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基金业那些失败的创新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04:02 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

  曹元

  没有哪种创新不蕴藏风险,基金创新亦然。在一片创新激情中,多少人还记得那些失败的创新?

  从1998年第一批封闭式基金至今,已有1030只以上的基金产品问世。虽然基金公司从来都不愿意让旗下的基金结束生命,但是有一只基金产品还是无法阻挡清盘的命运,那就是华安国际配置——全市场第一只QDII基金。其清盘的背后原因,则是与创新的产品设计紧密相关。

  基金业还有些创新,对投资者而言并没有好处,是一种为了公司利益而做的创新,其结果是伤害到了信任基金的投资者。

  某种程度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失败的创新。

  创新的代价

  熊市行情里,货币市场基金再度受到青睐,但是今年年初货币基金的膨胀,却让市场再度担忧货币基金流动性出现问题。

  因为类似的情形在2006年曾经出现。2006年货币市场基金爆发了大规模的赎回潮。2005年末的货币基金总份额为1867亿份。到2006年末,基金总份额仅存816亿,赎回总量超过千亿。

  “现在已经很难出现2006年货币基金暴发的那种风险了,因为后来的货币基金已经改善了。”深圳有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总经理表示。

  货币市场基金曾经是一个相对成功的创新产品。但是这样一只以超低风险为主要卖点的基金产品,也曾经遭遇创设者想象不到的问题。

  人们很难想象,货币基金也会亏损,但是首批货币基金中,就有部分产品出现了巨额亏损,最后是基金公司用自有资金进行了赔偿。在此之后,管理层对货币基金的运行制定了更为严格的规定,货币基金回购杠杆缩小,并对银行和基金公司签署“长券短做”做出限制。

  基金创新风险的另一个案例就是华安国际配置。2011年10月27日华安基金收到雷曼兄弟国际(欧洲)公司支付的和解款项及利息合计逾4700万美元。至此,众人关注的华安雷曼诉讼一案落下了帷幕。而这只出海五年的QDII也宣告谢幕。但华安基金也付出了176.34万美元的代价。

  然而,该基金为后来的QDII基金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比如如何应对黑天鹅事件、不能过度依赖外方投资顾问、三年封闭期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

  消失的创新

  基金行业中的大部分一类创新在诞生后,都为后来者开辟一条康庄大道。但有些产品后来渐渐淡出。

  伞形基金就是当中案例。2003年,湘财荷银(现泰达宏利)、招商基金率先发行了伞形基金,而后,嘉实基金、华宝兴业、融通基金、景顺长城等公司都有跟随发行。但2003年10月份景顺长城发行的景顺长城优选股票、景顺长城恒丰债券(后转化成景顺货币)、景顺长城动力平衡伞形基金成为这类基金的绝唱。

  “多种原因造成伞形基金最后没有发展起来。”有发行伞形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认为,市场需求下降是最重要的原因。“伞形基金的优势是投资者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在子基金之间进行低成本转换,但多数投资者投资伞形基金并未意识到这点,喜欢拿着不动。”

  而随着场内基金,尤其是分级基金的发展,伞形基金的这种优势更不明显。

  另有发行伞形基金的基金公司人士介绍,管理层对伞形基金后来的发展也有疑虑,一位基金经理如何管理好三种不同风格的基金并不被管理层信任。

  基金业那些失败的创新

  而伞形基金的收益情况也相对落后。从累积收益率来看,2003年成立的混合型基金截至7月3日收盘,收益率通常在300%之上。比如海富通精选,累积收益率320%;华夏回报收益率440%,而那年发行的伞形基金中的混合产品除了嘉实增长,累积收益率均不超过300%。

  伞形基金虽然后无来者,但当年发行的产品至今仍有保留。但另有一类基金品种,如今绝大部分都已经转化成别的产品。

  2005年7月份,博时基金发行了全行业首只中短债基金——博时稳定债券。而后,易方达月月收益(分A、B级)、南方多利中短债和友邦华泰中短债、嘉实超短债等中短债基金接连发行。

  中短债基金曾经受到市场的热烈追捧,易方达月月收益发行规模达到114.57亿份,在当时的市场环境下,百亿基金属于“稀罕货”。但是中短债基金很快就遭遇投资者抛弃。

  2007年9月份,博时基金就将中短债基金转化成普通债券型基金,其后当时的存量中短债在短短数月里,连续转换。根据博时基金内部人士介绍,转换的原因是因为中短债标的太少。

  虽然时隔三年后的2010年,长信基金再次发行了中短债基金,但这类产品已经成为鸡肋,鲜有基金公司问津。

  忽悠型创新

  2007年之前,不少基金公司为了扩大规模,进行大比例分红和分拆等创新行动。

  事实上,无论是大比例分红,还是分拆,并不能给予投资者更多的好处,其核心就是利用投资者买便宜货的需求。2007年,中国证券网的调查显示,超过六成的投资者愿意购买高分红或拆分后“净值归一”的基金。

  但2007年购买大比例分红的投资者后多数经历了大幅亏损。分拆基金情况也一样,有研究显示,2001年到2007年中共录得65次开放式基金分拆,但基金分拆后基金业绩有下降趋势。

  2007年11月份,证监会出台了《关于在基金募集、拆分、封转开、分红等有关业务中增加风险揭示内容的告知函》,对基金的分红进行了规范,对误导投资者的宣传话语进行限制。

  ETF联接基金和大比例分红、分拆有类似的地方。这种创新除了用银行渠道购买方便,并不能给投资者带去额外的好处,ETF联接基金财产中,购买标的ETF不得低于基金资产净值的90%。

  事实上,投资者在二级市场购买联接基金的标的ETF费用更低。但是因为银行渠道仍是基金的主销售渠道,为了吸引这部分客户,基金公司开发出联接基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