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风险管理和适当定价对于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30 06: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利率市场化对中小金融机构的影响冲击非常大,所以日本充分考虑了这一点,循序渐进地推进利率市场化,先从可转让存款证,到与市场挂钩型的存款账户,到大额定期存款,再到小额定期存款。在此期间,存款保险制度本身也在日本同步推进,主要发挥安全网的作用。
日本的利率市场化,使得通过影响利率来调节经济的货币政策的效果得到了提高,货币供应量作为指标的意义发生了变化。另外,存款的超额利润(市场利率减去存款利率)消失,所以银行存贷差也随着下降。银行为了弥补利差空间缩小,将贷款对象从大企业向中小企业和个人扩大。但是由于过度依赖于房地产的担保,同时在如何评判信用风险上缺乏足够的知识技能,所以导致风险产生。
由于利差下降,对房地产贷款金额增加,政府又未能对其进行适当管理,导致了房地产泡沫和银行危机。由于房地产价格下降以及贷款利率水平的不适当,银行经历了多年的收益下降,一直维持低收益水平。
利率波动也使得综合性资产负债管理的必要性越来越高。但由于日本对冲工具较少,且真正引进这种手法比较晚。银行通过把贷款利率和短期市场利率等资金成本联动起来,以减少利率风险。日本的存款保险制度对中小金融机构的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种保险制度过去就有,但是在具体的资金以及技能运用方面表现不佳,对存款的保护也导致业界供应过剩。
将利率市场化前后进行对比,1980年,随市场利率下降,银行放贷的利率也下降较快。1980年代,货币供应量的波动非常大。货币供应量和实体经济活动之间并不一定密切联系在一起,两者是背离的关系。资产价格的波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当中存款者行为的变化以及向邮政储蓄等的资金转移都是影响货币供应量的因素。20世纪80年代,全国银行的存贷款利差下降,而银行为了应对存款息差的缩小,提高了贷款息差,并开始积极推进息差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通过大量的放贷来确保收益。也有一部分大企业把发行CP和公司债券筹集的资金放到银行做定期存款,以此来获取利益。
由于存款息差缩小了,所以针对中小企业、个人贷款、房地产贷款越来越多。过去银行都是大力吸收存款,这之后也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贷款上。此外,银行开始对收益降低产生不安,希望通过增大贷款量来弥补收益的降低,所以银行的行动变得非常冒进。
一方面,银行投资组合的构成发生变化,表现为中小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量增多。过去是以制造业为中心,现在银行的贷款对象从制造业到非制造业即服务业,从大企业到小企业和个人。过去银行偏重于向大企业贷款,这一数字随银行不断向小企业和个人放贷而减少。另一方面,有一种叫做住宅金融的专门机构,住宅金融专门公司是政府为了向个人提供购房贷款而创设的机构。过去,银行不针对个人房贷贷款,现在银行行为的变化使得这种政府背景的住宅金融公社开始向高风险房地产贷款倾斜。
有关补充银行贷款损失的手段,房地产担保,政府保证占大多数。没有担保或保证的信用贷款在利率市场化后出现了下降,而房地产担保的部分增多。这表明,银行的信用判断越来越依
赖于担保的价值和政府的保证。政府有一个专门保护中小企业贷款损失的政府保证制度,这项制度运用的越来越多。存在的问题是,由于过度依赖这种保证制度,银行容易忽视自身对中小企业进行的信誉评估。1990年之后,随着房地产价格的下降,用房地产做担保的贷款变得无法回收。1993-2004年期间,扣除贷款损失和经费之后银行利差出现了负值。
如何回避利率风险
美国有一个S&L的组织,通过吸收短期存款进行长期放贷,这种现象导致很多破产现象发生。1990年代,短期利率上升,导致了利差逆向甚至引起大批破产。
在日本,利率风险没有成为一个大的社会性现象,1980年代,新长期优惠利率和新短期优惠利率两者同时出现,是和资本成本相联动的,因此银行确保了一定利率,降低了长期、短期利率错位的风险。1990年代初期,日本出现了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长期贷款的利差下降。但是,通过导入新长期优惠利率,把贷款利率与短期市场利率联动,通过这个方式,银行确保一定利差,减轻了长短期错位的风险,对维持银行经营起到一定作用。
优惠利率的导入也有一些问题。比如都市银行,可能具有一些更高信誉的顾客,但是当时的做法是采用同样的利率标准,因此无法评估不同信誉的质量。当时没有企业的评级技术和良好的评估审查能力,这可能也是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原因。
利率市场化之前,各个分支机构的业绩是由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差额,以及贷款总量决定的。但是现在,分支机构的业绩是由总行决定的基准利率和存款利率、贷款利率的差决定的。另一方面,利率浮动产生的利率风险全都集中到了总行。但是像利率互换市场这样对利率风险进行对冲的市场,由于这些市场相比银行资产来说规模较小等原因,日本银行没有像美国银行那样,预判利率市场的走势,对利率风险进行动态调节。
日本由于大量发行国债,所以长期利率率先实现市场化,另外由于日元国际化,带来了利率市场化的压力。但是美国不同,很多存款是转向证券公司的,这是美国走向利率市场化的重要原因。同时,美国和日本都出现了不良贷款的增加。但是美国由于银行的利润不断减少,所以更多是扩大证券和投资的业务,而证券公司也采用同样的做法,介入到银行业务之中,即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竞争变得很激烈。而日本当然允许银行兼营证券业务,但是银行和证券行业之间并没有非常激烈的竞争。
日本金融资产变化情况,日本的个人很大部分资产仍以存款形式存在,在1980年代股市价格暴涨时,有不少存款投到股市或房地产市场,但是总体上呈现稳定的趋势。这是由于日本以间接融资为主,而美国以直接融资为主,因而在存款方面非常不一致。
由于银行的经营困难,存款保险基金有一段时间出现了四万亿日元的赤字,但在此之后慢慢得到恢复。存款保险用于挽救那些倒闭的银行,保护存款者。大型金融机构不断合并的同时,地方银行数量没有什么变化,因此银行的数量并没有大幅减少。日本金融危机时,对存款是全额予以保护的,存款保险费也是均一的,并不根据银行的经营情况而发生变化。正因为如此,日本银行的淘汰或者重组没有大的进展。
银行业的低收益性制约了评级
比较各个主要国家大型银行财务指标,中国四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非常高,尤其是去除优先股之后的核心资本充足率很高。从不良资产率来看,中国的银行不良贷款比例很小。另外,净利息收益也非常之高,一方面是由于银行的息差很多导致的。
日本银行的优势在于,经济多样化得到了发展,同时银行的客户基础非常牢固。另外,企业和个人贷款水平比较低,银行的资产质量比较高,同时存款的基础非常牢固。它的劣势是财政收支恶化,以及庞大的政府债务导致国家信用水平有下降趋势。比如现在日本国家评级展望是负面的,受整个国家信用评级的影响,日本半数以上的银行的评级展望也是负面的。同时,长期的通缩与低增长给银行资产质量也带来负面影响,而且银行数量太多、集中度比较低,因此它的收益不足以完全弥补信用风险。
为什么银行利润率如此之低?原因有三:一是存款数量过多,资金需求非常疲弱,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因此银行在贷款时竞相打折。二是银行的贷款对象之中,个人贷款(包括各种信用卡)与其他国家相比非常少。三是对政府保障制度过于依赖。现在日本对于中小企业的贷款不断减少,一方面是因为需求不多,另一方面是因为银行不能获得与风险相当的利润。银行缺乏判断中小企业的信用风险并确定适当的利率,以此来增加贷款的动力。日本银行对政府保证制度的过度依赖也是原因之一。比如说,政府保证制度的保证率中,中小企业的违约率并没有真正得到反映。不管中小企业的经营情况如何,只要活用保证制度,贷款利率就很低。面向中小企业的贷款市场陷入了高风险低回报的状况。
日本利率市场化的教训
日本利率市场化为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出了贡献,但它使得金融机构的行为发生了变化,不断增加高风险资产。我认为,日本银行不充分的风险管理和金融政策的宽松也加速了这一情况。
另外,日本利率市场化花了很长时间,这有损银行间的公平竞争,比如不在市场化范围内的邮政储蓄借此机会增加了市场占有率。对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成了长期存在的压力,一直给银行带来经营方面的困扰,最终也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加。
银行希望将经营资源转向中小企业和个人,但对中小企业的财务情况并不能进行很好的审查。为了稳定银行的经营,判断企业和个人的偿付能力,以及进行恰当的定价是十分重要的。
信用风险管理和适当定价 对于利率市场化至关重要
关于新兴企业,日本的新兴企业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企图仅仅靠银行贷款的支持是不够的,因此需要完善资本市场,培养投资人。
关于存款保险制度,它发挥的是安全网的作用,虽然制度已经建立了很长时间,但是资金、人员都不够。1990年代日本的银行陷入困境的时候,不能让银行破产,必须反复强调日本银行是安全的,所以最终对于陷入困境的银行反而没有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因此,存款保险制度的日常维护与完善非常重要。
我认为,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会对资源的有效配置做出贡献。面向中小企业、个人的贷款增加等的服务多样化应该也会随之而来。在此过程中,银行需要有很好的风险管理。比如,要避免出现由于不能进行风险管理而导致银行不能向新的领域进行投资的情况。此外,中小金融机构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要想提升大家对它们的信赖程度,改善财务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此外还需要保护小额存款的制度上的保证。
(作者系日本野村综合研究所特邀嘉宾、标准普尔公司董事总经理。本文为作者在“中日金融圆桌内部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稿,经作者审核。因版面有限,本文略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网站www.cf40.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