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从黑龙江收编风光看政府边界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1:34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赵晓 陈金保

   最近,《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与保护条例》颁布,条例规定企业探测开发风能及太阳能资源必须经过气象部门批准,而且探测出来的资源属国家所有。这一条例的颁布迅速引起了网民和媒体的热议。针对社会的各种争议,黑龙江省人大立法专家库成员6月27日回应称,该条例通过具有国家战略发展的前瞻性,涉及争议条款不会删除或修改,该立法未越权越位,完全具有法律依据。

   先不说法律问题,从经济学层面上看,太阳能、风能是绿色能源,是可循环资源,在能源紧缺、经济转型的今天,要开发这些新能源就必须先获得气象部门的行政许可,这是对新能源扶持政策的新表现吗?当然不是,这是又一个政府边界无限扩张的典型案例。

   气象本是公共资源,准确预报天气,免费服务公众才是气象部门的分内职责,气象资源值不值得开发、如何开发应该是市场的事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就好比发动机里一对咬合的齿轮,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每个轮都有每个轮自己固定的转动轨迹。可是,今天某些地方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越伸越长,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越来越模糊。

   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取得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的环境、资源和社会成本,特别是社会成本。收入差距拉大、分配不公、寻租腐败严重、社会流动性降低等,面对这些久久不能解决的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一部分人开始失去耐心。于是,有一种声音开始出现,那就是要求政府更多干预经济,去解决失衡之中的中国社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慢慢地,连一些地方政府自己也觉得理所当然、责无旁贷了。

   这种逻辑思维的出发点是,他们把中国30多年经济增长的奇迹归功于“政府主导”,甚至把“政府主导”等同于“中国模式”。而且,他们同时认为这些问题是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是不可避免的。其实,这种看法值得商榷,过度沉迷于“政府主导”只会误导改革、耽误改革。笔者的观点恰恰相反,要解决当前出现的各种经济问题和社会问题,首先需要政府放权,而不是更多地与民争权。不可否认的是,在改革开放初期,“政府主导”确实作了很大贡献。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政府主导”模式的阶段性和局限性,“政府主导”模式的优势是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而非其他。

   当前中国面临的问题已不再是经济总量增长的问题,而是体制性、结构性问题,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有些问题的存在和加剧,绝不是政府管得不够,而恰恰是由于政府对经济干预太深,自由经济的改革还不彻底、不全面所造成的后果。诸多问题的根源,政府今天要用右手去解决的,其实就是昨天自己用左手造成的。从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视角看,政府特别是有些缺乏责任心和方向感的官员,有过度干预市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在缺乏监督约束的情况下,不寻租、不腐败,说到容易做到难。

   与此同时,我们还应看到,“看得见的手”要调控市场就需要耗费大量的公共财力,2011年全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是2000年财政收入的5倍;2000年政府喊缺钱,2011年政府的钱还是不够用,道理就在于此。直接导致的后果有两个:一是国家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强制性介入社会收入的初次分配,最终导致了 “国富民穷”的国民收入分配失衡,居民消费相对不足,内需不足就自然产生了;二是政府缺乏资金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比如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毕竟政府能动用的经济资源和公共资源有限,如果不能对一些领域进行放权,对民生领域的关注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不得不说的是,中国经济转型不仅需要政府放权,也需要政府向服务型转变,但知易行难,改革确实已经进入深水区,突破既得利益者的掣肘可谓难上加难。在此,我们想引用温总理的警世之言:“改革已到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在接下来重建中国经济增长动力的过程中,政府应该回归到有限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只有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明白政府的“边界”在哪里,中国经济的未来才大有希望。

   (作者赵晓系北京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陈金保系经济学博士)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