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杨晶:市场化竞争是保险业必须坚持的发展基调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3-15 16:35 来源: 新浪财经

  保险经理人杂志社社长 杨晶

  近日,有一种彻底否定中国保险中介市场作用的言论跃然媒体,虽然通篇缺乏事实与数据基础,但语气强势。笔者实在不敢苟同,也想就此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

  我国保险业自复业以来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之后保持了高速的增长,行业实力和发挥作用得到了明显提升,笔者认为,取得这个成绩的根本原因就是坚持了市场化竞争,同时,笔者也坚信,市场化竞争是保险业今后改革发展必须坚持的发展基调。

  说到保险市场化竞争,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总是一个逃避不开的老生常谈,一方说另一方搞乱了市场秩序、索要过高的手续费、进而侵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另一方又说这一方大包大揽压制发展,往往搞得一些行业外人士莫衷一是。笔者的观点是,保险中介是保险市场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是保险行业市场细分的必然结果,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都是保险市场的一部分,站在保险公司的立场上反对保险中介就割裂了保险市场的统一性。笔者就此提出四个问题。

  一是保险中介是凭空产生的吗?显然不是,保险中介是市场经济和开放经济的必然产物。从理论上讲,保险中介在保险市场上作用的发挥,是由其在专业技术服务、保险信息沟通、风险管理咨询等诸方面的功能所决定的。保险公司和保险消费者之间需要有一个保险中介来弥补双方的专业信息不对称,来搭建双方产生交易的渠道并最大化降低成本,保险中介使保险供需双方更加合理、迅速地结合。从实践来看,世界范围内保险业发展较为发达的国家,无一不是保险中介发达的国家。无论是美国的代理人制,还是日本的代理店,或是英国的经纪人制,都切实发挥了重要作用。以英国为例,保险经纪人完成了英国财险业务的60%以上、个人寿险业务的1/3以上、养老金业务的80%以上,而劳合社的每一笔业务都必须由经纪人来完成。由此可见,保险中介的出现不是人为选择的,地位不是自封的,作用也不是随便可以否定的。

  从我国保险业发展历史传承来看,第一家公司人保脱胎于行政机关,一开始就是坐等客上门,后来又是大量依托于各类企事业单位代销保险。目前来看,保险公司意识到层层设机构、铺网点是不经济的,是划不来的,也是不符合保险产品的销售特性的,都想节约成本、轻装上阵、借鸡生蛋。试问老百姓有几个在大街上见过保险公司的自营网点?没有网点,老百姓就只能借助保险中介买保险,所以是遍布街头的银行网店、车行网点为老百姓方便购买保险提供了可靠渠道。毛主席曾说过“阵地我们不去占领,敌人就会占领”,以此类比,保险公司主动放弃了与老百姓接触的机会,使得保险中介能够依靠自身的渠道、品牌、产品关联、客户粘性等一系列优势来掌握住保险资源,这就怨不得保险中介“依托资源,以垄断为后盾”了。时至今日,人保、平安等产险公司超过40%的业务来自于车行等保险中介,人寿、新华等寿险公司超过50%的业务来自于银行等保险中介,不难想象,要是真的没有保险中介,行业的繁荣与发展可能就要失去一个重要依托了。

  再者来说,保险中介的存在绝不是仅仅提供了便利这么简单,如今不少保险中介着力磨练自身的技术和服务实力,建立了风险分析中心,技术中心、精算中心,可以同保险公司、再保险公司直接对话,在某些专业领域,如电力、航天、石油化工、航空运输,比保险公司更加精通,更能化解风险,客户离不开、信得过,这就是保险中介的底气所在。看明白这些,就能更深刻地理解保险中介在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桥梁作用了。

  二是保险公司经营亏损能归咎于保险中介吗?保险市场历来是市场化竞争的,讲究的是“适者生存”。笔者看到,同在一个市场环境下,有的保险公司专门成立中介渠道部门和保险中介合作密切,实实在在的降低了成本,取得了效益。如有一家天平车险,就是把销售外包给保险中介,自身集中精力把产品、服务做好,经营得有声有色。但笔者也看到一些公司自身做不好就抱怨保险中介搞乱了市场,抱怨保险中介拿走了手续费,这些公司是没有看到合作分工之巧、合作分工之效,片面一词就只是强词夺理了。

  保险是一个讲究精细化的行业,必须提高内控管理水平,减少跑冒滴漏,粗放化的管理是带不来效益的。在前几年产险行业整体性亏损的背景下,有人说“中介乱、中介差、中介搞坏了行业”,这几年在监管部门加强监管的形势下,产险行业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进入新一轮盈利周期,在这个背景下,少数不能盈利的保险公司还在说“中介乱、中介差、中介搞坏了行业”,还把亏损归咎于保险中介,而不反思自身的管理问题,不能不说是逻辑错乱了。

  再进一步讲,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之间的合作是自由、平等的,你不能强买,我也不能强卖,价格谈不拢,大不了一拍两散。但笔者却看到了另外一种言论,即保险中介的高手续费导致了保险公司惜赔拒赔、只好在服务对象身上“抠门”,笔者不禁惊诧,市场竞争讲究有赢有亏、愿赌服输,哪有以损害保险消费者利益为手段来发不义之财的道理?如果这种事情属实的话,笔者认为,建立市场退出机制真是正当其时。

  三是保险中介手续费率真该管吗?能管住吗?保险中介的手续费不是个新问题,多少年来一些地方“限制手续费、上限不超过15%”的措施曾经大张旗鼓的实施,但是却又悄无声息的终结。原因何在?因为保险业是一个充分竞争的行业,手续费率是保险中介的市场服务价格,用行政手段管制价格是历史倒退。市场化的取向导致不同的公司在手续费承受能力上高低不一,单纯的限制手续费率实际上就是限制了部分内控和业务品质较好的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的能动性,实际上也在劣币驱逐良币的扼杀了保险公司创新提高的动力。还有一个保险公司不能说的原因,就是名义上所谓的“30%手续费率”,并不全是保险中介“狮子大开口”,很多保险中介只是保险公司的二道贩子,不少费用最终还是回到了保险公司手中,限制手续费率,就是逼迫保险公司部分人士自断财路,岂有成功的道理?

  退一步讲,假使真的能够限制手续费率,那么毫无疑问业务将向占据品牌和网络优势的大公司集中,假使取消了保险中介,得益最大的必然是已经在电话车险上站住脚的大公司。大公司积极主动提出限制手续费率尚可理解,小公司提出限制手续费率,难道不是自绝后路、“为他人作嫁衣裳”吗?笔者猜测,部分人士提出限制手续费率并不简单,可能还想继续按照份额瓜分市场,大家“排排坐、吃果果”,省心省力,铁板一块对付消费者。这样做只会回到原来的老路上去,最终人为造成市场倒退。笔者坚信,老路是走不回去的。

  四是保险市场的混乱根源在保险中介吗?如果说非要对保险中介评判个是非的话,笔者认为,最有说服力、最权威的当数保险监管部门。笔者查询了有关信息,得知监管部门最近三年来一直在推动深入开展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从监管部门披露的数据来看,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机构之间关系不合法、不真实、不透明问题仍然相当严重,集中表现为保险公司通过假业务、假人员、假费用等方式非法套取资金。如2010年查出58个保险机构全部存在中介业务违法违规问题,非法套取资金1.4亿元;2011年查出103个保险机构共非法套取资金8065.8万元,涉及保费8.55亿元。

  笔者注意到,监管部门曾在2010年中介业务检查中查处了一家叫安诚财险的公司的省级分支机构,据有关披露信息,2009年该公司将直销业务挂靠两家保险代理公司,编造虚假中介业务774.76万元套取资金46.78万元;通过虚列事项、从一家印务公司开具虚假发票套取资金38.24万元;还涉嫌未履行车船使用税扣缴义务人的义务,默许保险代理公司伪造车船税完税凭证1.2万余份、偷逃国家税款432.14万元。对于一家保费收入不过九千余万的分公司来讲,上述违法违规可以说是失于管控、触目惊心。从监管部门检查处罚决定来看,中介业务违法违规的根子在保险公司。如一些保险公司通过设计制度和流程来规避法律和监管的要求,业务、财务管理系统为基层机构预设了中介业务违法操作的空间和余地;一些保险公司默许、迁就、甚至变相纵容基层机构铤而走险,相关管理人员大量通过电子邮件、内部BBS平台,诱导、指使经办人员进行中介业务违法违规操作;一些公司管理粗放,以简单费用包干制取代对基层机构业务财务真实性的审查和管控,等等。再联想一下那所谓“高达30%”的手续费率保险中介到底能拿到多少?大头最后都到了谁手中?谁是谁非,不言自明。

  上面的四个思考,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并无意掩盖保险业存在的一些问题,也不否认保险中介存在的种种问题,只是希望客观的看待并解决这些问题。保险业内有句话叫“保险是卖出去的”,笔者认为,保险业不同于银行业,既不能坐等客户上门,也没有条件凭借国家的保护稳赚利润。保险业一直讲求的是市场化竞争,通过保险公司与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与保险中介、保险中介与保险中介的市场化竞争,方才能造就一批竞争力强的市场主体。最近几年,大量新的市场主体得到批准设立,这其中如果有人仍然抱着政府机关、银行的心态和做派行事,幻想找到一个没有市场竞争的避风港湾,至少在保险业是不现实的。

  笔者注意到,近期监管部门正在推进做好2012年的保险公司中介业务检查工作,切实查处保险公司利用中介机构和中介业务违法违规、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的行为,也在积极倡导推动专业保险中介规模化发展、兼业保险中介专业化发展。同时,笔者也发现,监管部门并没有出台任何限制手续费率、限制市场竞争的文件措施,可见,监管部门坚持市场化竞争的思路是坚定的、头脑是清晰的。笔者也希望,行业内保险公司和保险中介都能清楚认识并直面市场化竞争,脚踏实地,把心思用在更好地服务消费者上,为推动保险业的改革发展贡献力量。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