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日本金融市场化中行政“护航”的得与失 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嘉宾 西村吉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8:29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本金融市场化中行政“护航”的得与失中国金融40人论坛特邀嘉宾西村吉正

  日本放宽利率管制的前提是金融体系改革。从整体来看,日本的利率自由化伴随整个金融体系改革,意义深刻。

  金融管制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即外汇管制;第二,利率管制;第三,金融机构的业务管制。随着日本经济的日益成熟,这三类管制都出现了放松或者自由化的做法。日本金融改革的主要内容就是这三个领域的自由化。20世纪后半期,日本的金融体系改革都是通过放松管制来实现的。

  金融放松管制,始于外汇管制放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然后是利率市场化,最后是金融业务的市场化。外汇管制放松和资本流动自由化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完成,当时日本经济仍处于发展时期。利率市场化不仅因为日本国债规模过大,也受日美贸易摩擦的促进,日美贸易摩擦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起了很大作用。金融机构业务市场化发生于90年代初,当时银行和证券业之间存在许多业务领域的纠纷,同时受全球金融风暴影响,日本进行了金融改革,以“大爆炸”的形式来放松对金融机构的管制,并实现了业务市场化。

  金融市场化中的行政“护航”

  上述管制放松的前提是经济的稳定运行,因此日本金融体系改革非常慎重。改革中的主导思想是“不能让任何一条船沉没”,即不允许任何一个金融机构倒闭,因此日本监管当局和政府在改革的过程中严密观察金融机构的表现,这种做法被称为“护船团”:金融改革的全过程都有政府护航。这种做法是否成功,各方评论不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日本经济发展比较顺利的时期,政府的护航作用得到的往往是肯定,但是在日本经济陷入停滞后,护航的做法则更多地受到负面评价。

  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泡沫破灭,经济环境也发生巨大变化,日本国内金融机构面临严重的坏账问题。此后,全球范围内出现加强管制或重组监管机制来维持金融体系稳定的要求。日本政府采取了相应措施,比如注入政府资金,使日本金融机构免于欧美金融机构相同的命运——雷曼危机和欧洲信用危机,从而挽救了日本金融业,使日本的金融体系成为全球最为稳定和健康的体系。当前,全球范围内很多人担心银行的个人存款安全问题,估计真正放心的只有日本国民。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很多人提出要更好地利用利率工具。但是,利率市场化真正得以推进是始于1975年日本国债大量发行,即国债上市交易之后,也是在无可奈何的情况下日本政府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

  除了国债大量发行,日本利率市场化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国际化,实际上国际化在利率市场化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国际”和“国债”在日语中的发音完全一样,都是“KOKUSAI”,所以日本谈到利率市场化的时候,大家会说这是由于两个“KOKUSAI化”,即国际化和国债化。事实上,国际化带来的影响更大。国际化的压力更多来自于美国,现在以及未来的中国也会受到类似的压力。1983年11月,时任美国总统里根访日,就日美贸易摩擦以及货币问题与日方谈判,当时的情况类似于当今的中美外交环境。贸易摩擦和货币问题成为日美之间会谈的主要议题,日元美元委员会就是在当时的背景下成立的。1984年5月,日元美元委员会发布报告书,宣布现阶段日本政府不得不就以下方面与美方达成协议:大额存款利率自由化、撤销外币兑换日元相关限制以及向外国银行开放日本信托市场,这些协议快速推进了利率自由化。事实上,日本政府并非对美国屈服,日本利率自由化也并不单纯是在美国的压力下推进的。在日本国内也就利率自由化存在巨大的意见分歧。大银行对利率市场化非常积极,认为应该快速推进,而中小银行则认为不要实行利率自由化。在这样的背景下,日本政府借由国外的市场化呼声执行了自由化,这是日本政府经常采用的做法。

  行政“护航”的得与失

  利率自由化,也即金融领域的价格自由化会对银行经营产生重大影响,其必然导致存款利率上升,使得银行的资金成本大幅上扬,甚至导致中小银行面临破产,使金融秩序陷入混乱。为此,中小银行对利率自由化尤为抵触。日本的利率自由化之所以实行得比较缓慢,是考虑到了金融界的实际情况。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缓慢过程,如果说利率市场化开始于1979年可转让存款证制度的创设,那么到1996年,整个过程经历了17年之久。

  总体上,日本的利率市场化是循序渐进的,从可转让存款证开始,到存款账户与市场挂钩,再到大额定期存款和小额定期存款,然后是流动性存款等,整个过程是分阶段有计划地推进的。这种循序渐进的市场化充分考虑了用户的需求,尤其考虑了中小金融机构在市场化后经营环境恶化的影响。在推行市场化过程中,日本金融秩序没有发生混乱,秩序保持良好。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日本政府“保驾护航”型的改革手法是成功的。但是,在之后的20世纪90年代,由于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其不足的一面开始显露。不良债券问题的发生更加凸显了日本金融体系的脆弱性。结合这点,可以认为某项过分重视“平稳”的政策不是一项成功的政策,这一观点在当今日本颇为流行。今天,日本各界普遍认为,过分担心混乱本身就是政策的脆弱和不足所在。因此,为了强化金融体系的耐久性、持久性,应该适当利用利率市场中的“暴力”,用熊比特的一句话来说就是“创造性的破坏”,但是对其恰当、适时地运用是很困难的,这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是当前中国政界、学界和业界面临的难题。

  日本的存款利率市场化花了15年左右,如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市场化,可能导致金融机构大量被淘汰,甚至造成金融系统的短期混乱。然而,站在另一种立场上,在日本转向稳定性增长的过程中,这种混乱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日本经济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更多地发现“市场暴力”,对日本经济发展是或许更有益处。日本改革中过度地回避了“市场暴力”,但是又有谁愿意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的时候,让这种市场暴力来干扰经济的运行呢?这是值得深究的,也值得中国进一步深入思考。

  (作者系野村综合研究所特邀嘉宾、日本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原大藏省银行局长。本文为作者在“中日金融圆桌内部研讨会”上的演讲整理稿,经作者审核。因版面有限,本文略有删节,原文请参见中国金融40人论坛网站www.cf40.org.cn)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