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天问的反思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3 01:28 来源: 第一财经日报熊丙奇
今年高考之后,一段名为“高考天问”的视频在网络世界中热传。网友们纷纷抨击高考制度。
“高考天问”中抨击的高考制度问题,其实,10多年来一直在被舆论所批评着。一个奇特的景观是,对于高考制度的问题,几乎所有人都明白,可是,谈到要改革这样的制度时,同样是这群人,又会站出来厉声说:这是最不坏的制度!就算没有人性,也比没有公平好!
所以,我不认为“高考天问”获得疯狂转发,能对大家反思高考制度改革有丝毫益处。其实真正的“高考天问”是:为什么问题如此明显的高考制度,大家却一直将其维护到现在?
对此,权威的解释是,按照高考分数高低录取学生,是当下相对来说公平的制度,如果不按分数高低录取学生,那恐怕仅存的一点公平也没有了。
那么,既然如此,还埋怨应试教育制度干什么?
依照网友们的逻辑,“高考天问”就将一直问下去:在发问时,大家大义凛然,严词痛批;而在求解时,大家采取的其实是维护的姿态。正是这种群体的无意识,让高考制度走到了今天,问题也越来越严重。
在此笔者要说的是,凭什么就认为改革高考制度会导致更不公平?针对可能的不公平,难道不可以进一步设计维护公平的机制吗?
我从来不认为眼下的高考制度是最公平的——这最多只是分数公平,而不是能力公平和素质公平;也不认为推行高考制度改革,就会让高考升学变得更不公平。
什么是公平?在我看来,公平的背后,其实是权力和权利的博弈。在当前的高考制度中,考生是没有多少权利的,一名考生只能一年参加一次集中考试,再以这一次考试去填报志愿,在录取中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由于考生没有选择考试、选择学校的权利,因此,也就不可能有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这就是当下高考中,加分腐败、冒名顶替、机动指标、“点招”等乱象层出不穷的原因。
基于这种情况,大家很担心如果推行高校的自主招生,会使潜规则更显疯狂。但他们忽视了一个根本性问题,即高校自主招生的本质是,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如果实行了真正的自主招生,一名考生将可以同时获得多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这意味着,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而拥有了选择权之后,考生——也就是受教育者,就拥有了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和评价权。
当受教育者有了上述权利,教育和学校也就从选择学生变为被学生选择,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也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这种权力和权利的关系中,学校将不得不重视受教育者的权益,因此,招生必须逐渐走向透明,大学将改变自己的办学思维,在乎自己的声誉。
不少人不愿意分析这背后的逻辑,而只是一味认为自主招生改革会带来更大的不公平。这种想法,正中某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下怀。
近年来,我国高校推行的号称自主招生的改革,其实还不是自主招生,因为依照其操作,考生的选择权没有丝毫增加,最终只能获得一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事实上,我国所有关于高考制度的改革,都是以一名考生只能获得一张录取通知书为前提设计的——这样的自主招生,当然引起大家对自主招生改革的疑虑。
从这样的疑虑出发,很多网友呼吁:全国一张卷,统一分数线。这样的考试格局,就像全国只开一家加油公司一样吧?那么谁最高兴?谁的权力最大?如果真这样,“高考天问”,恐怕将发展成为“高考宇宙问”了。
只有推进真正的自主招生改革,才能求解“高考天问”。对此,也有人泼冷水:在中国,真能实现一名考生可以获得多张大学录取通知书吗?中国的高等教育资源还紧缺呢!
需知中国的高等教育规模已是世界第一,在校生达3100多万,一些高校由于生源问题已面临破产,如果还说紧缺,那只是给不改革找借口罢了;至于从只拿一张录取通知书到可拿多张录取通知书,大家都迟迟疑疑,可见大家并不准备去争取自身的正常权利。如此,我们只能一边感慨某个中国学生拿到了国外10多所名校的录取通知书,自己却坐在电脑面前咆哮天问了。
(作者系上海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