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刘煜辉:中国经济高成长需提升劳动成长率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6-14 09:38 来源: 新浪财经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 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

  新浪财经讯 华泰证券2012年中期策略会6月14日在上海举行,策略会主题为《接受平衡减速 探寻经济变革》。会上,中国社科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发布了中国宏观经济及政策趋势报告,报告题目是《站在宏观的大拐点》。报告指出,通过改革提升劳动成长率,中国才可能相对长时间地保持相对高的成长。

  以下为报告摘要:

  刘煜辉:很荣幸参加今年华泰2012年中期策略会,也非常感谢各位来宾的光临。今天我想讲的题目是《站在宏观的大拐点》,这是我过去一年多对国内外经济形势的看法。结构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给大家讲解一个总供给、总需求的框架,然后讲讲货币的状况;第二部分,短期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稳增长”政策的逻辑是指向哪个方向,下一步的经济政策,包括大家预期的“稳增长”政策实际的效果怎么样,最近央行降了利息,我所它真实的意图是什么,同时给大家介绍一下未来的状况到底是通胀、滞胀还是通缩;第三部分,讲一下资产,未来一定是凭格局去投资的时代。

  从总体上来说,国内的经济学家越来越认同中国未来的五年到十年孕育着一个经济增长潜在增速下移的趋势。很多的专家和学者都在算中国未来潜在增长的水平到底是多少,用各种模型的测算。当然这些模型的测算是有意义的,但是如果这样一个报告上去,领导是看不懂的,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经济指标解构可以讲得很清楚,我曾经发过一篇文章,从最基本的人均GDP指标来讲,如果把它解构,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有三个部分组成:一是GDP/就业量,这个代表劳动生产率;二是就业量/适龄劳动人口,这叫劳动参与,就是经济中间有劳动能力的人有多少参与到经济活动中去了;三是适龄劳动人口/总人口,这在经济学概念里面叫人口红利。所以很大程度上是受结构性的影响,也就是劳动的参与率以及一国的人口结构,决定了一个经济增长的潜在水平。

  从劳动生产率的角度来讲,中国是非常高的,这有很多的因素:

  一是反映出中国的教育回报率低下,也就是说读了初中和读了高中的人在经济当中获得的回报没有差别,蓝领的劳工和白领的劳工在经济中得到的回报没有差别,这就反映了教育的回报率低下。从需求的角度来讲,也反映出经济增长中创新性、知识性的结构不够,不需要教育中积累的那些资源;

  二是反映出社会保障的短缺,中国的福利是跟着教育走,就业、工资、福利三位一体,即便是近年来,企业在负担保障。

  三是低劳动力成本(低工资、低福利、低收入)。

  这三方面的因素是我们未来的五到十年之间都要得到改善的。

  人口红利,从第四次、第五次的普查数据,我们可以推算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增长到2013年不再增长,而实际状况可能比这个更严重。中国适龄劳动人口的结构在变化,劳动者的平均年龄在增长,我们从这个指标可以看出来,中国的老年抚养比显著上升,儿童抚养比显著下降,劳动人口年龄显著上升。所以,这两个方面提供了一个不可抗拒的经济减速和增速的原因。

  从未来来看,中国要保持一个比较高的增长水平靠什么呢?必须要保持一个高的劳动生产率,如此才能保持一个相对高的增长,劳动生产率在索洛源泉的讨论框架中,劳动生产率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资本回报率,一个是资本劳动比,资本回报率是全要素决定,由效率所决定。一个国家在经济人口红利的时间窗口内时,这两个是同向的,也就是过剩的劳动生产率解放出来,和资本结合,一定是有效率的,所以带动了过去三十年的高增长,中国过去三十年的高增长主要是来自全要素的贡献,这是市场化改革所带来的全要素贡献。但是,当人口现实的经济中间,往往由于政府的主导和政府经济活动过度扩张,成为抑制这些全要素出来最主要的因素,这是我们今天的状况。在全球主要国家的GDP中间,我们看到在过去的50年,只有5个国家跨过去了所谓“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人均GDP达到17000美金以后,只有5个国家跨过去了。这5个国家是日本加上东亚四小龙,为什么其它国家跨不去呢?因为其它国家在既有的结构性因素消失之后,新的全要素因素没有出来,所以掉下去了。中国今天也面临一个现实的瓶颈,关于经济增长的理论全球有比较经典的研究,我举两个研究,一个是Louis Kuijs的研究,另外一个研究领子日本的学者伍晓鹰,他对中国过去50年的GDP数据增长,包括工业增长值的数据进行了全面的修正,他计算的关于经济效率的指标都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两个在经济学界影响很大。同时我们在国民经济核算中,也计算过中国的资本回报率,蓝线是我们计算的中国资本回报率,就是国民经济核算框架下的资本回报率,从1994年以来,中国长期存款呈回落的趋势,最近七八年是相对比较稳定的,但是在最近的三年,就是从2009年到2011年,明显的回落,这也是一个事实。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