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技术投资:新一轮繁荣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4-27 15:58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由投中集团主办的“2012ChinaVenture中国投资年会·上海”于4月27日在上海举行,图为清洁技术投资:新一轮繁荣专场讨论。
以下是发言实录:
朱建寰:各位好,维思资本的朱建寰,创始人是王刚,他是在美国做资本的,我们几个合伙人一起做的。我们基金除了美元以外主要的精力花在人民币上面。我们的投资方向主要是清洁技术有关的,包括新的能源、节能、储能,也包括环保技术,还有先进制造业,和大的消费领域。我们投的项目一般都是在早期成长期到成长期,主要是在深圳上市,我们投的金额大概是3000万到一亿左右的人民币,我们主要是跟在座的或者说台上的嘉宾合作的方式,做这些项目。并且希望在中国清洁技术和清洁能源有关的领域继续创造像曾经有过的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这都是我们以前和合伙人一起投过的最有名的案例。
Alan MacCharles:我是Alan MacCharles,我来自与德勤公司的,我们是做清洁技术方面,我们帮助私募股权的公司做净值调查。
杨磊:大家好,我是北极光的杨磊,北极光是一家专注于投资科技驱动的早期和早期成长期的风险投资公司,我们投资了10亿美金,最近一期包括人民币和美元,所以很多这个领域的案子都可以投,包括TMT、清洁能源和健康。在清洁能源,我们大概是占整个投资比例的1/3,已经投资15家企业,分布在LED、太阳能、储能、风能、电池储能和一些新材料领域。
叶卫刚:大家好,我是达泰资本,达泰资本是比较新的平台。我在这之前和我的搭档孙先生一起成立的,成立2年多,在业内叶外的支持下,成长的比较快,我们总的资产管理规模在30亿左右。非常荣幸昨天主办机构还给我们一个新锐奖,我们平均的年龄在各行各业新锐奖里面的是比较大的,说明这个行业里面赚钱不容易。说回来,我们和我们这个Panel有关的,我们达泰是投资于早成长期的企业,广义的投资是一个方向,比较认同青云的朋友讲的那句话,清洁技术的定义比我们今天会议定义的清洁技术广很多。在中国投种菜的企业都可以赚钱,青云还投了一个二手车的企业也可以赚钱很多。今天住房放我们提供讨论的重点是新能源为主,但是如果有机会我还是跟各位分享一下广义的清洁技术的投资机会。谢谢。
李红光:大家好,我是Atieva公司的李红光,青云是我们的一个股东,我们另外也有其他几个日本和美国的股东在里面。我们公司总部在硅谷那边,在上海、北京、台湾都有一些分支机构。我们公司的创始人以前在美国做过电动车的公司,成功上市。成功上市以后,有很多的车厂希望跟他在电池系统有一些合作,基于这个背景我们成立了乘用车的公司,我们跟一汽、北汽都有合作,我们还有一些混合动力的汽车来做。
熊泉:大家好,我们弥亚微电子的,青云创投,刚才讲也是从清洁技术、清洁能源,是广义,我们是能源管理、比如说智能电网、办公楼里面的节能减排,如果做成节能系统,是一个能源管理的概念。刚才也聊过,同行业聊了,我们觉得清洁能源是一个方面。另外未来4年怎么节能,也是需要探索的一个主题。
朱岩:非常同意刚才各位讲的清洁技术不限于 清洁领域了,是很广的覆盖面。在清洁技术的覆盖面里面有几大因素是一个企业成功比较关键的因素。一个是政策,另外一个是创新,还有一个是资本的投入。政策这方面,我想如果大家跟以前筹TMT的专家去聊,如果看到一个企业是依赖于政策的话,就避而远之,不太敢去投。得到清洁能源跟政策有很大的关系,中国太阳能企业很快的发展起来,同时智能汽车、电网、环保等等各个方面,政策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政策也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得到对政策是有爱有恨。第一个问题请各位投资人分享一下,当你们对清洁技术的细分产业做判断的时候,或者对其中某一个企业做判断的时候,政策在你们的决策机制里面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朱总你先来吧。
朱建寰:我先说说维思资本自己看法,我们当时投 无锡尚德和江西赛维,现在这个行业也是不咋地,也是以德国为代表的政府使用太阳能,政策还是很好的,有非常好的补贴政策。所以我们通常作为投资人对这种由于政府政策引导的这些行业,心情是非常复杂的。爱恨交加,因为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但是就像我们在这两个项目上赚了很多钱一样,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有一个很准确的判断,这个政策的持续的时间和周期。我从投资人的角度来讲,我们投资的周期,因为我们投资不是做企业,不可能永远待在里面,尽量是匹配。不过不管怎么说,我个人认为,包括现在江西赛维和物系尚德市值降了很多,但是在他们所的行业里面还是老大,只要太阳能不死,最终重新复兴,肯定还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企业。我想人类到今天,一个不争的实施是,我们非常希望有这种可再生的清洁和可持续的能源。所以如果一个行业,一个公司,还有一个商业模式,他必须依赖于某一些政策,只要这个政策 在公司创业,并且成长的初期,这个政策已经在。而且这个政策我稍微不客气的讲,是特别是这种西方国家,政策相对比较稳定的那个地方过来的,我觉得会更让人放心一点,我们国家如果只是刚刚出台了一些指导性的对象,我们一般还是比较保守一点、观望一下。希望他能够在实施的阶段有具体的细节,有具体的例子的时候,我们作为投资人再进去。但是我想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作为企业家,我们不管进去的时间点是什么样,我们都愿意跟踪,如果他有很好的技术、有很好的产品,有很好的商业模式,是人类解决新的能源,哪怕中国的政策只是出了一些指导性的,我们愿意多跟踪他,多观察他,然后在适当的时机,我刚才讲过,这个政策已经开始有具体的细则的时候,我们愿意这个时候进去。谢谢大家。
叶卫刚:我换一个角度来回答主持人这个问题,刚才咱们主持人提到,清洁技术、清洁新能源,行业的发展,政府的政策,清洁能源企业和其他的企业是一样的,如果考察一个清洁技术企业的时候,这个行业唯一的竞争力又是这个行业有好的政策,这个企业是没法正常发展的。对于企业家来讲你善于利用政府的政策,你是笨蛋,但是如果你是唯一利用政府的政策,那是没有投资的价值,要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中国这个行业来说更加重要,尽管提到清洁技术,都是技术,但是其实至少我个人的经验是,我们投资大部分的所谓清洁技术的企业,其实是一个制造业企业,只不过是一个有清洁技术概念的制造业企业,所以必须要具有其他一样的竞争力。比如说你的销售企业、包比如说你的供应链管理,如果没有这些的话,你的政策再好,也没有办法在行业当中脱颖而出。我们考察一个企业的时候,这个企业的政策不能跟政府的政策对着干,这个企业同样干不起来。但是大家享有好的、不那么好的企业政策的情况下,你具有自己独特的核心价值,这才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杨磊:这个我非常的赞同,跟大家分享一组数据,太阴能PV的价钱从5块钱降到1.5用了两年的时间,从1.5元降到8毛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多晶硅不用提了,风能的风机从6000多块钱降到3000多块钱用了一年半的时间,所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就算政策再好,如果没有竞争壁垒,谁都赚不着钱,这个行业里面,大家往往犯的错误是说,政策好,市场大,产能快,现在的利润好,未来的利润就好。清洁能源里经常会看到今年的利润可能很好,明年可能就很差。利润好坏最根本是公司有没有核心竞争力,政策的出现其实会把这种核心竞争力的优胜劣汰而催化,这个速度会变的很快,好的公司可以脱颖而出,差的公司就会很快遇到巨大的困难。如果所有大家都是同质化竞争,所有人赚不着钱,但是不一定意味着这个产业链里挣不着钱,这个产业链里还有核心竞争力能够突出的环节,在这里面有人可以赚到钱。
朱岩:听下来各位对政策的判断还是大环境的预期了,投一个企业如果大环境不好还是不要投,如果大环境好,这个企业能不能胜出还有很多自身的因素在里面。接着这个大环境的话题,今年4月18号推出了“十二五”的新能源汽车的规划,我们作Panel李总也是非常突出的一个企业,我们有请李总为我们介绍一下新能源汽车里面比较好的前景和机会。
李红光:上个星期大家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新能源的发布,这个之所以拖了那么长时间,有很多的博弈在里面,包括各个部委之间的,各个不同企业之间的,代言、利益,导致它迟迟不能出台,但是基本上出来的东西,我们看跟大家想象的还是对的东西。第一它在里面是把重电驱动这一块,当做一个战略性的东西。因为从国家战略来讲一定要推这个东西,所谓的重电驱动或者说插电混合动力这一块,这里面列明了一些明确的要求,包括到2015年做到总量50万辆,到2020年做到500万辆的需求,所以说这一块是一个蛮明确的信号,要往这个方向在走。另外一个角度实际上对HEV的看法,混合动力的看法,这里面以前是政府没有任何补助的,或者说也不是说不鼓励的,但是从车厂或者技术的角度来说还绕不过去。但是在混合动力这一块是一个推广性质的东西,但是在里面附加了几个条件,就是要求车企可能到2015年的时候把百公里油耗平均降到6.9升,到2020年的时候要降到5升,这样的话某种意义上车企必须得去做混合动力这一块的节能的东西。但是目前来说在这个规划之后,我们可以看到下一步还需要有一些具体出台的政策在里面,我们可以知道前两年所谓十城千辆的计划,主要在公用车领域推出一些东西,个人用车的补贴刚刚开始。我们从规划目标来分析的话,可以看到去年我们整个新能源车也就是不到一万辆,如果到2015年做到50万辆的话,每一年都要做到10多万辆。我们的公交车每年全年换的辆不到5万辆。所以在乘用车 领域会有很大的需求。再往后从2016年到2020年500万辆基本上每一年要做到100万辆,所以从政府来讲力度会很大。
另外混合动力目前没有任何补贴的东西,之后会不会出台一些补贴的东西,或者说胡萝卜给了充电驱动,但是拿着大棒对着混合动力,这里面还有一些细的东西出来。但是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利好的东西。
朱岩:对于初创的企业或者说科技为背景的企业来讲,这里面看到的机会在哪里,一会投资人也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看法。
李红光:大环境,也可以接着刚才的讲法,政策对于企业的一些影响。第一政府对企业一定是好的政策有好的影响力,但是从企业来讲一个政策可能带动一些或者说初期,我们叫释放的市场。长期来讲不是市场行为,或者清洁能源汽车不是老百姓所需要的,光靠政策来推,有很大的难度。第二点,刚刚也讲到,政策是对所有企业都适用的东西,所以真正一个企业要在政策里面拔尖的话,一定还要有自己独特的东西,从我们企业来讲我们是技术背景的公司,可以在国际上已经做了很多这方面的东西。实际上在前一阵子,所谓新能源政策在前几年已经蛮热了,我觉得是比现在还要热很多。对于我们来说,我们可能更希望还是稍微冷一点,或者说冷静一点的环境下,这样的技术性的公司更加能够有一些机会出来。之前我们看到十城千辆的时候,每一个城市几千辆来做,但是在政策的执行过程当中,可能有很多的地方保护的东西,或者说我们国家要做,但是到省里,电机电控是不是可以有一个车,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上电动车前期出了很多的问题,在前期执行层面。现在很多的项目都是跟车厂在碰,都是碰到了钉子,或者说烧过了车以后,慢慢意识到这不是那么容易的东西,这个时候像技术型的真正能够做出来更加好一些。
朱岩:新能源很重要的是增加效率,从这个角度考虑有没有其他的方式或者方法,不光是只走一条技术的路线。
Alan MacCharles:谢谢您,我刚刚听了李先生说的话非常有趣,您一再地讲到技术,技术的突破、政策,如果去看整个的生态系统,现在政府所要做的,在这个车上面,正在驱动能效,使用更少的燃油,然后达到同样的效果,如果你要退回去再看看,比如说停车场,看看政府的选择,比如说在这个方面做这种停车场方面的投资,或者说充电站方面的投资,可能是另外一个选择,除了加大技术方面的投资,然后去发展电动车这样的一个选择。
朱岩:不光光是从技术创新的角度,也可以通过其他技术组合的方式来看待这个问题。下面我们跳到下一个领域,关于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也是在清洁技术里面大家近期讨论非常热烈的一个领域。中国推出了一个非常全新的庞大的智能电网技术,下面我们想请熊总给我们解释一下您对智能电网未来发展的一个看法。
熊泉:刚刚得到都提到了,智能电网也是跟国家政策息息相关的,我们作为企业来讲也非常同意大家的观点,政策只是作为正面或者负面的也好,最重要的企业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这一点的话,短期可以起来,但是长期来说,做企业不是短期行为,而是长期行为,如果只做一两年对我们企业是没有意义的,长期才可以有竞争力。智能电网分几个方面,比如说我们专注,我们企业来讲国家电网最重要的就是用户的信息,是采集也好、控制也好,最终目标,将来国家为了节能,需要把信息管理起来,同时另外一个需要不同的电价,一个自动化系统,电表等等方面需要远程、自动控制的方式,不同的电价才可以实现,花了两年时间建一个基本系统,后面几年主要是怎么用这个系统。在这个方面,和电动汽车一样,我们也不希望上的太快,上太快有几个问题,这个系统有很多的技术难题没有解决,大家一起开始上的话,并不是以技术为主要,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上去,最后把这个行业做烂了,这是我们特别担心的事。但是现在从某种角度来讲,也意识到了,去年上的速度非常快,去年国家电网就稍缓了一下,把技术上去。最重要的智能电网是非常重要的事,也是政策方面的事,如果政策和需求结合起来才是知道有意义的。国家电网刚才讲了,智能电网的发展,未来几年可能更是从能源管理方面,像我们这种企业来讲,智能电网是国家电网,我们借助这个机会,可能把和智能电网有关系又没有关系,其他电网相关的管理起来。就使大家的行为不要改变你的行为,但是通过节能管理的系统,可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使大家生活更舒适,同时节能,这方面还是比较关注的。
朱岩:未来四五年内中国要推出多少只电表。
熊泉:每年新增长5000万只,数量是非常庞大的,但是智能电表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有通信,同时有更多的功能,这里面总共是3亿只,去年到今年不到1亿吧,还有2亿的概念。一般更换期75年,所以75年以后又有一个重复期,增长,所以这个行业还是比较好的。
朱岩:3亿只的电表就只有两个客户,如果一个企业有非常好的技术来做保证的话,面对这样一个市场发展的前景还是非常好。我们看到由于国家政策的推动过快,有一些很多质量不是很好的项目也上了,但是只要好的企业有耐心,当这些企业碰到问题的时候,这个市场还是有的。下面稍微转变一下话题,在整个清洁技术领域里面,想问一下各位投资人,你们现在所比较关注的一些投资的机会在哪里?哪些领域你们认为是有好的企业产生,以后能够为投资人产生比较大的回报。
杨磊:我们比较关注创新,有几个轴向,第一个是2.0,现在有很多的行业给大家做烂了,晶硅的PV也好、风机也好,整个产业链非常成熟,市场也非常明确,投资的方向是下一代的产品,这个产品有足够的技术壁垒,可以把现在的这些产能淘汰道,这是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方向是产业链,因为这个市场不管在中国也好还是在国外,市场是非常确定的在这个产业链里面,如果仔细去看,产业链各部分的利润分配是非常不均衡的,利润的分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竞争环境。比如说如果是拿太阳能为例,做逆变器厂商的利润和做PV厂商的利润是非常不一样的,逆变器里面,去看有各种各样的逆变器,利润又是不一样的,很大的程度取决于细分行业的竞争壁垒和垄断性。这两块是我们看的比较多的,一个是2.0,还有产业链上面的细分领域。第三个我们每年都在往我们自己的清洁能源池子里加一两个我们以前不太关注的细分行业。这是我们长期做的工作,今年我们也有几个新的领域逐渐去了解。
叶卫刚:我讲讲我的看法,我们主要是投资在国内的企业,早成长期的投资,所以我们挑选行业的做法可能跟杨总他们这边相对有一个早期的VC不太一样。从大的方向来看,广义的清洁技术行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各行各业,不管是智能电网、太阳能、清洁汽车,相对来说大家觉得已经比较传统的企业,其实还是有很多的,比如说垃圾处理,最近我们刚刚投的垃圾处理的企业,盈利情况非常好,增长也很高。所以我们选择投资项目的时候,更多是关注企业的基本面,刚才说的企业家精神和核心竞争力,而不是媒体报道国家出来的新政策,肆意我们更多是自下而上的选择企业,而不是自上而下。另外一个也关注成长期的企业,我们更加关注改良型的创新的,不是革命性的创新。因为我们也总结过,不管在美国也好、中国也好,特别是在中国,过去10年、20年,整个VC、PE发展的路程,投一些革命性的创新企业,也可能会投一个百度、GOOGLE,也可能你的基金都垮掉也投不到一个。相对中国的经济是每年8%的成长,各行各业有很多市场的需求得不到满足,所以你投一个改良性的企业成功率会高很多。从这两个角度来看,在广义的清洁技术里面有很多的投资机会,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垃圾处理,我们最近投的一个就是做已经填埋垃圾的二次处理,这个就非常好。一个达到了环保的要求,也解决了大城市垃圾填埋的问题,如果你把垃圾填埋拿出来做垃圾处理,就省出了垃圾处理的90%的土地,在大城市里面土地多宝贵。还有一个 曾经热门过,现在不是很热门,比如说太阳能为例,太阳能我们投的比较多的,还有很多的太阳能都是跟青云一块投的。我们3、4年前开始做太阳能投资的时候,那个时候市场很热,现在倒过来想,那个时候投资不见得是最好的机会。现在从资本市场的角度处于一个低谷,十家太阳能企业在美国上市的,去年8、9家是亏损的有一点盈利的股价市盈率都是没有超过10倍的,这个时候我们的感觉,因为我一直在这个行业里面发觉一些机会,有很多很好的机会,一个是刚才杨总提的有一些革命性的机会,有新的技术来替代晶硅为基础的电池等等,那些要成为真正的大批量生产的产品还会有三到五年的时间。但是这个时候有很多的改良性的技术,就是你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怎么来节省成本,因为太阳能行业其实比起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的话,这个目标很现实,就是什么之后在大部分阳光条件好的时候,太阳能发电成本可以达到很大的效率,我们离这个目标已经不远了,澳洲、非洲等等太阳能条件比较好的话,太阳能发电的成本就跟传统发电成本是一样的。谁可以把这个技术做出来,把现有的成本降下来,你就是赢家了,里面有很多的细分投资领域的机会。我们去年和哪一家投资公司一起看过很简单的东西,太阳能有一道供需就是贴片拉片的,怎么可以成本回收,可以降低30%,整个太阳能组件的成本降到3—5%,就可以跟传统发电成本是一样的。再比如说逆变器,最近看到的情况,逆变器行业已经技术突破的很快,产能上升很快,做逆变器的毛利跟做主机的毛利差不多了。这些很小的细分领域里面有改良性技术的机会,对像我们这样做成长期投资的来说,是一件很好的机会。
朱岩:相对于成熟的产业,太阳能产业也会有很多的机会,只要这个企业有核心竞争力,可以为太阳能发电降低成本,有自己独到的解决方案,市场是很看好的。朱总您的看法呢?
朱建寰:我们是从价值链上来看,举三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刚才说的李总讲到电动车,一个偶然的因素,电动车里面如果用锂电池的话,隔膜这一块,只要用锂电池,功率比较大的话,中国出不来,只有日本能出来。后来我们一搜索包括电解质我们也出不了,如果国内有人慢慢摸索出这个技术,就这两块,在电动车两个很长的价值链上,这是两个小的例子,这个价值的空间是巨大的。第二个例子在太阳能,无锡尚德和江西的那一家,价值已经很低了,但是不能说人类不要太阳能,整个成本降下来以后,这个产业再起来的时候,里面如有两个东西我们如果国内的企业家可以做出来,你们是会有非常高的价值,第一个他用耗材,有好几种耗材,细节就不讲了,不知道大家对机制连熟不熟悉。还有一个检测设备用的非常多,目前我们国家这方面都不行。第三个例子,当我们说智能电网,发电、输电、用电,我们越来越多的新的能源方式发出来的电,对于电网是很头疼的事,所以这中间最好有一个事是储电,我们对杨总,以前我在捷富亚洲的时候和北极光一起投了一个储能公司,所以我们国家如能有很出色的储能技术,这也是整个电网里面价值链上一小截,价值也是巨大的地谢谢大家。
朱岩:听各位对清洁能源的亮点,阶段也是不一样的,既有投早期的像北极光这样的机构,也有投成熟一样的,对创业者来讲这是好消息。时间有限,刚才大会主持人已经告诉我们,时间快到了,所以在我问下一个问题之前,先给我们的观众一个机会,如果大家有什么问题的话,现在可以给我们的Panels提问。
现场提问:请教几位嘉宾一个问题,刚刚大家提到清洁技术这个领域,投资技术的领先性或者是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刚刚提到的智能电网,我们有时候也会看到,比如说做储能这样的企业,下游客户无非就是南网、国网这样的独断的企业,在整个产业发展过程中,对于这种推进产业化过程当中的技术、需求端的把握上,其实是很难有这么一两家企业据影响的。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们投资者怎么看?比如说北京有一些做储能的企业,其实很多年以前大家很看好,但是最近的情况跟实际会差的很多,我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朱岩:我如果理解你的问题,很多有技术创新的企业,但是面对产业链里面有很大的机构。
现场提问:就是个垄断性的企业或者生意。
朱岩:不光是投资人,熊总也可以讲讲经验。
熊泉:有的企业从开始入门,我们是在同一个行业,我非常深有感受。入门就是技术占的比例会少一些,但是关键要入门,入门以后要看这个行业,技术到底最终是不是技术关键,就像智能电网一样的,有很好的行业,但是其实赚钱的环境不多,谁赚钱谁有技术实力的赚钱,比如说智能电网只能做通讯方面的,怎么达到要求,表端要找一个表厂赚钱非常难,因为标准化的,谁都可以做的。所以储能技术,出现类比,如果技术特别有长处,用各种各样办法进入市场。要看长期以来这个技术是不是能带来优势,如果长期来看,这个体现不出优势的话就很麻烦。刚才也讲了,作为企业来讲,技术是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做企业的时候,技术不是最重要的,可能这个企业就不该做创业模式,就不该做的。就像刚开始写商业计划的时候,一开始要把政策那一块去掉,看能不能生存,如果不能生存的话,这个商业计划是没有意义的,也说服不了投资者。
朱岩:其实您就是民对两个很大的公司。
熊泉:对。
朱岩:目前您面对这两个企业的时候,增长情况是怎么样的?
熊泉:一开始大家进去以后,就想技术不是很重要,做了一段时间就体现出来,你要有耐心,现在可能包括投资者,我非常感谢我们投资者从过去,对我们是很有 耐心的,做这个行业,特别是垄断起来的行业,电力的行业,没有耐心是做不下去的。时间上来讲是比较漫长的。国家电网可以说停一年不做,他是可以的。所以这个风险一定要想到,怎么去应对这些东西。但是有一点好处,市场在这里,肯定要做的。这个不光是政策的问题,还有这个趋势,在中国趋势是必须做的,所以只要有足够耐心,这就是机会。同时有时候,比如说电动汽车,我们的技术放慢一点,对技术公司更有机会,把它做好。太快了以后,一窝蜂上去就很麻烦,慢的时候真正有技术实力的才可以体现出来,所以主要是怎么看这个问题,主要是先要进去,进去以后再找机会,发展自己的技术。
朱岩:弥亚微从很小的公司很快变成了前三位的公司,所以公司很有潜力,面对巨无霸有很大的发展。
Alan MacCharles:还有问题的一个问题,在技术的发展过程中,那你唯一的一个商业模式吗?你只能卖给国家电网吗?你的技术能不能有别的有处,如果你有很有效的存储能量技术的话,你可以找到国家电网之外的客户。你的商业模式也可以变化。另外一个问题是你的技术是不是足够成熟,你的销售系统是不是成熟,也许在中国只有两个客户,但是在中国之外,你应该还有其他的客户。我还想问你一个问题,你怎么样把你的技术用在制造业,在上海很多的公司因为用电不足,他们必须端点,这时候你的技术是不是能为他们所用。
朱岩:简单翻译一下,有很多的听众没有戴耳机。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应对垄断的机构,比如说不一定直接卖给他们,也可以卖给生态圈里的其他人,或者说可以卖到其他的市场上去,或者寻找一些其他的应用,这些都是非常好的思路,当然如果你有一个好的技术解决方案 的时候,你的选择就会多很多。
下面想问一下我们几个投资人在清洁技术领域里面创业的企业家们,或者说目前在管理高成长期企业的一些企业家们,你们对他们有什么样的建议,或者说从你们在看这些企业的时候,选择被投企业的时候,主要关注的一些点在哪里?除了刚才已经涉及到一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了。有没有其他的一些方面的考虑。
杨磊:我想提三点,第一点您已经讲到了,就是耐心。清洁能源和互联、移动互联网不太一样,很难在短时间内把收入从0做到非常大的数字。因为大多数的生意稀释还是B2B的。B2B的生意有自己一定的特性,进入客户需要一段的时间,这个时间你可以有耐心、可以切入客户,就可以把事情做好。这就是耐心还是很重要的。第二点创新还是很重要的,大家都能做的事情,你就算比别人做的快一点,谁比谁傻多少,谁比谁聪明多少,很快这个市场就平衡了,历史告诉我们这个平衡的时间是一年到一年半。所以作为一个长期的公司不是很快捞一桶金人的话,这个是不可取的。所以创新也不需要一下子做一个颠覆性、革命性的创新,因为这种时间非常长,需要的资金也非常多,很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失败了,或者说成为选先驱了。很重要的找到市场细分的切入点,找到你的客户,基于他你找到下一个创新的地方。不创新分成多个阶梯,一步一步走,这个时候会让你的风险降低,也可以让你成长的更加健康。
第三点,清洁能源这件事其实需要全社会大家的努力。非常鼓励我们这里有创业的人,有投资的人,合作非常的重要。这个市场的大小跟谈到不管是互联网、无线互联网,不是一个熟练级的,我们谈的是能源、环保、材料、制造,这个基本上是中国经济的命脉,比无线互联网要大不知道多少倍,所以分别去分享本身不是一个问题。尽量团结你可以团结的力量,找到能够互相帮助的各种各样的事例去做一件事,这样能加快你的脚步。
叶卫刚:我从我们的角度补充几点,特别对创业者的建议,第一点重复我的观点,培养你的核心竞争力,善于发现对政府的政策,对政府的政策敏感,这是一项另外中国大部分的清洁企业还是竞争力的企业,从企业很小的时候就要注意培养。第二点回应刚才那位听众的提问,做一个好的公司,我的观点是好的技术不等于好的产品,好的产品不等于好的公司,可能人家做本一个好的有持续盈利、持续成长能力的公司,这三方面都要有,举个例子,你的技术是很先进的,你的技术已经超出了你目前客户所需要的技术,不是说是你要放弃这个技术呢?不见得,可能你要做一个长远的考虑,再继续保持技术领先性,在继续积累领先技术的同时,看看这个技术能不能变成一个过渡性的产品,就解决了你企业可以活下来的问题。这一点是中国的创业环境跟美国很不一样的地方。第三点,跟我第二个观点有点接近,特别是对海外回来的海归创业者来说,可能你们回来带来很多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包括刚才讨论到的智能电网也好、合同能源管理也好,这个概念都是从西方起来的,带回中国这里,必须要适应中国的环境,要尽快的本土化,怎么样把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适应中国的本土环境,因为中国本土环境政策会很多变,你的甲方一个垄断企业,非市场行为等等,你怎么适应这些,把这些先进理念的技术变成一个能够活下来,能够赚钱的企业,这可能是在中国创业成功很重要的一点。这三点跟大家分享一下。
朱岩:非常同意刚才讲到清洁技术其实是一个非常巨大的产业,而这个巨大的产业,最大的市场就在中国。所以非常鼓励各位创业家们能够在这个领域,建立你们好的企业,也希望能够跟你们一起把这个产业做大做强,同时也是利国利民的好事。由于时间有限今天的Panel就到这里,谢谢大家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