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李扬:宏观审慎经济政策历史沿革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04 18:24 来源: 新浪财经

  新浪长安讲坛第67讲,长安讲坛总第198期,做客专家是论坛特邀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他演讲的题目是:宏观审慎政策的理论与实践。

  以下为演讲实录:

  非常高兴再次来到我们清华大学,在这个50人论坛,今天我选择的题目是宏观审慎政策,我想各位一定知道,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几乎所有的理论,所有的政策,都受到置疑,所有的理论和所有的政策都在重新讨论,但是讨论到现在,看起来基本获得共识的其实只有宏观审慎政策,其他东西也还都在讨论之中,意见非常地不一致。那么宏观审慎政策,在中国也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大家知道在十二五规划中,谈到未来得宏观调控体系的改革,特别是涉及到货币政策体制的改革的时候,宏观审慎政策是认识显著的。昨天我们在人民大学,见证了一件金融界的盛世,就是刘鸿儒金融教学基金会评出了第一届中国金融学科终身成就奖,就是前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获此殊荣,在这个会上周小川行长做了一个很热情洋溢的讲话,这个讲话,一般这个讲话都是分成两个部分,一个部分就是借黄达教授,回顾一下金融学和金融体制改革的历史,同时展望一下未来要做的主要的事情,学术界需要探讨的事情,周小川行长主要讲的也是宏观审慎政策,可见这个非常重要。但是从研究角度来看,虽然它非常重要,也基本获得了共识,但仍然有很多东西需要探讨,所以今天我就这个题目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粗浅的体会,供大家参考。

  我的主要的内容是4个部分,引言是一个尖端的一个引出这个事情的一段话。所谓历史就是说,我想借以说明,如今宏观审慎政策如此被热议,但是它并不是什么新的东西,我们研究这些理论的发展和政策框架的发展,必须有一个历史感,必须知道我们是从哪儿来的,然后我们是再作为讨论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就是要总结一下微观审慎政策,它主要是什么原因才失效,我们知道它失效,才知道需要采取宏观审慎政策,后边这些主要内容。最后我们会对于这样一个还算是比较新的东西,如何在中国作为应用,特别是中国应用它的要点是什么,做一些提示性的讨论,供大家参考。

  宏观审慎经济政策历史沿革

  大家知道,此次叫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使得我们几乎所有的金融理论,经济理论,特别是宏观经济理论,以及金融政策,都受到了置疑,现在可以说你要翻开各种文献,参加各种研讨会,我想这个印象,大家一定会得到。我们作为金融的研究者,我始终处在一种兴奋状态,觉得有这么多的事情可以研究,并且中国人在进行这些问题的研究的时候,首次获得了和我们过去学习,要仰视的那些大师们,在同一个平台上这样一个机会,因为遇到的问题都是新的。就像我刚刚在说的,可以讨论的问题非常之多,确实获得了共识的,基本没有特别多的争论的是关于监管的问题,人们认识到这次危机的发生,以及危机逐渐升华,到如今还没有看到特别明显的转好的迹象,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在监管政策上,宏观视角的缺失。正因为如此,围绕着宏观审慎政策有了一系列的国际研讨会,有一系列的国际组织,做了非常细致的系统的探讨。和过去不同的是,讨论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以及在各国的实施问题,中国自始现在还没到终,都参加的,参加了总体框架的讨论,也参加了它所构成的技术小组的讨论,我们也都经常在不同的领域,聊聊不同的层面,参加了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一些讨论。中国不仅说是参加了直接的,而且是在最初就参加了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国际研讨,而且在我把它引为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重要内容,因此宏观审慎政策以及它在中国的应用,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不是最重要的话。

  我们说宏观审慎政策,可能大家要看教科书,那确实是,有的教科书可能还没写上,确实是最近几年,但是就像我一开始说得那样,我们要想对一个问题有深刻的了解,特别是理解它的一些精神实质,还是需要有一个历史的追诉,如果用这个眼光一看的话,所谓宏观审慎的问题,是与我们货币金融学相始终的问题,是一个永远要讨论,永远也新内容的一个东西。所以我的感觉就是说,这个事儿,宏观审慎虽然说这个词儿可能算是比较新的,但是它所包含的内容,是我们货币金融学一个永恒的内容,它在过去有不同的表现而已。

  我们可以简单地引一下,19世纪最著名的银行学派和通货学代的争论,学金融的人都会知道,我们现在进学,特别是宏观金融方面的,几乎所有主要问题,都是由这两个学派提出的,我们现在的几乎所有的争论的问题,在这两个学派当时争论的过程中,都已经基本上揭示出来了。但是当事这两个学派的争论,是从货币供应机制角度展开的,现在我们是从监管角度来展开的,那个时候是从货币供应机制展开,那么它讨论的问题也是如何克服顺周期问题,这次宏观审慎的两个纬度,一个纬度是横向的纬度,是讲的机构、市场之间的传染问题,一个纬度是纵向纬度,就从时间上看,它和周期的关系的问题,它说因周期的变化而变化,它的变化又会引起周期的变化,这两个纬度,那么这个问题呢,当时在通货学派和银行学派的讨论中,主要涉及的是纵向纬度,也就是它的顺周期问题。这两个其实它的观点呢我想大家都很熟,我简单地提一下,通货学派就是主张要有一个黄金基础,就是货币发行在一个限额之上,必须十足的黄金准备,这个是他的主张,是目前全世界已经没有真正实行这个主张了,但是我们国家在香港基本上还是这样子,大家知道港币的发行,新加坡都不一样,港币的发行是十足准备,当然它不是黄金,它是连续汇率制,它是十足的外汇准备,它进来一个美元就有6块多的港币发出去,它还实行了香港,最早的来自英国的这套体系,所以它是一个活化石,活的博物馆,要研究,历史有些问题看看香港很有意思。前几天有人说,现在整个全世界的经济学和金融学的头脑实际上是长在伦敦,确实是这样的。

  那么银行对应的学派的银行学派,他们就觉得要摆脱黄金的束缚,他们也认为黄金,以黄金为基础的货币制度是一个很野蛮的制度,它用一种外在的,人不可控制的东西在控制人的地位。那么他们认为的这个货币发行应该怎么样呢,货币发行应该和实际经济有关,那怎么建立这个联系呢,中间有一个叫真实票率,大家知道,企业之间如果进行支付、清算的话,它并不一定要全部付现金,它可以开票据,这个票据现在都,支票或者汇票,那么开票据它等于,用马克斯的话说,票据是真正的商业界的货币,大额的支付都是用它,那么这个票据呢,又可以被转让,在企业构成的这种支付链条里边,票据实际上可以转让,我获得A企业的票据向C企业进行支付的时候,我可以用这个,就像我被输就可以了,因此它的推行大大地节约了货币,而且都是大额支付,现在我们支票支付的是大额的,但是刚刚这个链条呢,就是货币运行的链条,必须有实物的链条相对应,我们刚才讲A给B,B给C,那么它必须在实物上是有联系的,但这种联系并不一定完全经常能够得到,于是它总是有一个在某个环节上有一个需求,要把它兑出现金来,这时候他们就要找银行,银行这时候就有一个发钞票的问题,他们认为,因为这个事情它是完全商业街,都是有真实的交易为基础的,你拿票据来我这儿再进行贴现,然后拿这个到中央银行进行再贴现,是真实的,我们真实票据意思是这样的,那么我根据真实的经济活动发行钞票,它就没有通货膨胀问题。因为货币问题说到底,多了少了,其实还是根据实体经济的需要而言,针对实体经济的需要而言的,你所谓多了,那就是说更多的货币追逐少量的产品了,那所谓少了就是说货币不够,产品生长的更快,所以货币金融学从宏观上来说,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货币供应和对货币的需求是一致的,怎么一致呢,这个票据构成了一个环节,因为它已经有真实的交易产生在前,我根据它用贴现的方式发行钞票,没有问题,到今天我们国家也还奉行这个原则,是向各国,其实它也还是作为一个基准。

  那么我们从学术史和金融史的角度里看,通货学派,就前面和黄金相关的这套理论,是主宰20世纪之前的,整个的货币和银行的理论,以及货币和银行的实践,那么银行学派是20世纪以来的货币理论,银行理论和中央银行理论主要一个基数,就是说它这个银行学派的观点,他的集中体现就是,上个世纪,就1913年到1914年美国联邦储备法,就是它的中央银行法,中国银行法用的实际上是银行学派的。虽然它获得了成功,但是也有责难,责难就在于顺周期,微观上看没有问题,这个票据,A企业和B企业之间一个交易,这个交易东西生产出来,那就是说有供应也有需求,但是微观的真实的东西,宏观上未必如此,特别是把它放在一个周期上看的时候就不一定,比如说说在经济繁荣的时候,生产什么都能买的掉,所以这个时候票据多了,而且票据的真实性是能够得到保障的,经济繁荣了,但是相反,这时候如果说,我们用一句真实票据学说来发型货币的话,那肯定放出去很多,但是相反的情况下,如果说这个经济在衰退,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实,那更何况有很多票据都产生不了,没有人认,恰如这次危机的时候,美国记忆犹新吧,曾几何时,这么好的企业发展股票、债券,和废纸一般,现在我们又说检讨,当时我们中国错过了多少好时机,我们可以把美国几乎前50名的金融机构用很便宜的价格买下来,当时我们就在讨论这个事情,它实际上实实在在的还是有东西的,无非就是微机过程中,谁都信任它,价格一落千丈还卖不掉,真实的东西都不真实。我们说这次危机中所表现的现象,它表现的是各种各样的,是现代的,这种金融的工具,不能销售,没有人接受,流动性冻结,以至于只有联储发钞票大家才接受,但是钞票到手里他不放出去,这次危机也能看得出来。过去的表现是货币问题,你繁荣的时候,发的非常之多,但衰退的时候突然下就枯竭了,那么很追要的原因就是说,银行是依据,作为真实票据来进行货币政策操作的,而真实票据的真实性是随着危机的进程而有变化的,这个变化并不能反映真实的经济状况和这企业的真实价值,这是这样一个。所以我们大致总结一下,此次金融微机以来,被人们热议的金融运行及金融监管的顺周期问题,从金融业产生之日就存在,所以如今讨论宏观审慎政策,实质上是在讨论老故事中的新内容、新形势以及新对策,就是我们想说的它的一个前世。

  下面我们就简单地回顾一下宏观审慎政策这个概念,作为一个老故事的新形势,把它现在发展。概念提出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是这些文献回顾,在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建成库克委员会,那么它的会议备忘录和英格兰银行的文件中就出现了宏观审慎一词。我不知道同学们对这个事情了解程度怎么样,库克委员会,在各种意义上都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很多的研究,可以说开了现代研究的先河。1986年,也是巴塞尔银行委员会,以宏观审慎政策,提出了这个概念,指出需要宏观审慎政策,支持金融体系作为一个整体和支付机制的安全和稳健性。1987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首任主席也在一次讲话中强调,所谓的宏观和微观的一些区别,应当从宏观角度来看待银行的行为。亚洲危机之后,这个事情就逐渐地浮出水面,在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的各种各样的危机,都把这样一个事情接受出来,亚洲危机中,像泰国、韩国都是这样的,从某一个企业而言,好像问题不大,财务上看不出来,以至于当时的穆迪等评级机构,根据他的财务指标都得出了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结论,后来被世人耻笑,后来危机发生。当然他里面的问题是因为有一部分是所谓私人的债务,没有被统计在内,也有加重的危机问题,也有宏观和微观的所显示的数据的不一致的问题。2000年9月,也是国际国际清算银行行长,金融稳定论坛主席,在金融稳定论坛的一篇演讲里,首次对这一个概念界定,并阐述了宏观审慎监管的目标和监管政策含义,分析了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区别。我查一下文献,大致上目前我们国际上关于宏观审慎的研究,基本上是他的框架。尽管这个概念已经被提出有一些时候,我们且不论它历史上就有,所以由于全球化没有达到今天这样一个深度和广度,它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它真正引起足够的重视是在这次危机之后。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了,使得宏观审慎问题真的引起了各国际组织,各国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乃至私人机构关注和认同,但是这个一开始,这个概念一开始使用很有意思,先是用的宏观审慎监管,这是很自然的,危机发生之后,我们说监管有问题,就实现了宏观审慎监管,那么宏观审慎监管这个概念逐渐被接受之后,人们觉得它应该上升到更高的高度,上升到宏观层面,上升到一个国家政策体系的层面的时候,就引起了一些部门的之间的纠葛,由于货币政策金融监管政策在很多国家是不同机构承担的,而宏观审慎又需要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的配合,所以就出现了宏观审慎管理的概念。我们国家是银监会去搞,到现在还说宏观审慎监管,如果人民银行讲,它一定说是宏观审慎管理,好在国际社会已经都注意到这个问题,好在中国这种部门之间的利益差别,在世界各国程度不同的都有,好在人类还有词儿来创造,不要纠缠在概念上,宏观审慎政策谁都有,不要讨论是央行主宰还是银监会主宰,无谓的争端,我就是说,在货币当局和监管当局引发了诸多无谓的争论,所以像宏观审慎管理这样一些部门色彩的概念,现在好在是月宏观审慎政策的概念,在2010年以后逐渐统一了,所以我们今天才得以不要在前面交代这些多的一些,很细微的基于不同监管部门利益的一些差别,我们统一用宏观审慎政策来讨论问题。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