曝光私募圈神秘联络图 顶尖操盘者功夫在盘外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0 03:28 来源: 中国证券报顶尖的私募操盘者功夫在盘外。投资高手并非单打独斗,他们需要信息互通有无,他们奉行“圈子主义”,沟通方式鲜为人知。“在圈子内,你的价值决定了你在圈中的地位。价值主要是指你的信息和人脉。”一位私募人士说。
本报记者 钟正
顶尖的私募操盘者功夫在盘外。
投资高手并非单打独斗,他们需要信息互通有无,他们奉行“圈子主义”,其沟通方式鲜为人知。
神秘会议
3月3日,周六,阴雨绵绵。两辆旅游大巴车从华东一座繁华都市的中心驶向郊区。他们不是普通的观光客,而是资本市场中可以调动几十亿元资金的风云人物。有顶级私募,也有公募头牌大腕儿。此次从全国各地汇聚于此,是为赴一场“秘密聚会”。
午餐过后,下午2时,近百人已端坐会场。组织方强调会议纪律,安全级别堪比乘坐民航班机:手机全部关闭,笔记本电脑禁止开启无线上网功能,不许录音,中途不可离场。
这种聚会一年两次,他们称之为“春季和秋季投资策略年会”。会上首先公布上次聚会荐股排行榜,分别为去年下半年收盘涨幅前10名和期间最大涨幅(股价自最低点至最高点之间的涨幅)前10名。当宣布去年下半年荐股第一名的涨幅有300%多,现场出现一阵骚动。
会上有10位人士演讲,每人时间严格限定在10分钟。刚开始,气氛略显悲凉,主持人的开场白勾起了听众对去年行情的惨痛回忆。不过,会场很快进入“亢奋”状态。多数人认为,今年行情不悲观,对短期上涨行情既要积极参与,也要保留一分谨慎。演讲者越是圈内名人,台下听得越认真。
最受欢迎的当属荐股环节。私募为了巩固自己在圈内的“江湖地位”、取得与会者信任,或者能吸引更多资金介入某只股票,必须推荐一只“压箱底儿”的好股票。如果预测或荐股连续两次不准,以后再怎么讲也没人在意,甚至可能因此失去演讲或参会资格。
会后,所有资料全部收回,禁止外传。每次聚会都有一条铁的纪律:谢绝媒体记者参加。
参加过几次聚会的一位投资老总说,“像大浪淘沙一样,每年都有一些老面孔消失,也不断有新面孔加入。”在会议间隙,有私募界的前辈遭到围堵,也有新人到处交换名片,无不希望抓住每一个接触“核心”的机会。晚上在一起唱歌、喝茶时,“勾兑”各自信息,或实或虚,就像一场情报战。但当他们起身离座时,犹如什么也没发生。
无痕联络
这群投资高手之间有私密的QQ群,加入的条件异常苛刻,必须填写个人完整资料,视频识别是否为本人,再电话核实,才可以加入;他们有自己的军规:每周六晚上9时“点名”,连续“缺席”两次即被警告,第三次则被踢出QQ群,三个月内不得再次加入。
“有的投资高手在QQ群内,会使用一些暗语,比如"天气真好"或"天气真冷"等与当日实际天气相反的问候语。”QQ群内人士李峰说,对于这些信息,需要自己做判断。
一位私募基金经理说,“通过QQ群我们可以比别人获得更多关于高送配题材或者重组题材的线索。之后我们要到上市公司调研,动用一些深层关系获得更可靠的信息。”
组织者从来不在QQ群内发送聚会通知。“因为消息会被复制,像病毒一样传播。”组织者通过邮件,将会议要求、内容以PDF格式的附件发送,打开时必须输入密码,而且无法打印。在规定时间内回复短信确认,一家公司只能派一名人员出席,一般是投资老总或公司高管。若没有事先确认,闻讯赶来者,必被挡在门外。
李峰说,这样做是为了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是为了保护大家的隐私。他认为,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圈子,一些私募的交易成本就是时间、金钱、经验和可交换的资源,不愿为外人道也。
“私募基金的特性决定了我们之间会经常沟通,但永远不可能充分沟通。”深圳一位知名私募人士说,对宏观经济形势、政策走向及其对市场影响的判断,没有人可以分析得十分精准。不过,沟通之后,大家会从中得到启发,并不断修正自己的观点。私募圈内更多的是相互尊重。
圈子主义
由于信息不对称,出于信息共享的需求,“圈子主义”在私募界十分盛行。
“在圈子内,你的价值决定了你在圈中的地位。价值主要是指你的信息和人脉。”一位私募人士说。
私募似乎总能拿到一般人拿不到的消息,进而反映在极高的收益率上。“年报或中报披露前夕,通过各类调研,获知的每股收益的大致情况,可能意味着今后二级市场股价拉升的空间有多大。”李峰说,“一级市场新股发行定价是每股5元,公司向战略投资者保证在上市后的一段时间内,股价维持在10元。而战略投资者得把获得的差价利润三成返还给上市公司。”但不是愿意交这笔钱就可以成为战略投资者,更多时候是人们拿钱追着上市公司。最关键的要看交情如何,如果是圈子外的生人,没有口碑,给钱也不敢做。
一些阳光私募私底下会向一些熟悉上市公司的记者、行业研究员抛出“橄榄枝”,通过兼职方式吸引这些消息灵通人士加盟,但兼职身份是保密的,绝不公开。“实际上,很多私募基金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属阳光私募,至多算代人炒股。”一位与会者说,在号称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私募基金业内,存在以打探所谓“内幕消息”为生存法则的个体。
业内人士指出,私募基金不像公募基金那样公开披露信息,收益情况无法接受公众监督,收益率更多的是靠圈内人口口相传,并没有确凿的信息途径,而给潜在客户所看的“业绩单”,一些并非是自己操作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