的小麦普遍染上了赤霉病。“收获之前看着长势还不错,但是把麦穗一揉才发现,很多麦穗上半部分是空的。”一位当地村民说。
对小麦来说,这是一种十分要命的病,得病之后,麦粒干瘪甚至化为乌有,导致大量减产。而且由于染病的麦子含有强烈的毒素,已经丧失了食用和加工饲料的价值,小麦质量堪忧,卖不出价钱。
涟水县秉同村一位正在售粮的村民告诉记者,他今年种的小麦减产了一半还多,而现在只能以0.9元/斤的价格卖给粮食经纪人,在村中收购粮食的经纪人则说,他再卖给县里的国家储备库的价格也只有0.92元/斤,而今年按照新的小麦托市收购政策,三等白麦的价格为1.02元/斤。“没办法,今年小麦质量太差。”
据《中国经营报》记者调查了解,江苏、安徽、河南、湖北的很多地区今年均由于病虫害而导致大量减产,而尤以江苏、安徽灾害最甚。
罕见赤霉病
在秉同村村主任王家伟看来,今年的赤霉病来得格外迅猛,是十几年来最为严重的一次。“小麦扬花期的时候还没发现什么异常,等到授粉结束,结出麦穗后发现,很多穗子上的麦芒发黄。然后不断向麦穗的下部蔓延,直到把麦穗‘剋’完。”据村民们介绍,农药也是喷了的,甚至比往年喷得还多,但最终也无法挽回。临近的牌坊村村主任罗义芳也向记者描述了相同的情况,“今年农户不停地治都不见效。”
4月25日,农业部网站发布消息称:“当前我国长江中下游、江淮、黄淮等小麦主产区陆续进入抽穗扬花生长阶段,气温稳步回升、土壤墒情良好、降雨增多,在十分有利小麦生产的同时,也为病虫害发生流行创造了有利条件,尤其是赤霉病发生形势异常严峻。4月25日,农业部在安徽凤台县召开防控现场会,紧急部署防控行动。”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自4月20日到5月16日,农业部办公厅先后三次下发紧急通知,落实防控赤霉病等病虫害的责任,当时预警情况很严重,灾害面积可能达到7000万亩,并且派出4个督导组分赴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小麦主产省监督、指导防治工作。
但最终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
“赤霉病最大的问题就是可防不可控,”江苏省淮安市农委农业处一位不愿具名的人士表示,今年淮安市虽然也组织了打药防治,但是因为随后的阴雨天气,以及从河南和山东引进的高产品种抗病性能差,导致该病大面积爆发。“全市几百万亩都受到了影响。”该人士表示,淮安市部分严重地区减产达到50%到60%,“但整体的数据还很难说。”
江苏省另一赤霉病严重地区——盐城市农委农业处向记者表示,今年当地赤霉病“还蛮严重的”,但是对于减产的情况,他说:“领导不在,不好说。”
“5月底的时候,我们也曾去江苏、安徽、河南南部等地区进行调研,”中华粮网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当时就感觉长势很不乐观,病虫害很严重,导致死穗多、籽粒少。”
5月下旬,江苏当地的《金陵晚报》、“江苏新闻广播”、《如东快报》等媒体曾报道江苏多个地区小麦爆发赤霉病的情况。
无力的防控
其实,今年赤霉病在江苏、安徽等地爆发并非没有预兆。盐城市亭湖区农业植保站顾站长向记者介绍,今年3月份他们在田间查看苗情的时候就发现,小麦的带菌率是比较高的,“我们这里是小麦和水稻轮种,一开始发现病菌是在水稻收割之后的稻茬上,后来就传染到了小麦身上。当时就做了预警。”他说。
一位专业人士向记者表示,农业部门预警发出还是及时的,有专门的机构检测。但是一个政策从出台到真正落实,需要时间。“层层开会,会出现耽搁。”“并且农村缺乏壮劳力,而打药模式还是背着药筒(如果不是大规模种植),村里主要是60~70岁老人和妇女,背不动,也不愿意打药。”
据记者了解,要防治小麦赤霉病,需要在扬花初期喷洒农药,过早打药没有效果。以前经常使用的防治药物是多菌灵和多酮。“在扬花初期打上,如果之后的天气没那么差,效果还是不错的,去年就没出什么大事。”淮安市农委农业处一位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上述专家表示“由于赤霉病在下雨后、湿度大的情况下容易爆发,有些人就有侥幸心理,想着如果不下雨就可以节省农药和工本。”淮安市农委的工作人员也表示,虽然市农委也要求“亩亩都要打药”,但是不排除有些农户因为家里缺乏劳力或者对此病缺乏重视,没有防治到位,从而导致减产。
而今年果然出现了十分有利于赤霉病传播的天气条件——大雾、高温、降雨。盐城亭湖区植保站负责人介绍,当地在4月18日~5月18日小麦扬花抽穗期间,一直降雨,且气温从4月下旬开始忽然升高,变化剧烈。而淮安地区则在小麦扬花期间经历了5次浓雾天气。
尽管阴雨和高温天气催发了赤霉病的流行,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植物病理专家表示,“使用的农药品种已经产生了较强的抗药性,也导致防治效果并不理想。”
该专家称,江苏地区因为湿度大、温度高,是赤霉病的多发地区,多菌灵一类的药物在当地已经使用多年,因此当地及靠近江苏的山东南部和安徽东部地区的小麦抗药性都比较强。据该专家抽样调查测算,江苏省恐怕有1500万亩小麦受赤霉病影响严重,减产可能达到50%,另有1000多万亩小麦减产可能达到10%到30%。
这位专家称国内目前有一种新药——氰烯菌酯效果较好,即使赤霉病染病后再喷洒也能有效控制。该农药研发制造企业——江苏省农药研究所股份有限公司山东销售经理于姓人士表示,该药效果确实比常用的多菌灵效果好,但是涉及到专利,成本较高,“我们这个药一瓶100克,售价13到15元不等,预防可以打2亩地,治病可以打一亩地。”于经理表示,山东当地农业部门人士曾经找过他,但是因为无法降价而没能用财政补助购买发给农民使用。
应该说,和往年相比,今年国家对于小麦灾害防治的支持和举措是最多的。据悉,今年国家首次对冬小麦实施“一喷三防”(将杀虫剂、杀菌剂、植物生长调节剂混配,一次施药可以达到防病虫害、防干热风、防倒伏、增大麦穗、增加粒重的目的)补助。中央财政两次下拨专项资金共16亿元,对11个主产省、3.2亿亩冬小麦按每亩5元的标准,给予补助。
有知情人士告诉记者,“一喷三防”所用的药品是由各个省自己招标的。“但问题是太晚了,4月份小麦抽穗前几天才招标,赤霉病马上就开始了。”
据介绍,一般农药厂都是提前半年组织生产。江苏省全省有 40~50家多菌灵生产厂家,以前不招标的时候,厂家早生产,经销商也早进货,以备农民购买使用。“但今年招标的消息出来后,厂家不敢生产,经销商也不敢囤货,因为害怕中不了标卖不出去。最后江苏中标的厂家很少,生产能力不够。而赤霉病防治的关键期只有2~3天打药有效,供应不上农药,就下雨了。等到药送到农民手上,已经过了最佳防治期,更不要说有些农民干脆就没有打药。”上述知情人士说。
“另外,防治病虫害,农药的质量非常重要。政府的购买标准就是便宜,这就可能会忽视质量。这次江苏省买的多菌灵都是一元多的价位的。比如规格同是50%的药,质量好的颗粒非常细,这样喷洒的时候才能喷得均匀,防治效果也好。”上述知情人士说。
而记者在江苏了解到,今年“一喷三防”补助政策所惠及的农户只有大约三分之一,具体的分配方案由各地方政府负责设计安排,所以就导致在秉同、牌坊这样的村庄,药品的分配比较随意。
如何处理?
据专家介绍,赤霉病会导致小麦麦粒中残留毒素。如果人食用的剂量大,会急性中毒,导致流产、腹泻、呕吐,食用剂量小,会慢性中毒,可能导致癌症等其他疾病,在国际上它属于第三类致癌毒素(按致癌强度排列,一、二类更强)。
而江苏、安徽等地今年感染赤霉病的小麦如何进行后期处理就成为一个摆在眼前的重要问题。
记者了解到,我国在没有重视赤霉病前,粮库收购的标准是病籽率不超过4%,即100个麦粒中有4个染病的就不收。“现在据说改成2%了。”有专家表示,“而日本的要求是0.5‰,超过了就统一销毁。”
上述专家介绍说,如果赤霉病导致麦粒质量差、干瘪能够看出来,但即使看起来没有异样的麦粒里面也有毒素。这就需要使用仪器进行检测了。
1998年和2003年,江苏等地区曾经发生过比较严重的小麦赤霉病,“有的地区的小麦是不收的,全部直接烧掉。”上述专家告诉记者。他也对今年染病的小麦如何处理表示担忧。
不久前,中储粮总公司专门向国家粮食局上报了《关于对2012年感染赤霉病小麦收购工作有关问题的紧急请示》。国家粮食局则在6月21日发布了“对2012年感染赤霉病小麦收购工作有关问题的复函”,要求粮库按照之前下发的《国家粮食局关于做好2012年新收获小麦质量安全把关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行收购,严把小麦质量关,发现真菌毒素超标及时上报,严防不合格小麦进入口粮市场。
现在江苏、安徽都已经启动了小麦托市收购政策。记者在江苏淮安涟水县了解到,目前国有粮库收购小麦的价格为0.92元/斤左右。
6月28日,据淮安市粮食局发布的消息称,“在今年小麦生长后期,涟水县遭受连续低温浓雾天气,全县小麦受灾,收获后赤霉病、不完善率较高,直接影响今年夏粮收购质量,影响售粮农民收入。对此,涟水县粮食局采取了措施帮助农民售粮提级进等增加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