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读者为什么要买我们的杂志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2 09:40 来源: 《第一财经周刊》

  何飞鹏在这一期的专栏里提到他如何为自己的新办杂志确定读者群—开始的时候会想到尽可能多的社会中坚人群,把20岁到50岁都作为自己的目标读者,在做了市场调研之后,他会锁定“最大中位数”分布的那个年龄段作为自己的读者。“用他们的逻辑、特性,生产他们需要的产品,这样才能精准切中目标。”

  关于一个产品的市场定位,这可能是市场环境下,当物质不那么稀缺(虽然我也不认为我们进入到了丰裕社会)的情况下,商业诸多环节中最重要的一个,但凡现在还比较成功的商品面世,多半与定位精准密切相关。标题中的这句话,来自于最后一页的专栏,香港记者许悦的一个采访对象说:“顾客为什么要买我们的东西?如果一个公司做不好,多半是因为它从来没有这样问过自己。”

  想到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很多感慨:发现读者、发现需求—这些对于《第一财经周刊》来说,似乎是已经完成的一步,但如果就此高枕无忧,那可真是太要不得了。不知道读者怎么看,我在看我们最近一段时间的杂志,还是经常会有面目可憎之感,文章无趣,主题失当,还经常不知所云。而我比读者多看到的一些东西可能还有后台看到的:工作懈怠,节奏缓慢,全无热情……估计和读者一样没看到的,就是浪费掉一些我们都没有看到的好选题,可能出现的好稿子。

  我在这个栏目中似乎无数次表达过中国媒体行业是个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行业。而因为这个大背景,导致的结果就是专业的操作能力不够,理想化的状态可能是每个稿子每个栏目的操作过程当中,可能会随时想到它与用户(读者)之间的关系,市场定位与操作手段、甚至思维方式都是高度相关的;另一方面也包括从业者的职业素质—媒体初创期总是理想主义高涨,这会掩饰掉管理上的不足和职业性上的缺失,而在进入平稳发展之后,当需要考量职业素质在工作上的体现时,就缺少了足够的管控手段,这其中既包括媒体管理者的手法不多的原因,又有个人管控自己的能力比较弱的原因;最要命的可能是从业者往往又会自诩为创意行业工作者,忽略市场及读者需求,忽略产品服务,这是其一,其二难免又要祭出灵感、状态之类来为自己糟糕的工作状态辩解。

  就像一个Sales不会等灵感,不能指望状态神勇时再去攻城拔寨,我们作为一种产品的生产者,也实在没有理由去等灵感到来做好看的文章、栏目和杂志。好吧,客观一点说,我得承认问题就在于我们糟糕的管理导致了质量的下降。从媒体的行业属性看,它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以解决信息的流通为商业模式—为什么我们没有找到更有价值的信息?为什么我们不能为读者提供更多的那些读者看不到的商业背后的秘密?如果从创意产业的角度去想这个问题,那么就是我们为什么没有管好我们的“活力”、“敏锐”,还有我们对工作的热情?

  “读者为什么要买我们的杂志”,这个题目其实更多的应该是问我自己,或者是问我们的员工。在质量不那么让人满意,在思维意识以令人惊讶的速度老化僵化的时候,我们应该做些什么?这可能是未来我们要改进的一些事—随时都去关注用户和读者的需求,须臾不能掉以轻心,这样才能让这本杂志更有趣,才能去发现更多的价值。

  伊险峰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