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金融与包容性发展国际年会分论坛四文字实录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5-15 23:31 来源: 新浪财经新浪财经讯 由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联合国(微博(http://weibo.com))开发计划署(The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简称UNDP)、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和包商银行联合主办,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协办,北京联合新盟国际公关顾问有限公司承办的首届“微型金融与包容性发展”国际年会于2012年5月15日在北京举行,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微型金融的改革与突破,发展与创新”。新浪财经作为战略合作媒体全程直播。
图为分论坛四“微型金融体系中的投融资机会”现场。
以下为分论坛四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来宾,下午好。分论坛四:微型金融体系中的投融资机会现在正式开始。有请本节主持人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成都办公室主任赖金昌先生。大家欢迎。
赖金昌:谢谢。非常感谢大家下午来参加最后一节的分论坛,这一节论坛的主题是有关微型金融中的投融资机会。按原来时间是两小时,现在稍微拖了一点,我们争取五点半结束。
论坛所涉及的内容是这样,我们希望在这个论坛当中能够讨论中国在微型金融领域有什么样的投融资机会?如何实现这些机会?以及为了实现这些机会,我们的政府、行业组织和市场参与者还需要做什么?这里面我们说的投融资机会是指股权投资的机会和债务融资的机会。论坛准备这样来组织,一会儿有五位发言嘉宾分别就上述的有关内容进行发言。每人不超过8分钟的时间。然后我会做一些提问,以便使我们的发言嘉宾之间进行一些互动,最后由在场的观众进行提问。
台上就坐的五位发言嘉宾可以说都是行业内非常知名人士,他们的简历就不一一介绍,在会议材料里都有。第一位嘉宾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邹亚生院长,他是金融学院的副院长,丁院长因为临时有事,所以他委托邹院长过来。第二位嘉宾是中金公司的王总,也是鼎鼎大名的。第三位嘉宾是保罗?希尔先生,他在行业内也是传奇的人物。第四位嘉宾是蓝色果园的吉尔特?罗森先生,最后一位嘉宾是安信永的范邓肯先生。
在我邀请第一位发言人之前,我先做一个简单的开场白,做一个铺垫。我想讲一个简单的问题,中国在微型金融的投融资领域方面到底遇到什么样的问题?用一句话来概括可以这么说,我们的市场很大,但可实现的投融资机会很少。比如举个例子,来之前刚刚打印出来最新一期的,国际上出的每月有一期叫微型金融领域投融资的月报。如果您每个月看这个杂志的话,会发现在这个杂志上基本上不会提到中国。为什么基本不会提到中国?我们还不在别人的地图上,3月份提到中国唯一的是两件事,一是法国沛丰协会要做一个研究怎么样扩大小贷公司的资金来源。第二件事是很少见,也是一个好事,“南充美星”从美国的巴黎巴银行得到了一个200多万美元的贷款,“南充美星”是我们帮助尽力的,我们也一直在支持的机构,属于法国沛丰协会的,每一小段都讲每一个国家出现了,比如谁投了什么东西,又给谁贷款这样的问题,基本上中国不在上面。为什么会这样呢?等一会各位发言嘉宾会做具体阐述。
我做两点说明,最近我们机构跟麦肯锡做了一项研究,根据我们统计,现在全世界有4.2亿到5.1亿的中小微企业,其中80%到95%在发展中国家,而在这一群体当中,在发展中国家有2亿到2.45亿的中小微企业缺少融资来源。这个领域的市场空间是非常大的。在中国如果我们能够把微型金融的人口覆盖率提高到30%以上,意味着能够覆盖的人口在4-6亿人。所谓的人口覆盖率是指微型金融的活跃客户数乘以平均的家庭规模,比如服务100个活跃客户,有贷款余额的客户,覆盖的人口按中国现在的标准大概在300人,因为平均家庭规模是3个人。
第二,在中国如果现在真要投资微型金融领域,包括债务融资,能够实现的机会实际上并不是很多。比如我们在座的有蓝色果园的,他们一直在中国想投资,但是可能到现在也没有真正的实现。比如想投资村镇银行,现实的问题是监管当局不批,而蓝色果园是世界上最大的微型金融投资机构之一,既然连世界上最大的都到不了中国,其他更小的就更困难了。如果说要想提供债务融资,比如给小贷公司提供债务融资,在中国有杠杆的限制,理论上是在0.5,我们在世界上任何国家没有看见过有任何国家对于非存款类的机构有如此严格的供给限制。国际上最新刚发行的,我们和经济学家杂志一块儿编的每年一次的全球微型金融投资环境评估报告。最近一期是2011年的,总共评估了55个国家,中国排名39位。这是专门针对微型金融的年度投资环境报告。中国39位,在55个国家当中意味着我们处于中下水平的状态。在这个领域,中国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做。投资环境最好的是秘鲁,其它的就不说了。
下面邀请第一位发言嘉宾,有请安信永的范邓肯先生发言。
范邓肯:感谢您。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微型金融领域,特别是在中国的投融资机会可以说是中国微型金融领域所面临最大的挑战之一。我不知道大家今天是否能够找到所有的解决方案,但是可以说我们至少能够集合我们的智慧,看看能不能迈出第一步来解决。刚才赖先生也说到在全球受调查的企业当中中国的排名是比较靠后的。因此,中国有许多的事情要做才能够推动微型金融业的发展,使它真正产生有益的社会影响。全球范围来看有27亿人不能够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差不多全球有1万个微型金融企业给2亿人群提供金融服务,也就是说还有25亿人得不到微型金融的服务。在中国这个情况又是怎么样的呢。
看一下中国的情况,预计大概农村的穷人中有1.2亿是没有满足贷款的需求,还有2300万的城市失业人口,有3800万的中小企业不能够获得正规的金融服务。还有非正规的金融占到中国贷款总量的20%。也就是说,需求很高,正如赖先生所说的从上述数字可以看出来。挑战可以看出应对之道。现在有很多很好的倡议正在开展,包括是政府或者其他的一些机构来倡导,并且取得一些进展,像农信社,还有村镇银行、小贷公司等等。今天我想说的是小贷公司。我们安信永公司主要是参与小贷公司的,特别是在内蒙古自治区我们已经有两年半从事这方面的业务。我想谈谈我们开展业务当中的挑战以及如何的应对之道,特别是在短期之内加以实施。
第一个挑战,关于全国范围内的监管,在这方面没有全国的监管,主要是省级的监管。这方面是件好事,因为保持了灵活度,可以让当地的省级的政府能够介入来有自己的这一套的监管体制,对于外来投资者是一个障碍,他们想进入这个地方的市场,他们就在监管法规的解读方面会存在一些困难。这也使得监管不是一件易事。这方面需要做出努力。作为投资者来说,我们希望能够获得非常可靠的数据,而这种分而治之的方法使得我们在获取数据方面、理解数据方面、理解客户方面都有一些困难。
大家都谈了很多关于不能够杠杆化,杠杆化现在有规定是0.5%,还有最近的一个研究表明,所有的小贷公司的贷款余额95%都是通过股权投资来获得的。这么低的杠杆率,还是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说明到这一点。我们必须要问这个问题,为什么小贷公司没有利用杠杆率的规定呢?因为小贷公司就像另外一种的中小企业它也被正规的金融行业甩在后面,这样我们就不能够见到那些想要服务的客户。同样的道理,比如银行愿意给大的企业提供信贷,中小企业就落后了,同样的道理,小贷公司也落后了。这方面我们发现在追踪当地数据方面有很大的困难。尽管我们其实规模还不是很大,但是在这么小的规模,比如当地的规模下进行数据的收集仍然不是一件易事。
第二个障碍是地区的限制。我们只能够在内蒙的三个地区进行业务,不能够在其他的地区开展,如果要开展的话,必须要申请其他的许可证或者说营业执照,如果在别的省市开展也要再次申请。这就使得让我们扩大为正规的规模很有困难。而对于我们来说,我们规模越大,越能够服务于更多的人群和客户群。
第三个挑战是利率的限制。这个限制还存在全球经验上来讲,如果取消了利率的规定,竞争就会更加激烈。并且这种利率的上限也使得小贷公司去进行更大规模的贷款。现在中国小贷的规模大概是4万元,但是全球的平均是6000美元。要实现商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这份能力是得到限制,很难达到我们既定的目标,为农村市场提供服务,这也需要在政策制定方面有更多的支持。
看看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和应对这些挑战呢?短期之内,监管当局不可能有大的变化,当然在背后会有很多的创新,但是这是长期的过程。在短期来看,我个人看来,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办法对小额贷款机构进行评估,今天上午有同事提到,我们需要在省一级机构有能力进行评估,我们还需要建立绩效的矩阵,对他的行为建立规范。我们也了解到,小额信贷公司在为市场提供服务,要确保他们所服务的市场跟决策者制定的目标是一致的。在这个过程当中也是能力逐渐升级的过程,我们也需要制定不同层级的小额信贷公司,比如一类公司他们是管理非常严格、非常到位,第二级可能监管要稍微宽松一些,第三级进一步的宽松,依此类推。有不同的方法来做,在做的过程中,我们本身就可以收到一些效益,比如说贷款的杠杆率可以得到进一步的优化,还有在税务方面有更加优惠的待遇。我们知道现在税收是蛮高的,实际上小额信贷公司给政府贡献的税占比在总额里占比并不是很高,但是在这方面如果做一些调整的话,可以给予小额信贷公司很大的激励。在中国地方层面也做了很多的尝试,来制定相关的标准。比如找到最优秀的小额信贷公司,以他们为模板,引导其他小额信贷公司的发展。
最后,全国监管必须要不断的优化,会有更多的标准制定出来。这是我们长期发展的一个趋势。还有数据的可靠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相信在座的同仁也会有很多见解,跟我们进行交流。谢谢。
赖金昌:谢谢范邓肯先生。下面有请蓝色果园的首席财务官吉尔特?罗森先生发言。
吉尔特?罗森:欢迎大家参加我们今天的讨论,大家下午好。我想简要跟大家介绍一下我们公司蓝色果园的情况。我这儿有一个PPT,我们公司是在日内瓦,我们也是行业的标杆,把很多投资者引入到小额信贷的领域。在这方面投资总额超过10亿美元,遍及全世界。我们总部是在日内瓦,另外在纽约、利马、金边、密斯凯克、孟买、约翰内斯堡都有办事处,一共有7家。中国北京也有办事处,我们一直都对中国市场非常感兴趣。我们对中国市场很有信心,这个信心稍后会谈到。目前我们在其他国家做到的工作和成就也值得拿出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把很多商业机构的投资引入到小额贷款的市场来促进小额信贷的发展。同时我们不仅是能够实现自己的财务回报,而且也可以对当地的工商业产生非常有效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有超过10年的经验。
这是我们推出的一些投资产品,包括跟德国的复兴银行都有合作,可惜没有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希望有一天可以推出中国的产品。我们来看一下亚洲的情况,对于我们在亚洲的业务来说,我们非常关注亚洲,亚洲是世界增长的未来的中心。我们觉得在未来10到20年,亚洲是增长最具活力的地区,非洲一部分也是一样。亚洲的多元化程度非常高,有印度、东南亚、中国主要的经济体,所以这些国家面临的挑战是有共性的,他们的人口庞大,经济潜力也很大,经济增速也很快。过去几十年,经济发展很快,也起到了扶贫的很好效果,但是收入差距很大,城乡差异也很大。对于社会来说也面临共同的挑战,这个挑战也可以转化为机遇。就是我们可以用创新的方式来应对这些问题,鼓励新的服务和产品供应商的出现。
要实现这样的愿景,我们需要有一个友好的环境,这几个图跟大家简要介绍一下。我们认为中国也有这样的一种情况,就是在金融市场的最高端这一块,依然是由政府和银行出面,他们是向最大型的客户提供服务,在中间也有一部分中小企业融资的服务。这一片主要是零售金融服务,但是最底层还有一个比零售金融规模更小的一个业务,那就是我们主要是基于扶贫的目的来开展的业务。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来说,我们觉得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非常大,刚才范邓肯先生也提到了,对于这一块有很大的空白。所以我们也在看,在这个领域我们可以提供哪些新的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另一方面,投资者一方面希望促进这个地方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自己的投资有很好的回报。
看看目前面临哪些挑战?中国有自己独特的国情,但是如何来填补刚才提到的中间的金融服务的空白,我想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其他国家的做法。这些国家他们都有共同的心得,就是法律和监管体系非常重要。这些国家也采取很多的措施,来促进发展,包括中小企业贷款的发展和小额信贷的发展,也制定了非常明确的政策,来使得我们的财政政策、监管政策能够更加的协调,从而能够更好的为目前存在巨大空白的中间环节提供服务。
我们可以看一下存在哪些需求?当然首先是监管改善的需求,比如说是对于借款人,我们要制定监管标准,而对于投资者和具体的小额信贷的从业者也同样需要制定监管的标准。比如要给他们一些税务减免的待遇,包括投资者如果愿意对于小额信贷进行投资的话,应该享受一些优惠的税务待遇。他们虽然是得到了比较高的投资回报,但是他们同时也创造了很大的社会效益。我们应该鼓励投资者进入这样的领域。
还有一点对于投资者很重要,就是要有一个非常清晰的监管制度,监管的透明度要很高,可预见性要很强,要确保投资的小额信贷是真正做小额信贷的业务,真正是按照投资者的意愿去进行投资。在这方面要对公司的资产流动进行有效地监管。比如一个小额信贷公司有可能会投到其他的一些领域,投资者很难去掌握它的行为。所以监管者应该发挥作用,他们要确保这些方面有足够的透明度,要把信息传达给投资者。
还有一个要点在其他国家也得到普遍应用,如果出现了业务过热、信贷过度增长的时候,政府当局或者监管当局要及时给予干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去干预的话,未来可能会出现问题,所以要去干预。但是在干预的时候要考虑到所有的利益相关方,要考虑到对他们的影响,不仅是要考虑到这些小额信贷从业者、小额信贷公司的影响,也要考虑到对投资者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对于小额信贷公司而言,他们必须要不断的增长,因为规模非常重要,这个市场实际上既是资本集中型的产业,也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我们必须要确保这些机构是盈利的,盈利的前提就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同时我们也要有一个比较合理的利率上限,否则的话,虽然设立小额信贷机构,但是它的利润率很低,能够享受到利差非常小,利润就没有保证,也没有机会进一步的扩大,达不到既定目标。
最后还有一点,应该允许这些机构不断地多元化,要让他们有多种渠道去融入资金,当然资金本身的总额要不断的提高,而且资金的来源也要多元化。他们要找到不同的投资者,比如本地的银行,外部的投资者,外部的银行,基金,一定要多元化。尤其是在有需要的情况下,他们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进行融资,对这个行业都非常重要。
赖金昌:谢谢吉尔特?罗森先生,在这个领域对于投资者希望得到什么,对于经营机构希望得到什么,大家会问一个问题,既然中国有那么多的人愿意投资,为什么还需要外国人来投资,同样的问题可以问80年代和90年代的时候,为什么中国政府要大力吸引外资,就是为了取得经验、知识和技术。在微型金融这个领域,中国来说是相对比较新的兵,如果我们有国际上的主要的、领先的微型金融投资机构能够进入到我们的市场,他们有助于带来相应的经验和技术。下面有请深圳中安的保罗?希尔先生发言。
保罗?希尔:大家下午好,我争取用中文说。我们公司是深圳的中安信业创投公司,虽然公司叫创投,实际上我们的业务是做小贷。因为2005年开始,那时候没有小贷管理办法,深圳市政府让我们做第一个试点,在原有的营业范围加了小贷的营业范围。我们做了一段时间,可能我们重点是做无抵押、无担保的,给个体工商户、微小企业提供贷款,累计已经放了超过10万个小贷款,我们估计这些客户等于是支持了他们50多万个就业机会,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今天我想谈谈在中国投融资市场里的机会和挑战。机会其实是刚才赖总也说了,市场很大,确实中国有99%以上的企业都是微小企业。刚好这部分企业银行是基本上不太支持的。所以这是给微小贷款机构,给小贷公司一个比较大的市场机会。同时银行之所以不服务这些微小企业,有种种原因,有银行文化的原因,有成本的原因,因为这部分客户群体跟银行传统的群体不一样,没有东西抵押,也没有真实的财务报表,需要的信贷技术和信贷手段是不一样的。像包商银行和其他的国内做得非常好的银行是有这个技术,但是很多都没有,这是给小贷公司提供一个空间。这是机会。
挑战方面,其实在融资的环境,这几年尤其是一年多,有很大的进步,比原来好很多。但是从我们作为一个经营者来看还存在比较大的挑战。第一个矛盾,从整个行业的矛盾而产生的,什么矛盾呢?第一个矛盾是因为中国创造了小贷行业,是因为要建立一个可以服务银行服务不到的客户群体,是农村和城市的微小企业个体户。之所以这样,就成立了这个行业。同时矛盾在于监管部门,监管的框架是不允许这些公司发展,等于是又成立了它,又捆住了它的手脚,不让它发展。
第二个矛盾,小贷公司是需要规模,规模是要能抗风险、投资IT、降低成本、降低利率。但是刚好中国目前的监管体系是保证了有很多小的、弱的、长不大的企业,刚好应该是相反,应该是保证有几个大的、实力强的,可以有低成本的、高抗风险能力的企业,刚好相反。
第三个矛盾,最近国家领导人经常在说小贷公司好,有一个温州的金融试验区的成立,同时监管部门是在直接的妨碍小贷公司的发展,我觉得矛盾是很突出,很有意思。
举几个例子,现在银行监管部门是非常鼓励银行来做小贷业务,4月、5月是微小企业金融服务月,天天在签字承诺要借的,可是同时同一个监管部门是在去年11月是不允许小贷公司跟信托公司合作,也不允许小贷公司参股村镇银行,也在个别的城市不允许当地的银行来跟小贷公司合作,这是比较明显的矛盾。一方面在天天叫银行来做这个事情,可是银行不做,除非有几个专业的银行,但是正在做的就不让它做。另一方面,人民银行有一个证券系统,但是全国5000个小贷公司只有80个直接介入。三是资本市场或者资金市场,小贷公司现在不能参与人民银行的融资券市场,其实在海外赖总是非常专业的,他可以告诉我们在海外小贷公司主要融资的渠道不是银行,而是短期融资券市场,但是在中国是不允许介入,小贷公司不能发行债券。小贷公司是不能够上市,刚才我们说杠杆,借钱只能借到股本的50%,银行的杠杆率是1/20,小贷公司要跟银行有同样的回报,利率是20倍之高,不允许杠杆和借钱。我们也看到银行不借钱给他。股本也要增加,也要当地政府的批准,只能够用股本进行经营,其实是盈利很难,除非是做大贷款,在鼓励做微小,但是只能用股本做,等于是鼓励不做微小,但是即使你要估计股本,但是各个地方的政府都有不同的标准,多数的小贷公司管理办法是设立10%的限制,个别地方像深圳比较明确的是没有采纳这个,但是大部分地方都有,这样的意思是你只能用股本来经营,但是地方政府是不让任何投资者超过10%,这样怎么募集股本呢?不可能。
我想总结一下,小贷公司借款不能超过50%,它不能介入债券的资金市场,它不能发行长期的债券,它不能和信托公司合作,股本需要批准,也不能上市,所以要这种公司干吗呢。我是天天面对这个问题,这边有很多客户是急着用钱,他没有资金来源,个体户哪有其他的资金来源,但是这边我们也是一个微小企业,我们哪有资金来,变成大家都是这样。
对于怎么办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第一,从监管的理念来说,应该是允许有规模的小贷公司发展,能够允许区别对待,像刚才范邓肯先生说的好的小贷公司或者到一定规格的小贷公司应该允许有不同的对待。第二,允许小贷公司是探索新的融资手段,最为迫切的是应该允许小贷公司进入人民银行融资券市场,因为市场还在,当然小贷公司有需求,投资者也愿意,看看能不能突破。我想赖先生在这方面已经在做很大的努力,希望可以突破。第三,允许小贷公司跟信托公司合作,因为信托公司是跟投资者联系的一个很好的平台,是银行以外的一个资金来源,不能完全让小贷公司依赖银行的。最后我还是觉得应该是允许小贷公司进入股本市场,因为毕竟迟早会有具有规模的小贷公司,应该它允许介入市场。杠杆的比例也不可能永远是这个比例,如果永远是这个比例,做非常微小的小贷公司很难形成,会有很多创新,这可能是监管领导不喜欢看到的创新。所以我认为这是必须得换,不然的话,小贷公司是谈不到可持续。
最后希望主要监管部门可以协调对小贷领域给一个空间,因为从国家领导人来看,之所以成立这个行业,是他认为有这个需求,是银行系统有很多得不到融资的小企业家,成立这几年已经看到小贷公司是满足这个需求,希望监管部门可以创造一个发展的空间给他们。谢谢。
赖金昌:谢谢保罗?希尔先生,他说得还是非常客气的,他的难处大家也能体会得到。他刚才说的我们这边的情况,举个例子,在别的市场上别人怎么想,别人怎么做的。我刚从北美墨西哥地区回来,在美国有很多非存款类的放贷机构,正规的有4万多家,那种更小的有十几万家。在纽约有一家很大的非存款类放贷机构,是在美国的39街之间,这家公司我一直在跟踪他们,我这次去就是去见他们,金融危机来了,它又不是银行,大家想象它可能是活得很惨,我说你们是不是很困难,他说我们的生意好得不得了,我们挣钱多得不得了,我们去年的收入80多亿美元,我们的业务量比金融危机之前增长4到5倍,主要是没有人来做业务,而不是没有业务可做,这家公司感到什么的?不是做微型金融的,它是非存款类的放贷机构,服务的对象是中小企业,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这个道理很简单,金融危机来了之后,存款类机构不乐意给中小企业放款,不乐意放款是很正常的,因为吸收的是存款人的钱,首先要保护存款人的钱,谁来放款,非存款类的机构来放款,所以这一家公司有十几种资金来源,银行只是其中的一个,有十几家合作的银行,银行很愿意给它钱,因为银行自己放不了,就说你去放。资金来源是有保证,当然也发债,因为这家公司很大,发的主要是中期票据和长期债券。
第二个原因,刚才保罗?希尔说的,有一些我们会的事情,银行不一定会,银行不一定乐意做。这一家也是这样,在中小企业的市场上有它独特的东西,这不是歪门邪道的技术,有动产融资的系统。他们用的是动产融资的方法,这些方法银行不一定会用。主要是两个原因,一是银行不乐意放,二是银行不会它的方法,让这种公司放,银行乐意给它钱,在资本市场上也发债。这是监管理念的问题,监管理念是指害怕把它掐死,还是允许它发展。在允许发展的过程当中,怎么样规避系统性的风险。
下面有请中金公司的王总,因为提到了资本市场,他对这一块比较熟悉。
王庆:谢谢。大家下午好,实际上前面讲的几位都是从事小贷金融方面的专家,他们提供的一些观察和一些判断以及政策建议是非常具体,而且可能也非常实用。我在这里听着也是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一方面中国的需求很强劲,潜在市场很大,另一方面我们小微金融的发展又这么慢,这里面是有监管的比较严格。为什么监管严格?背后有什么原因呢?是否反映了对金融机构,尤其是金融机构的特殊的特性就是通过这种杠杆的放大发挥资金的效用的看法是否存在偏颇,而这种偏颇本身在这场危机席卷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变得又走向了一个误区。这个误区就是,我们知道欧美发生金融危机,很重要的原因是所谓的负债率过高,杠杆率过高。危机之后有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在去杠杆化的过程当中,消费者在去杠杆化,金融机构也在去杠杆化,政府也在去杠杆化,美国消费者在去杠杆化,美国的金融机构也在去杠杆化,欧洲的政府也在去杠杆化。所以债务这个词,杠杆这个词成为很糟糕的词。由此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从市场层面来讲,对债务和杠杆有一个风险厌恶的情绪很高,从监管的程度上都要求严格监管,限制杠杆的使用,包括全球的银行监管标准,包括巴塞尔III提出非常严格的标准。这些标准被进口到中国,采用同样的标准,也是说要严格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对小微金融企业实行更严格的标准,对于小贷公司甚至不允许使用杠杆。
这从国际标准来讲,国际潮流来讲似乎是正确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是不是问题看得有点偏颇,从中国的特性和中国的发展阶段来讲,中国作为经济的发展阶段,无论是实体经济还是金融机构不是一个去杠杆化的过程,而是增杠杆化的过程,中国经济实际上在成长过程当中,它的杠杆率和负债率是在上升的。如果这样看待的话,真正负债率应该上升的在哪里?不是在国有企业,国有企业负债率总体是偏高的,不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的负债率也是偏高的。整体的负债率要上升,负债率上升更多来自于居民和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是没法接触现代的金融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当前监管层面上采取一系列的对于小微金融企业的限制,可能反映出一个认识误区,这个认识误区对于负债和杠杆的使用这样的认识误区。而过去几年一直困扰全球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危机意识和对杠杆、债务的厌恶,使在误区里越陷越深。在这个情况上来讲,我们需要对这个问题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如果要发展中国经济,整体上来讲,中国经济的客观发展的确有负债率上升、杠杆率上升的过程,而最大的空间就来自于中小企业,这的确是客观上提出对小微金融企业提供这项服务的需求。像前几位从业者遇到的问题一样,他们发展过程当中遇到成长的障碍,有两方面:一是资本金上遇到障碍,二是资本金、杠杆率受到约束,小贷公司只要求有0.5,资本金这边刚才几位也谈到在投资上受到限制,首先没有债务融资,不能够接触银行间的市场,然后通过债务融资来支持小贷资金的来源。二是通过股本市场,通过股本市场融资也受到这样的限制。一个限制是刚才提到每一个股东不能超过10%的限制,这就自然影响大规模资金进入这样的市场。
如果我们向前看,我们一方面在很高层次提出扶持中小企业,为中小企业金融服务,我们的确需要在制度层面上给予支持,制度层面上给予支持。首先要允许杠杆率的上升,允许杠杆率的提高,其次是提高多元化的资金来源,简单地说或者是通过负债来增加资金,或者是通过股本来增加资金。通过负债来增加资金,从现在看对于小微的金融企业通过负债增加资金,直接发行金融债这种的空间不是很大,可以给他们提供接触银行间市场这样一个通道。至少可以通过发行短期的和中期的票据这样的方式作为有效的资金补充。更根本性的解决需要给小微金融企业对股本市场的通道。股本市场的通道,这里涉及不仅仅是简单的资金来源的问题,更多是股本的定价问题。因为现在小微金融企业的发展受到瓶颈的障碍,一个是制度的约束,二是以什么样的股本定价来进入这个行业。因为有一系列的限制,实际上它的盈利是受到影响的,但是发展前景又非常大,如何正确的定价,尤其是投资小微金融企业正确的定价,这个任务交给谁,是不是应该交给市场,要使我们小微金融企业能够使用资本市场,尤其是股本市场,有这样的定价,现在我们的这个企业是这样一种状况,如果允许它上市的话,它的股本将会比现在的面值高很多,这样会减少降低股本的融资成本,然后扩大使小微金融企业实力得以扩张。这一点恐怕是值得呼吁的。
目前为止谈的主要是小微金融企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另外一个业态,也是更大的一个业态,就是中小的商业银行,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包括农村的合作银行,这些银行实际上发展类似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从证监会发布的公开信息,目前为止在证监会排着队审核,希望能够有上市机会的中小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里面,现在有15家,有11家是城市商业银行,有4家是农村商业银行,可见这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强劲的,一方面在政策层面上提出非常高的要求,要求对加强中小企业的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的话,的确需要在制度层面上要有所变革,增强它的供给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实质的扶植,这可能也是在座的各位在谈到他们从业当中遇到的问题,也希望出现的一个变化。我这里也是做这样的呼吁,希望给予小微金融企业,包括中小银行有更多的接触资本市场的机会。
赖金昌:谢谢王总,王总从非常宏观的角度对这个问题做了很精辟的阐述。谢谢。下面我们有请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的邹院长,从学术界的角度来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邹亚生:大家下午好,因为我也是临时替丁院长过来,根据刚才专家的意见,刚好前一段时间我们对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贷款的模式进行了国际比较的研究。在这个研究的过程当中,我们对印度尼西亚,对孟加拉、美国、德国的微小贷款的模式做了一些学术方面的比较研究。这一种学术方面的比较研究更多体现在各自的贷款特点,各自的运行的过程中有一些什么样的不同,最终可能我们得到了一点,比如影响这些不同的中小金融机构在从事微小贷款的过程当中,他们的业务到底是有哪些因素形成的,我们做了一些简单的总结。
这种总结的结果,大致上我们有几个小小的结论可以跟大家共享:一是各个国家的微小贷款的发展是与各个国家的文化、经济、信用环境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印度尼西亚的模式中抵押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像保罗公司讲的他们的公司做无抵押、无担保,这和德国的APC的技术有一点类似,我们说孟加拉采用联保的方式。每个国家业务的开展应该说是跟这个国家经济信用环境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二是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不同的国家在采用核心的技术方面有一些不同。这些技术大家可能在今天上午其他的专家讲述过程当中也已经有所了解。因为我们这个专题组在这儿讲投资机会,讲在微小贷款过程当中我们有一些什么样的投融资机会。就像我们在国内的过程当中,我们重点研究包商银行,我们发现包商银行有一个特点,因为它的主要业务还不是做微小贷款,主要业务是有它的正常业务。我们通常所讲的商业银行的业务。但是商业银行的业务给它的中小贷款或者微小贷款提供血液,对于他来说,这个业务可能有一定的发展空间,但是发展到一定程度,可能也会有一个瓶颈,就是到底把其他业务的多大的百分比挪到这边来做,这可能是一个问题,而且这个业务本身我们感觉是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它的可复制性能够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觉得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就像刚才保罗先生提出来的,确确实实微小贷款要想发展,投资者要想投资,这中间一定要有一个桥梁,这个桥梁能够把投资者的钱通过一个合理合法的渠道,交给微小贷款的企业,比如我们的小贷公司。
目前的问题就是大家都已经谈到的,感觉到最主要的问题是监管和需求不相匹配。我们面临的问题,也就是如何能够进一步放松我们的监管,但是这种放松也不是无原则的放松,一方面从监管标准角度要硬化,另一方面从监管的指标应该有一定的松动。具体的像刚才王总所讲的,能不能把资本市场、银行间的市场对我们小贷公司开放,特别是中期的票据融资、短期的票据融资,使得小贷公司有弹药,对于小贷公司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讲,等于给我们一个新的投资环境。我特别赞同前面的从业者和专家的意见,我觉得我们一方面从信托的角度,一方面从上市的角度,另一方面从票据市场,我们好像真的应该有一定的态度,不能天天只讲我们支持要给微小企业,要给贷不到钱的小公司来支持。另一方面,也应该是做出实际的支持姿态,实质上的政策是否能够有所松动。谢谢大家。
赖金昌:谢谢邹院长。刚才他们五位嘉宾的发言都很好,基本上都说清楚了中国的微型金融的投融资环境是需要改的,也提了很多非常好的建议。在一定程度上,监管者他们是知道的,他们是知道有这些建议,也知道有这些路径,但是实际的动作基本上没有。后面真实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担心,如果是这个东西允许做的话,将来会不会有什么后果。之所以有这样的担心,有两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微型金融这个行当在中国是比较新的,社会上以及监管者对他们的认识是比较少的,这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在这个行当里正常的机构里,一个人管150到300个客户是很正常的,拿到商业银行是不可想象的,会认为你是疯子,但是在这个行业是正常的。第二个原因,客观上在中国的话,可能是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对于非存款类的放贷机构存在一种恐惧的心理,认为非存款类放贷机构是洪水猛兽,有的人等同于民间金融,这跟民间金融完全是两码事。实际上正好相反,真正可能造成问题的是存款类机构,而不是非存款类机构。
我用范邓肯的例子来说,他们机构有一家很著名的单位,我刚才说前两天在墨西哥北美地区,我们在墨西哥有一个办公室,我问我们的同事,他们现在发展得怎么样了?他们说接近于200万,200万的活跃客户数,中国有一句话叫“发展就是硬道理”,能够服务200万个微型客户群,这就是硬道理。他们大概从五六年前变成存款类机构,以前是非存款类机构,非存款类机构也是发债的,变成存款类机构是不是到处去募集存款,也不是。他们实际上到目前为止募集的存款不多,资本市场上是发债的,它的成本要比募集存款低一些,在很偏远、很穷的地方去募集一点点存款,那个成本是很高的,是很不容易的,他们并没有募集很多的存款,但是发了债,有一个新的倡议正在做,就是大力发展移动金融,用它自己的网络建立到移动金融的平台,让其他的金融机构利用这个平台,这样它可以收取一些手续费,同时可以服务一些真正低端的客户群,农村和贫困的人群,这个想法也是很好的。你们想想别人的例子,再想想我们最近温州的事件出来之后,国内有一些学者评论说最大的亮点就是让小贷公司转变成村镇银行,可能有几家会转变,但是有这个必要吗?这个后果是什么?温州金融改革的试点,我认为最应该做的是放松管制,大力发展非存款类的机构,在类型上有十几种,而不是建立更多的银行。
我提一个问题,大家就可以提问题了,我提的问题是,我们需要在整个行业的政策上有所改变,但是政策制定者又担心,我们怎么样能够让政策制定者减少他们的担心,从而在政策制度安排上有所进步,怎么样能够减少担心?你们五位之中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回答。
保罗?希尔:我想的一个很大担心就是因为目前有那么多小贷公司,而且民营资金也是那么一个庞大的领域,一下子要让他们做太大范围的放看可能是比较难以接受的,但是如果从小范围的开始,有区别对待做几个试点,有选择的、有步骤的探索,应该不会有太大的风险,然后再做几个具体的突破,比如说有几个有条件的公司进入人民银行的短期融资市场,或者是允许有条件的公司探索股本市场的融资,或者是探索有条件的公司的杠杆率允许有所突破等等。可以从小范围,在深圳有一个主管的副市长对小贷的领域有一句话涵盖了,他说“立足于小,谋求于大”,希望有小的突破,就为了将来逐步放大。
吉尔特?罗森:质量要提升,规模要扩大,总的来说时间对我们是有利的,我们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现状,这个行业需要不断发展来克服这些问题,我想谈两点。第一,我们不要沾沾自喜,认为这些问题的唯一原因是因为监管当局不松口,当需求非常高的时候,需求非常强劲的时候,我们需要通过创新解决这些问题,不要单去指望监管当局主动做出让步,我们要去降低成本,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我们这一个小额信贷成为金融部门最有竞争里的一个子部门。第二,必须要设身处地的想一下监管者有什么样的担忧,我们要知道他们有什么担忧相应的提出一些解决方案,比如说我们的一些机关可以向监管当局展示能力,这样监管当局就会放心很多。之后监管当局就会相应的放松他们的态度,我们不能强迫他们改变。
范邓肯:我也稍微补充一下,我们换个角度来看,就是监管当局如何参与到我们的行业当中来呢?我觉得市场或者行业协会应当发挥作用,他们应该代表行业用统一的声音和监管者进行交流,我们不仅是在今天进行讨论,在会议之后还要通过行业协会跟监管者进行沟通。要放松监管,开展小范围的试点,他们也必须更多的参与进来,要让他们知道我们业内人士的声音。
王庆:问题是怎么才能消除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这方面的担忧和担忧,然后在政策方面有所突破。如果有监管者和政策制定者,你担心小微金融带来风险更大的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不那么重要了。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觉得在温州出现的新政策变化,实际上我觉得我是中国经济变化和中国可能出现的金融制度创新和解除金融压力的缩影,当经济开始放缓的时候,当我们要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有制度上的变迁了,而这样制度的变化至少从经济层面而言就是金融制度的变化,就是消除金融压力,推动金融创新,从这个意义上讲,温州的变化是中国经济的缩影,所以向前看,温州的变化事实证明很多是走在中国经济中国社会变迁之前一样,我们还有理由保持乐观的看法,包括对小微金融发展的前景。
邹亚生:我觉得要想让政府比较放心的做出决策,王总讲的这个我也同意,如果有更糟的情况出现,我们就可以放松了,当然我们也不可以等那个时候出来,我们还要试,所以我更同意保罗的意见,我们从改革开放以来就在试,我们总是在挑10几个地方,那么我们能不能也挑出10几个小额贷款公司试一下,在试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总结经验和教训,然后进一步完善,这样的话,监管机构更容易接受。
赖金昌:谢谢各位的回答,回答非常精彩。有试点,我们自己要先做好自己的榜样,让监管者更放心,经常和政策制定者进行对话,我们也可以通过经济形势的变化来倒逼经济形势的创新,这些都是很好的主意。下面请听众提问题。
提问:我是来自重庆的,是重庆金融办的,也是你们刚才批判的对象。我有一个问题问一下保罗先生,我们重庆希望微型金融体系的投资机会在重庆,所以我们对各个方面做了一些政策性的突破,就是地方政府力所能及的突破。在这个前提下,我们有没有还没有注意到的深层次的问题?
对于小贷公司的情况,如果在重庆设立了小贷公司,它的业务范围包括各项贷款,票据贴现以及资产转让,业务范围超出了贷款的范围。另外,关于小贷公司的融资也是您最关心的问题,现在已经过了市政府的会,马上就要出来了,小贷公司的融资比例,1亿能够融到2.3个亿,杠杆放大了2.3被,方法第一是银行融资,第二是我们有一个金融资产交易所,信贷产品的转让。第三,允许股东借款。第四,允许同业之间的拆借。第五,允许一定的甲类委贷,委贷没有杠杆和上限,包括它的收益分层是委托人和被委托人互相协商决定。关于人民银行的征信,也是跟各位领导说的一样,在小贷公司的业务需要加入人民银行征信的时候,这边完全可以做一个试点的。目前重庆已经有十来家了,已经加入了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区域占重庆的GDP60%的区域,也设立了小贷公司,都可以做业务。主发起人即将放宽到50%,个别的公司现在已经有情况可以独资了,对于比较好的公司,能够给当地的整个金融市场带来清新空气的公司。评级,对于不同的公司,好的让它更好,我们现在也在这么做,前面所有的都是建立在评级的基础上进行的。
请问一下保罗?希尔先生,在这之外,作为地方政府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保罗?希尔:我们刚才谈到的不是对金融地方办监管提意见的,实际上我们深圳金融办对这个行业一直非常支持,之所以行业能够继续存在是因为他们的大力支持,而且重庆金融办走在全国前面,最近媒体上看到你们新的,无论是营业范围还是杠杆率的步骤,应该是走在前面的前面,这是非常好的。其他的金融办能够做的,你们都开始做了,在小贷公司,不需要特别的政策,当然有税收方面的优惠是很好的,因为小大公司的税负是很重的,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就不细讲了,如果有时间可以和大家说说了。
在营业范围,营业范围的作用是为了解决融资瓶颈的问题,无论是通过委贷、通过资产管理,还是通过其他的方式能够允许创新,我觉得都是很好的。我知道各地方的金融办,包括重庆、深圳,以及其他的金融办都是非常希望能够帮助它所监管的小贷公司来发展。刚才稍微提了一些意见,是从另外一个监管的框架提的。
提问:我们是做在线借债交易平台的,我们是活利贷,国内也有人人贷,我们的做法和他们略有差别,他们主要是做在线的交易评审,我们认为所有的东西放在现上对金融产品困难是很大的,我们是线上线下结合起来做的,在这个领域,我们国家对这块没有非常好的规范,目前没有相关的政策。去年,央行就提出来一个比较正式的警示,说人人贷提示风险,我们在这个领域觉得我们就像吴晓灵行长说的,我们的做法是让民间资本照亮小微企业,这也是我们正在做的东西。这个非常有市场,目前我们进展非常顺利,前景也非常不错。但是我们就是在担心,因为在座的都是这个领域的专家,所以我想听听专家的意见,尤其是中金公司的王总,我们国家对这块的市场前景可能有一些什么样的指导和规范?
另外一个问题,像这样一种业务,我们在国内进行融资,包括国际上融资的可能性。刚才大家都说到小微金融的发展需要相关机构的配合,刚刚也提到了征信系统开放的问题,我们现在的底子等相关的东西都是为大众服务的,要更好的服务这种小微金融企业,我们这块是不是一定程度上有一些松动的可能性,因为毕竟现在按传统底子走的话,我们这种做法是很难做的,我们只能走信用这块,但是事实上,从我们接触的业务过程中,也有很多是需要底子的。
王庆:这个问题我并不太懂,但是我理解你的意思是说,这方面我们可能的政策会是怎么样的,因为这方面没有政策,是一个新业态的产生。有一点是,只要对实业有帮助,让大家的工作更便利,我觉得没有理由会限制它,看一个例子,是支付宝等等很多在线的支付公司,去年央行也给了这些在线支付公司的牌照,他们这些在线支付公司也是在类似的发展环境中发展起来的,事实证明他们对社会发展有贡献,被官方认可,所以有牌照,只要大的方向是对的,底下的力量推动政策的变化,市场的力量走在政策的前面。像美国等发达国家可以做的事情,我就不可以为什么在中国不可以做。
赖金昌:回答一下你说的抵质押品的问题,想告诉大家两件事情:第一是微型金融的情况下,该不该用担保品,我们一般不说抵质押,我们说担保品或者担保权益,方式除了抵押质押之外还有很多的方式。该不该用担保品这是一个问题,在国际上的实践,有时用,有时不用。在微型金融里并没有说用了就不正确,不用就对。没有这个概念。像柬埔寨、印尼他们都在用土地在做抵押,但是他们的目的并不是变现这个土地,而是一种激励机制,中国很多机构发放的是无抵押、无担保的贷款,用的词儿经常是误解,他们完全不需要担保品这也没有什么不对的,所以在理论上没有正确与否的问题。
第二,在中国的国情下,如果走土地那一块的话基本上走不通,除了涉及土地的权益类东西。中国在信贷行业里,需要的创新是动产融资,我们在2003年开始推动这方面的改革,这个改革在近几年有非常大的变化,而且在国际上有非常大的赞扬,这主要在商业银行方面,而不是在小贷公司。你将来要在这方面创新的话,眼睛要盯着动产融资。刚才说的纽约一家公司为什么能做,商业银行不能做,它用的是动产融资的技术。在中国这方面,应收账款很大,每年基于应收账款的信贷有20多万笔,今年至少会到30万笔,应收账款这一块已经做得很好。中国有一方面需要改革的是工商系统的设备和存货的担保物权登记制度,这一块还非常差,需要改革,需要建立全国统一的基于互联网的电子登记系统,希望业内的同志能够研究这个问题,共同推动工商系统的担保物权制度的改革。
提问:刚才听了小贷公司的实践,我感觉到需要换位思考,刚才有嘉宾提出来,包括监管部门说终止了信托融资、限制了其它的杠杆率,我们必须换位思考,监管部门是怎么考虑的?第二,我们的小贷公司总体的表现是什么样?比如说鄂尔多斯基本上监管部门限制了银行向小贷公司融资,为什么?因为从银行的钱拿出去去逐利,银行会产生很大的道德压力,监管部门存在很大的道德压力,银行不放,为什么通过小贷公司放,而且是高额的逐利。这就要换位思考。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小贷公司治理结构一旦给你杠杆率了,银行给你融资了,或者允许向社会杠杆10倍融资,能不能保证你的关联交易产生风险,必须解决监管部门的这些问题。像我们创业板似的,一旦上市了,我们的这些法人、股东经理都辞职之后套现了,我们小贷公司一旦银行允许发债融资,通过关联交易向你的企业贷完款,你宣布你这块坏账产生了,怎么解决?
小贷主要的市场对象是在那些弱势者,但是一旦过高的杠杆率给了,比如说先在小贷公司注册了1个亿,放大了10个亿,就可能偏离了你的市场方向,我也想做大客户,也有条件做了,那么同质化的问题会不会出现。我并不是说同意谁或者赞成谁,我觉得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换位思考监管部门担心的是深入,如果不考虑,那么无助于问题的解决。
保罗?希尔:在我们小贷公司是做信用贷款的,有时候我们得提醒一下分行经理,我们的负责人,如果要百分之百的无逾期放款很容易,就是不放款,所以国家要做一个决定要不要这个行业,如果要这个行业那么必须会出现你说的这些问题。五千个公司不可能都是最为规范的,都是民营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所以这些人没有一辈子在银行研究合规的问题,肯定会出现问题。但是这个行业到底支持这些目前银行不服务的客户群体值得不值得,存在一部分的问题,如果你完全没有问题出现,那就不要做这件事情,就不要服务微小企业。
另外一个观点,刚才你说了杠杆会导致对客户的不利,其实是相反的,如果没有杠杆会导致不服务这部分客户群体,还会迫使所有的公司做大贷款,有抵押的贷款,没有杠杆的等于是否定了原来要做的支持微小的目的,其实杠杆的作用是一有规模,这些小贷公司抗风险的能力大,利率可以下降。做一个很简短的分析,一个银行12%的净资产收益率是怎么组成的?基本上是资产回报率的1.2×允许杠杆的10倍就可以导致了。反过来,如果小贷公司杠杆是0.5倍的情况,你需要什么样的ROA就可以达到银行一样的12%的回报?需要24。这不是对客户有利的,如果杠杆和银行一样10倍,那么一样可以有1.2%的ROA,利率可以下降很大块,这对客户有帮助。而且从杠杆的角度说,为什么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是因为它拿的是社会公众的钱,是非常慎重的一个事情,小贷公司没有公众的钱,所以为什么它的杠杆必须是银行的二十分之一,我一直想不明白。
追问:您讲的这些非常对,但是这里面有一个什么问题,现在很多小贷公司都是很不错的,但是问题是,有更多的小贷公司在市场上表现不强,所以有了一条鱼腥了一锅汤的意思,我们小公司应该成立协会,从自律开始,非常的话很难解决。
吉尔特?罗森:我简单谈一下杠杆率,作为投资者,我们既可以做债券投资也可以做股权投资,这些方面我们和其他投资者没有太大区别,如果做债券投资的话,我们希望杠杆率越低越好,因为杠杆率低的话会影响到公司未来的持续发展,如果做股权投资的话,希望杠杆率越高越好。不过总的来说,我对我的收益是有一个预期的,任何一个机构采用杠杆率的最终目标是希望自己的业务能够持续发展下去,监管当局要考虑的是在道路上大家都跑起来,当然为了安全考虑也要设立一个速度的上限。作为一个实体的管理层,我们是知道客户有什么样的需求,因此我们需要把监管的要求和当地的需求结合起来。对于小额信贷公司可能面临其他的一些问题资产而言,本身也是有一个行业的周期,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行业始终有一些周期,最终那些管理不佳的小额信贷公司会被淘汰出市场。当然不能一视同仁,不能因为有人失败就给所有人同样的监管,总会有优胜劣汰的过程的,这个市场是良莠不齐的,并不是无限扩大杠杆,我们要给予小额信贷公司足够的责任,让他们自主,有足够的权利去管理自己的业务。
赖金昌:如果没有问题的话,我再问台上几位嘉宾有没有最后的忠告和评论。
范邓肯:最后总结一下,不要所有的公司都一视同仁,你有五千家小额信贷公司,每个公司都不一样,他们都在不同的地区经营,他们的治理水平和管理水平都不一样,所以我觉得应该由一个评级系统对这些小额信贷公司评级,重庆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他们已经开始进行差别化的待遇,最好的小额信贷公司和最差的小额信贷公司之间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以后希望把这个事情推广到全国的层面上,让那些做得好的公司得到更好的待遇。谢谢。
吉尔特?罗森:我想说的是,对于我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大家都很清楚了,我希望整个行业能够得到更好的组织,行业的协会可以有效的去影响监管者,监管者和行业的对话必须要保持下去。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坦诚地交流彼此的关注和担忧,所以我鼓励行业协会发挥作用。
保罗?希尔:每个地方都有小额信贷协会,深圳的小额信贷协会第一件事情是做一个信贷守则,现在正在探索一个在网上的监管系统,是对所有小额信贷公司的行为直接从他们的系统到金融办来走。其次,全国的小额信贷公司是每个月把数字给到当地的金融办和当地的人民银行,如果出现了大问题应该是地方政府和小额协会都能看到,问题肯定会出现,因为有五千个企业。我想要做一个平衡,这些问题有没有比这五千家企业给当地的微小企业的支持有没有更大、更重要,这样一个思路。
王庆:接着保罗?希尔讲的,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大家都是想解决问题的,最终推动。企业更迫切的想解决问题,尤其面对个人企业的问题,而政府层面想解决问题的同时不要产生新的问题,共同目的是服务于实体经济,如果实体经济出现了问题,大家就可以求同存异,在政策上和很多监管层面上就会有很多突破了。最终,只要实体经济有更多的需要就会有变化,无论是企业和政府,我们讲的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邹亚生:我感觉这个问题的核心是我们大的信用文化环境问题,其实我们今天所有遇到问题的核心,中小贷款难、微小企业难以得到支持就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个问题要想解决,从大的环境上来讲还是要营造全民守信,现在的问题是一个全国行业的问题,每一个行业都出现了不守信的情况,你能让哪一个具体的企业单独守信,可能很难。对我们来讲,一方面对于守信的方面应该加大不守信的惩罚。另一方面,从我们刚才讲的角度,如何使我们微小贷款公司能够茁壮成长和发展,我个人认为还是可以通过做试验,可以一步步来,同时出现了违规一定要严惩不贷,这样可以营造一个比较好的环境。这是我个人的一个意见。
赖金昌:谢谢各位最后的评论,我们的时间把握得很好,我们将近两个小时的讨论是非常有意义的,大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建议。任何的改革、任何的制度安排肯定都会有成本,但是相对于几千万个,甚至几亿个需要融资的微小借款人群或者低端客户群需求来说,我们付出成本是可以的。客观上,市场本身是有制度安排的,你要发债后面会有一大堆的制度安排,并不等于说你发债拿来的钱可以弄到关联企业上,并不是这样的。这些东西需要大家能够共同理解,共同推动,希望这个行业能够有进展。总之,最终希望是中国的微型金融政策和投融资的环境,能够有更多的改革,能够跟上国际的潮流,最后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再次感谢这五位发言的嘉宾。会议结束,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