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星遥感 借环境监测 一双“慧眼”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4 06:19 来源: 经济日报近30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但我们对环境变化的监测能力却远远滞后于环境本身的变化速度。据了解,目前,我国还主要依靠自下而上的报告系统来汇总环境变化信息。
“这种层层上报的统计方式因为缺少统一标准,结果往往不够真实,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博士王雷感叹。
“中国幅员辽阔,仅靠局部定点环境监测,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对大空间范围来说,遥感是惟一可行的环境变化监测手段。”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宫鹏告诉记者。
空间上,卫星遥感可以将中国全境“尽收眼底”,进行全面监测;时间上,卫星遥感通过及时、持续地获取影像数据,可以详细记录一定时期内的环境变化。科学家们通过对数据的处理和信息提取了解环境现状、评估变化趋势以及分析变化原因,从而为政府部门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日前出版的《科学通报》以“中国环境变化遥感”为专题,收录了应用遥感技术监测近10至30年来我国环境变化的相关研究结果,包括城市化、湿地、地表土壤水、植被绿度、叶面积指数、大气臭氧和氮氧化物的浓度变化等。
“通过卫星遥感,我们发现1978至2008年的30年间,我国湿地面积总体减少了33%,其中易被开垦为农田的内陆沼泽消失最快,占全部减少湿地面积的29.7%,共计55959平方公里。”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研究员牛振国说,“我们将各地湿地面积变化的对比和多个区域特定时间内的农业情况结合起来,具体分析了湿地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去年,一场关于PM2.5的讨论引发了人们对空气质量的高度关注。“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大气污染总体上呈恶化趋势。近年来,对空气质量的遥感观测越来越受到重视。”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张强说。
据观测结果显示,1996至2010年,氮氧化物排放量持续增长,且区域性特征日益显著,尤其在一些快速工业化、未有效控制燃煤排放的中型城市群,其污染程度不亚于特大城市。同时,人为因素逐渐成为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的主导因素。
要更好掌握环境变化的整体情况,必须提升我国准确探测全境环境变化的能力,以卫星遥感为重要技术手段监测我国全境环境变化。
“目前来看,我国遥感领域还存在原始创新不足等不少问题。虽然发射了环境卫星,但卫星上传感器的设计和实际应用需求对接还有一定距离,前期的应用论证也不够充分。”宫鹏说。
“要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发挥遥感在环境监测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抓紧建立起一批从不同角度、不同学科、不同尺度开展环境遥感研究的队伍,开展自主研究工作,深入研究中国环境监测的特色需求,设计新的传感器。”宫鹏强调,只有注意支持围绕关键环境问题开展基础性的预研究,设备人才两手抓,遥感才能真正成为监测我国环境变化的一双“慧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