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北京努力建设科学发展的首善之区纪实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9:20 来源: 中国经济网

  仲夏的北京,蓝天映衬着白云,天空显得明净清澈。大运河森林公园内,家住通州的范巍正用照相机给自己不到3岁的女儿拍照,“这里到处都是风景,无论相机定格在哪里,都会是一张美丽的照片。近些年来尤其是奥运会召开以后,北京的空气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我经常会带着女儿出来走走,看看大自然。”说完,范巍又按下了快门,这次留在镜头中的是北京的蓝天、碧水、绿草、红花。

  据了解,北京市连续实施了16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措施,空气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过去几年里,又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政策和措施,在经济稳步增长的同时,稳定进而减少了污染物排放。改进了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北京奥运会期间采取的加强机动车管理、严格控制施工重点工序、重点污染企业减排等措施,保证了空气质量的全部达标,留下了一笔可观的奥运环境遗产。2011年,北京市全年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的比重达到78.4%,创造了有历史记录以来的最好成绩。

  其实,作为过去5年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北京奥运会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空气质量和优美的自然环境,更是创新的制度环境。制度创新是北京奥运会各项工作的政策依托和规则保障,它推动着北京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在摆满自行车的楼道里七拐八拐后,赵润航来到最里面的房间,再仔细看看门外的接线板和用电器后,她又凑上去闻了闻,确定没有异味才离开。赵润航是东城区东花市北里中区居委会副主任,变身社区网格“格长”之后,她每天都要在社区里转上一圈,“发现问题可以现场解决,社区问题少了、环境好了,居民也会生活得更舒心。”

  “格”是一种新的社会单位,以“格”为基础的人际关系正在北京悄然形成。而这种全新社会单位的出现,完全缘于一项社会管理的创新。

  近年来,北京城乡建设日新月异,人们从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涌来。人多了,各种社会管理的难题也开始显现。与此同时,原先以条块为主体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其功能却在弱化。如何实现有效的城市管理、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北京市建立了一种新的社会管理基本单位“网格”,即将辖区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由城市管理监督员实施全时段监控。

  在此基础上,2010年,北京市又探索出集人、地、物、事、组织于一体的“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新模式,找到了实现城市社会精细管理和动态管理的有效载体。

  与此同时,北京还广泛推行村庄社区化管理。即借鉴城市社区服务项目内容和工作运行模式,在农村地区开展服务管理,让广大农民和流动人口共享城市文明和改革发展成果。目前,全市已有668个村庄实现社区化管理,此举大大提升了城乡接合部和农村地区社会管理服务的精细化水平。

  社会管理的创新带来了城乡面貌的变化;城乡面貌的变化,最终体现在群众生活的改善上。而在北京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民生改善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门头沟区西辛房中学的数学教师赵鸿昌,曾经用1个月的时间,把市八十中初中部所有数学教师的课都听了一遍。“真的很过瘾,而且也学到了不少东西。”赵鸿昌说。北京市启动了“城乡手拉手”活动,推动了中小学教师队伍优质均衡发展;市里以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启动“绿色耕耘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农村中小学教师2000名左右;启动“春风化雨行动计划”,每年培训城区师资薄弱学校教师1000名。同时,北京还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学有所教”的目标,义务教育普及率稳定在99%,高中教育毛入学率达98%。

  “没想到能住上这样的房子,宽敞明亮,心里美得很!”家住金顶阳光小区的李雅琪兴奋地说。北京市全力打造住房保障体系,先后修订出台廉租房、经适房等系列保障房政策。5年来,累计开工建设、收购各类保障性住房70余万套,保障性住房新开工面积从“十一五”初期的115万平方米增加到2011年的1660万平方米,已有近50万户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困难得到解决。除此之外,北京市还加快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修缮旧城民居,改造棚户区,并积极组织农村新建抗震节能型农民住宅,对既有农民住宅进行抗震加固改造试点。截至2011年底,已新建40450户、改造63001户,此举被农民称为“暖心工程”。

  “第一次到丰盛医院看病的时候,医院会为患者建立一个医疗卡,以后就可以在家里直接打电话预约了,可以预约看病时间、可以预约看诊医生,这些都确定以后,我只要按照提前约定的时间去应诊就行,真的很方便。”家住广顺北大街的毛慧珍讲述着她的生活变化。2009年至2011年,北京市区两级财政医疗卫生经费投入共计489亿元,通过扩大报销范围、提高报销比例,直接减轻群众就医负担50亿元以上,个人医疗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降至26%,城乡个人就医负担比例平均下降20%以上,群众“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缓解。通过预约挂号、双向转诊、延时服务、优化医疗资源布局和结构等举措,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也取得阶段性成果。

  截至今年5月底,北京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累计举办了74场毕业生专场招聘会,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6.6万余个,服务毕业生5.6万余人次。北京市初步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积极开发绿色就业岗位,基本完成首钢停产职工分流安置工作,全市就业人口超过1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加强基层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平台建设,使城乡居民就近享有均等优质的公共就业服务。

  由此,在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的指引下,北京市在较高水平上实现了“学有所教”、“住有所居”、“病有所医”、“劳有所业”,更重要的是实现了“老有所养”。

  截至目前,北京市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化养老保障制度,已覆盖城乡居民1403.9万人,参保农民月平均养老金从原来的100元左右提高到400元左右,基本实现了人人“老有所养”的目标;率先实现城乡低收入家庭认定标准统一,将医疗、教育、住房等专项救助政策覆盖60多万低收入群众,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责任编辑:郭虹汛)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