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新闻周刊》封面文章:为什么防治肥胖会失败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4 15:37 来源: 新浪财经
5月7日出刊的《新闻周刊》封面5月7日出刊的《新闻周刊》封面

  导读:本期封面文章是《为什么美国防治肥胖运动会失败》。近几十年来,美国的肥胖问题越来越严重,政府提供了很多建议,比如减少进食、多运动以及不食用肉制品等,但是都不奏效。本文认为这些建议并没有对症下药,真正导致人们肥胖的原因是过多的摄入糖份。

  美国最有影响的几家反肥胖机构正联手制作一部新的HBO纪录片《The Weight of the Nation》,可里面都是陈词滥调,而加里-陶布斯则对他们忽略的内容展开了研究。

  陶布斯说自己所有关于肥胖问题的猜测都是有历史依据的,但是他们并没有把这些内容展示到新的纪录片中去。比如里面没有讲述美国第一所儿童肥胖诊所的事情,这个诊所是上个世纪30年代由德国医生西尔丹-布鲁赫创办的。布鲁赫后来说,当时做这件事的灵感非常简单:当她1934年到达美国时,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肥胖儿童如此之多,他们不仅仅在诊所里,而且在大街、地铁以及学校里随处可见。

  布鲁赫的故事和今天的肥胖问题也有关系。要知道当时是纽约在大萧条时期最困难的一年, 10个美国人就有6个生活在贫困线以下。一般人们认为,我们发福的原因是吃得太多或者不进行体育运动,政府、肥胖症研究人员、医生或者是你的私人教练更强化了这种观点。但是在大萧条时期,孩子们没有电脑和巨无霸,他们为什么会变胖?如果我们发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大部分人的食物仅够勉强糊口,并且不得不努力工作获取这些食物的时候,又怎么能轻易下结论是暴饮暴食和疏于运动引发了肥胖呢?

  提出这样的疑问非常合理,但是你却无法从反肥胖机构那里获得答案。本月,这些机构正联手开展大规模的反肥胖运动,其中就包括5月14日将要播放的纪录片以及全国范围内以社区为基础的延伸服务。这个项目由HBO和三个主要的公共健康部门共同发起:非营利组织医学研究院以及两个联邦机构,疾病防治中心和预防和国家卫生研究院。制片人约翰-霍夫曼说:“这三家机构支持一部纪录片是史无前例的,这个片子的目的就是拉响警报,让这个国家都行动起来。”

  这部片子的中心思想就是“能量均衡”:我们变得肥胖是因为我们摄入了太多的卡路里而消耗的却太少。如果我们能控制冲动,至少改变环境减少我们的欲望,并强迫自己出去运动,一切都会变好。这套理论你随处可见,疾病防治中心的网站上说,保持体重就是要使得能量摄入和能量消耗相等,而预防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的网站告诉我们,肥胖和超重是因为能量失衡。

  问题是这些用来解决肥胖的办法已经用了近一个世纪,可并不奏效。疾病防治中心主任弗朗西斯-柯林斯和《新闻周刊》说:“对此我们也百思不得其解。”2001年我采访预防和国家卫生研究院的专家威廉-戴兹时,他说:“我最大的成就就是让人们开始关注儿童肥胖,现在这已经被视为美国一个主要的健康问题。”他接着说:“现在10年过去了,又有了几百万肥胖儿童,但是仍没有解决的办法。”

  关于肥胖的成因还有一种理论,尽管出现了几十年,但并没有受到重视。这个理论认为,精制糖和谷物等食物产生的荷尔蒙胰岛素将增加脂肪的堆积。如果这个假设成立,那么认为各种食物产生的卡路里作用相同的观点就是错误的,我们不仅要控制自己的欲望,还有可能要改变整个美国的食品工业,改写我们的健康食谱。

  人们对营养、荷尔蒙和脂肪三者相互作用的理论没有异议,你可以在教科书上看到相关解释,为什么我们的脂肪细胞中会出现更多的脂肪。但是反肥胖机构却没有把这个理论更进一步:含有更多脂肪的脂肪细胞让人们变得肥胖。他们承认胰岛素控制脂肪细胞中的脂肪含量,也同意我们每天吃的碳水化合物会提高人体的胰岛素水平,但他们否认单个细胞的肥胖会引起身体的肥胖。他们的观点就是,我们吃的太多了。

  我赞成荷尔蒙假说的一个原因是,它可以解释大萧条时期纽约肥胖儿童的成因。一些极端贫困的人口资料显示,他们并没有吃太多东西,因为他们得不到足够的食物,问题出在他们食物中的糖、精致面粉和淀粉质。生物学研究表明,这些食物容易使人发胖,而其他食物,比如食用动植物油、蛋白质、绿叶蔬菜等不会。

  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那么由医学研究院、疾病防治中心和预防和国家卫生研究院提出的对抗肥胖的方法将无效。无效的原因不是我们不服从他们的建议,而是因为这些建议没有对症下药。这就像让患有肺癌的吸烟者少吃多运动一样,毫无益处。如今一些权威人士只关注热量平衡,忽略了其他相关的科学理论。

  他们犯的第一个也是最明显的错误是认为,食物使我们发胖的唯一方式就是它们所包含的卡路里的多少。最典型的就是糖或者说是糖类食品,我们这里要讨论的既有食用蔗糖也有高果糖玉米糖浆。在录像《The Weight of the Nation》中,一个发福的母亲问:“我能为我和我的家人做的最好的事情是什么?”答案是停止引用含糖饮料,但是并没有解释为什么。

  事实上食用蔗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的化学成份非常特殊:葡萄糖和果糖这两种不同的碳水化合物各占50%。体内每一个细胞都会代谢葡萄糖,而果糖基本都在肝细胞中代谢,50年前科学家们就揭开了糖类新陈代谢的原理。一些果糖会转换成脂肪,脂肪堆积在肝细胞上将阻碍胰岛素正常发挥功能,因此就必须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最后就造成了胰岛素含量上升,这也就是Ⅱ型糖尿病的典型特征。同时我们的脂肪组织时刻都在积累脂肪,每天增加不到十分之一卡路里,一年就增加好几磅,这样日积月累就出现了肥胖症。

  去年秋天,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者发布了三个研究成果,其中两个是研究人类,一个研究猕猴,这些成果确认了糖类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胰岛素分泌。三项研究都显示糖类是不健康的,不是因为人类或者猴子食用了太多糖,而是因为它们对我们的身体产生了可怕的副作用,而其他我们摄入的营养成份却不会。

  第二个错误是认为体育运动对减肥意义重大,尽管与事实相左,但是很多专家都坚持这一观点。北卡罗来纳大学经济学家巴里-波普金说:“我们现在不走路,也不骑自行车,如果能够有规律的运动,我们将维持健康的体重。”这也就是为什么农业部的专家建议我们每周都要坚持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果这样无法维持健康的体重,那就应该增加运动量。

  如果真的这样,那么为什么很多经常运动的人还那么胖?在《The Weight of the Nation》中,阿肯色州建筑工人的工作需要一直带着50-60磅的工具以及相同重量的脂肪爬上爬下。在录像里,他们会告诉你带着这两样东西有多么痛苦,一个工人说:“一天忙下来,你的脚疼的要命,腿也抬不起来,根本没法再坚持了。”如果运动可以帮助我们减肥或者维持体重,为什么这些辛苦劳作的工人会这么胖?

  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可以解释这种运动可以减肥或者维持体重的想法是错误的。首先,大量运动只能燃烧很少的卡路里。康奈尔大学的布莱恩-文森克说:跑三公里燃烧的热量只相当于一块奶糖。”而这又引发了第二个原因:剧烈运动后你会变得更饥饿,很可能会吃掉和运动损失热量相当的食物。

  最后,反肥胖机构认为我们的食谱中缺少了新鲜的水果和蔬菜,这些是健康食谱的必备品,而肉制品很可能是引发肥胖的原因。上世纪70年代以来,健康机构就发起了减少食用肉制品的运动,主要原因是肉制品将引发结肠癌和心脏病,而现在更认为它会引发肥胖。小小的芝士汉堡包成为引发糖尿病和肥胖的罪魁祸首。

  但是农业和贸易政策研究所的大卫-沃利咖表示,根据农业部的研究,过去30-35年里,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卡路里摄入量的增加。他还进一步说了增加的卡路里来源:四分之一来自增加食用的糖份,四分之一来自于增加食用的脂肪(其中大部分源于豆类),几乎一半来自于玉米粉和小麦这样的细粮。沃利咖没有说的数据是,在肥胖现象严重之前,美国的肉制品消费量在70年代中期达到了顶峰。然后按照专家们的建议,肉制品的消费量从此以后开始下降。

  如今政府正努力防治肥胖和糖尿病,可是却对一些事实视而不见:他们劝人们少吃多运动,但是并不凑效,这不是大家的问题,而是这些建议的价值问题。为了将这些建议制度化为公共政策,我们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而这些资源本可以让社区更宜居,让我们有更多的绿色超市。当我问疾病预防中心主任托马斯-弗利丹时,他说:“最近两份来自马萨诸塞州和纽约的报告显示,儿童肥胖率只有非常少量的减少。我们确实不知道哪出了问题,不过我们会执行严格的监控,努力搞清楚到底那些工作有效果,哪些没有。”

  最新的研究认为,糖类是引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元凶。追述到80年代,由于没有准确的证据证明这点,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给糖类的使用发放了通行证。当政府花费数千万美元证明盐和饱和脂肪对健康有害的时候,却没有研究糖类的危害。如果当时做了这个工作,而不是等到糖尿病和肥胖流行以后才行动,我们的食品文化和随之而来的食物选择也会发生变化,就像我们食用低脂和低盐的食品一样。

  那么我们该吃些什么?最新的临床试验表明,食用糖类、细粮(面包和通心粉)以及淀粉类蔬菜(马铃薯)越少越好。60年代中期人们把这个当作常识,然而此后我们将谷物和淀粉食品加入到健康食谱中,随之而来的肥胖流行不能看做是巧合。对于超重的人,少食用使人发胖的碳水化合物,多吃动物制品(肉、蛋和芝士)以及绿叶蔬菜是最好的选择,这样不仅可以控制体重还会减少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风险。

  如果说《The Weight of the Nation》有什么贡献,那就是它传达了肥胖的美国人了解自己状况后的绝望,以及偏瘦的父母变得和孩子一样胖后的痛苦。缺少意志力不是他们的问题,没有正确的建议才是真正的原因。如果我们的专家能真正的反思,也许我们还能取得进步。很明显,传统的观点是错误的。(鹿城/编译)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