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更多
字体:

候选理论:粘性预期理论

http://msn.finance.sina.com.cn 2012-07-06 15:09 来源: 新浪财经

  一、候选理论名称

  粘性预期理论

  二、主要贡献人候选人

  李拉亚

  三、推荐人/推荐机构

  投票揭晓前保密

  四、理论概述

  粘性预期理论是在研究中国1988年那轮通货膨胀的实践中产生的。粘性预期理论认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预期已在中国经济中发生重大作用。但是,依据中国的实践,预期不是理性的,而具有粘性和突变性的特点。因此,不能依据理性预期理论解释中国的经济实践和指导中国的经济政策,需要针对预期的粘性和突变性特点创立自己的预期理论。

  1989年粘性预期理论问世之初,就对中国的经济理论特别是政策制定产生了影响,李拉亚的论文《通货膨胀是预期影响,物价上涨有心理因素》反映了这一点。该文引起了当时中央领导人的重视,作为中央办公厅文件下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常务会议,计划、财政、银行和物价等部门。从此,预期成为中国政府制定经济政策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

  1993年,粘性预期理论的标志性著作《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荣获1992年度第五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反映了粘性预期理论被中国经济学界所接受。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前沿报告(1999)》指出:“1991年,李拉亚出版了《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标志着预期理论研究在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自此以后,预期问题就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分析中的重要理论问题,并且集中于通货膨胀和博弈论问题研究方面”。

  李拉亚在其著作《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第224-228页)建立了粘性预期理论体系的4个假设条件,后来李拉亚在其著作《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第49-54页)又增加了一个信息时滞假设条件。这5个假设条件是:(1) 黑箱和灰箱假设。(2)

  信息成本假设。(3) 信息时滞假设。(4) 预期学习假设。(5) 错误预期不能持久假设。前四个假设条件与理性预期理论的假设条件是针锋相对的。李拉亚于2011年的研究论文《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表明,这五个假设条件也类似定义了欧美经济学界于2001年问世的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概念,具有与这三种理论类似的思想。

  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的一个特色是强调政府要影响预期,形成了与欧美经济学界2001年问世的预期管理理论类似的思想。如在1989年李拉亚的论文《通货膨胀是预期影响,物价上涨有心理因素》一文中,就提出了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利率和降低预期的治理通货膨胀的政策方针。在《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和《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两书中,李拉亚提出了预期陷阱,政策策略,协调预期,稳定预期,信息和政策透明等概念和理论,这些均与欧美经济学界的预期管理理论的相应概念和理论类似。

  五、推荐理由

  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由李拉亚提出。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的主要贡献有:

  1、提出了类似Sims(1998,2003)理性疏忽的论述:“信息的边际成本等于决策的边际收益。经济行为者收集信息要付出代价,如时间,金钱等等,这些代价就是成本,即获取信息的成本。信息收集得越多,对预期的准确性帮助也就越大。但是收集信息的成本也随收集信息的增加而增加,如果收集信息的成本大于正确决策所带来的利润,那么这就得不偿失。一个理性的经济行为者在收集信息达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放弃进一步收集信息的努力”(李拉亚1991,p.226)。这一定义可简称为理性放弃(类似于理性疏忽)。 这里把时间作为信息成本的单独一项特别列出,具有理论意义。这与经济人注意力有限有直接的对应关系。经济人把有限的时间分配到不同的信息上,也就是把有限的注意力分配到不同的信息上。

  理性放弃关于经济人只收集部分信息而放弃收集其余信息的思想与理性疏忽关于经济人只注意部分信息而疏忽其余信息的思想是一样的。把时间作为单独一项列入信息成本与Sims(2011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关于经济人注意力有限是对应的。不同于Sims的方法,李拉亚是采用Kalman滤波方法来处理因采用部分信息带来的误差问题。

  2、提出了类似Mankiw和Reis(2002)粘性信息理论的假设:“信息的发布和取得与经济变量不一定同步。在一般均衡理论中,信息是没有时间概念的,或者说信息是瞬时的,不存在时滞的问题。在现实经济中,信息的公布之日与它反映的经济变量的变动之间要相隔一段时日,这一点在中国尤其明显。同时经济人收集已有信息不但需付出成本,也需付出时间。信息的时滞,导致预期不会在短期内很快改变。信息的成本和时滞,使经济人在收集新信息上所需时间延长,难以对经济变量的变动做出瞬时反映,从而预期呈现粘性。当然,一旦经济人取得所需信息会迅速做出反应,尽快调整自己的预期”(李拉亚1995,p.52)。信息时滞这一概念不仅与粘性信息概念在思想意义上一致,在表述上也与粘性信息的代用词过期信息贴近。

  3、提出了欧美粘性预期理论的类似思想。Roberts(1998)和Carroll(2003,2005)的粘性预期理论(sticky expectations),都把经济人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人采用适应性预期,另一部分人采用专家预期。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采用类似方法(李拉亚,1991,p.225;李拉亚,1995,pp.50-51),把经济人分为两组。多数人采用黑箱假设(类似于Carroll的公众预期),他们的信息和预期更新较慢,预期准确性相对较低。他们的预期方法类似于适应性预期。少数人采用灰箱假设(类似于Carroll的专家预期),他们的信息和预期更新较快,预期准确性相对较高,但尚不是理性预期。与Carroll的预期传播和学习过程类似,具有黑箱假设的人会向具有灰箱假设的人学习,从而提高预期的准确性,并加快预期更新速度(李拉亚,1991,p.227;李拉亚,1995,pp.52-53)。“同时预期的这种学习功能也会促使灰箱假设预期的结果逐渐被大家接收,成为公众的普遍预期”(李拉亚,1991,p.227)。“只是,预期学习与传播也需时间,少数人正确预期成为大家的共识,不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达到,这也导致预期调整的粘性”(李拉亚1995,p.53)。

  4、提出了企业制定价格的基本准则,李拉亚指出:“然而当通货膨胀加剧时,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此时企业会在原来的价格基础上,加上一项预期的通货膨胀造成的成本上升部分。在这种情况下,价格的变动就显得较快,它不再粘在某一水平上。但是,若扣掉预期成本上升的加价,其核心的价格仍是大致稳定的”(李拉亚1991,p.193)。李拉亚的这一定价法则,把粘性预期理论与粘性价格理论有机结合起来,揭示出粘性预期也是导致和影响粘性价格的一个因素,说明了微观层次上价格的粘性和宏观层次上一般价格水平变化之间的关系,赋予了成本推进通货膨胀理论新含义,是其双粘模式的核心思想之一。这一思想与Gali & Gertler (1999)的企业定价准则是类似的,只是当通货膨胀变化不大时,它会疏忽掉通货膨胀的变化,体现了理性疏忽思想。Gali & Gertler (1999)的企业定价准则是新凯恩斯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的成就。Sheedy Kevin (2005)把Gali & Gertler的拇指法则表述为:“这些企业不选择一个最大化它的利润的新价格,而是在过去的最佳价格上简单地加上最近发生的通货膨胀的数值来代替。” Gali & Gertler的这一定价思想已成为粘性价格理论对通货膨胀惯性最为流行的理论解释。

  5、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形成了与预期管理理论类似的思想,其主要贡献有:

  (1)提出过预期陷阱概念,用以解释中国在1991年遇到的流动性陷阱问题,即当时中国经济学家称之为市场疲软问题。如同Krugman(1998)的思想,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认为流动性陷阱的核心问题是预期和信心。同时,流动性陷阱还涉及市场利率,而中国直到现在也没有实行市场利率。因此,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用预期陷阱取代了流动性陷阱,以别于凯恩斯的流动性陷阱概念。李拉亚指出:“当经济进入谷底,预期也终于被拉下后,又会出现预期陷阱效应。此时,政府试图启动经济,增加货币投放,但多投入的货币都被预期陷阱所吸收,变为库存资金积压起来。消费者因较低的通货膨胀预期而倾向于增加储蓄,或持币待购,出现市场疲软。我国1990年经济就面临这样一种局面”(李拉亚,1991,p.241)。如同Krugman的观点,李拉亚也认为流动性陷阱中经济人不一定只持有现金。不同的是,李拉亚认为财政政策对走出预期陷阱较为有效。

  李拉亚还从货币流通速度考虑预期陷阱问题,曾指出:“对经济最终起作用的,不是货币供给量M,而是货币供给量乘以货币流通速度,即MV”(李拉亚,1995,p.210)。“通货膨胀预期和实际利率影响到持币的机会成本,从而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预期升高,或者实际利率升高,货币流通速度会加快,或者货币流通速度下降趋势会变慢”(李拉亚,1995,p.62)。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可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李拉亚认为短期因素中,通货膨胀预期和不确定性均影响到货币流通速度。李拉亚指出:“通货膨胀预期愈高,愈加快货币的流通速度。”“不确定性增加,人们将因预防动机的需要,会增加货币需求。从而货币流通速度将会下降。”(李拉亚,1995,pp.203-204)。李拉亚在分析1991年货币增长、货币流通速度、一般价格水平和GDP增长关系时指出:“该年货币增长速度较高,但经济增长速度较低,表明通货膨胀预期极低,出现了预期陷阱,即货币供给增加,被预期陷阱所吸收(成为经济人的手持现金和存款,没有用于购买),既没有作用到物价上,也没有作用到经济增长上”(李拉亚,1995,p.65)。可见,中国也一样,当出现流动性陷阱时,货币、利率、价格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也会被破坏。

  比较预期陷阱和Krugman(1998)的流动性陷阱,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如都把预期理论引进到流动性陷阱中来;都认为在流动性陷阱中,经济人不仅仅持有现金。这也是两种流动性陷阱概念突破凯恩斯流动性陷阱概念的地方。不同之处是,预期陷阱理论根据中国经济实践,认为财政政策较之货币政策对帮助经济走出流动性陷阱更为有效。此外,李拉亚是用粘性预期概念,而Krugman是用理性预期概念。还有一点是,李拉亚认为,通货膨胀预期上升,也会导致不确定性上升,而这两种因素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恰恰相反。这将使Krugman依靠制造通货膨胀预期走出流动性陷阱更为困难。

  (2)中国粘性预期理论也提出了类似于Morris和Shin(2008)理论模式的一些思想,如政策策略和协调预期等。

  政策策略涉及到政策目标制定。李拉亚指出:“宏观经济政策制定时要考虑许多目标:抑制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维持国际收支平衡,提高经济效益,调整产业结构等等。这些政策目标并不都是相容的,如抑制通货膨胀和促进经济增长之间就存在矛盾,短期内要促进经济增长就必然会带来较高的通货膨胀,而抑制通货膨胀又将导致经济增长速度回落。”“制定政策纲领,要兼顾不相容的政策目标。制定反通货膨胀的政策,必须同时考虑维持经济的必要增长速度。在一段时间内,政策的着重点有所不同。”“政策目标一旦确定,应相应稳定。稳定可行的政策目标,能使公众的预期也相对稳定,从而减少经济中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有利于经济的稳定增长。若不时更换经济目标,将使公众无所适从,导致经济系统的混乱”(李拉亚,1991,pp.255-257)。

  政策策略涉及到实现目标的途径、步骤及目标调整。李拉亚指出:传统的只考虑确定性的“政策的实施,颇像一个工程项目,按照设计图纸施工。”而新的考虑不确定性的“经济政策制定倒是有点像战争策略制定。事先要有一整套战争部署,战斗中又不断根据情况的变化,调整部署”(李拉亚,1995,p.352)。

  政策策略还涉及政策制定是神秘还是透明的问题。李拉亚指出:“政府制定政策有透明度,有一定规则可循,那么经济人对政策的反应较为理性,也会表现得有规可循。”“如制定宏观经济政策,不能采取出奇制胜的方式,诱使经济人犯预期错误,从而坐收通货膨胀利益。这种出奇制胜的方式,是不可能持久的。一旦经济人预期修正,政府最终不会得利,反而受害,并且经济系统也会出现混乱。后果不是出奇制胜,而是因奇致败”(李拉亚,1995,p.302;p.353)。

  协调预期涉及经济人的预期是异质的,而异质预期是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的第一条假设条件。李拉亚在讨论固定增长率规则时,提出了协调预期的概念:“这一规则的优点是它向公众明确公布了政府政策的目标,这就有助于消除公众预期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引导大家配合这一目标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从而减少经济的波动。由于政府目标不变,政府与公众就能减轻这类问题的消极影响,大家都按这一目标来预期自己的经济活动,协调经济活动。政府遵循这样的规则,首要条件是政府要有可信度,要说话算数,不要途中变卦”(李拉亚,1991,p.262)。

  协调预期的目的是要求公众预期方向与政策目标方向一致,以提高政策效率和削弱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李拉亚指出:“政策是否有效,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一是技术因素,政策变动不可能导致实际供给突破资源、技术等的限制水平,这是硬性约束;二是预期因素,这相对而言是软约束,预期短期内虽是粘性的,但它总归是会变动的,并不是刚性的。政策要有效,就要求预期方向与政策目标方向一致,当方向不一致时,政策的效力就会削弱,甚至失败。要使预期变动方向与政策目标方向一致,就要求一套明确的政策规则”(李拉亚,1991,p.254)。李拉亚认为:政策规则本身就向公众提供了较多的政府政策制定的信息,这有利于减少公众预期的不确定性因素,有助于提高政府的可信度(李拉亚,1991,p.258)。

  李拉亚著《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一书获1992年度第5届孙冶方经济科学著作奖。因此,李拉亚提出的粘性预期理论早已获得中国经济学界的认可。 在该书中,李拉亚系统提出了粘性预期理论及其相应的预期管理理论。作为对比,国外经济学家直到2001年后才正式提出类似的理性疏忽理论、粘性信息理论、粘性预期理论和预期管理理论。其中,理性疏忽、粘性预期和预期管理理论于1998年非正式提出过。中国粘性预期理论能早于欧美经济学界提出类似的经济概念和理论,是可贵的。

  中国粘性预期理论问世之初就影响了政府的政策制定。政府于2007年提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方针和2009年提出的管理通货膨胀预期的政策方针,均在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的有关著作中予以研究过。

  鉴于中国粘性预期理论的学术成就和政策影响,推荐该理论参选中国经济理论创新奖。

  注:“推荐理由”中提及的非本理论贡献人文献如下

  Carroll, C。(2003), “Macroeconomic expectations of households andprofessional forecasters”, Quarterly Journal ofEconomics 118(1):269-298.

  Carroll, C。(2005), “The epidemiology of macroeconomicexpectations”, In: Blume & Durlauf(eds。), TheEconomy as an Evolving Complex System, III. Oxford UniversityPress。

  Gali, J. & M.Gertler(1999), “Inflation dynamics: A structuraleconometric analysi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44:195-222.

  Krugman, P.R。(1998), “It’s baaack:Japan’s slump and the return of theliquidity trap”, Brookings Panel on Economic Activity。

  Mankiw, G.N. & R.Reis(2002), “Sticky information versus stickyprices: A proposal to replace the new 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7:1295-1328.

  Morris, S. & H.S.Shin(2008), “Coordinating expectations in monetarypolicy”, in: J-P. Touffut (ed。), Central Banks asEconomic Institutions, Edward Elgar。

  Roberts, J.M。(1998), “Inflationexpectations and the transmission of monetary policy”, Federal ReserveBoard FEDS Working Paper No.1998-43.

  Sheedy, Kevin D., 2005, “StructuralInflation Persistence,”working paper, Cambridge University。

  Sims, C.A。(1998), “Stickiness”,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 49(1):317-56.

  Sims, C.A。(2003) “Implications of rational inattention,”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50(3), pp. 665-90.

  六、文献与材料目录

  1.李拉亚,1991:《通货膨胀机理与预期》,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李拉亚,1995:《通货膨胀与不确定性》,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李拉亚,1989,《通货加剧是预期影响,物价上涨有心理因素》,载《经济参考报》1989年3月28日。

  4.李拉亚执笔,1989,“我国通货膨胀的综合治理问题”,载《经济研究》,第3期,第3页—第10页。 这是国家信息中心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联合课题组集体创作,李拉亚任组长和执笔。这篇论文是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织讨论的4篇论文之一。该文被美国商业部译成英语刊登于其资料集。

  5.李拉亚,1989,“预期理论对我国经济学未来发展的影响”,载《经济研究》,1989年第5期。

  6.李拉亚,1993,“具有理性预期的非线性系统的行为分析”,载《经济研究》,第2期,第38页—第40页。 。

  7.李拉亚,1994,“预期与不确定性关系研究”,载《经济研究》,第9期, 第12页—第19页。该文后收入三联出版社1994年论文集。

  8.李拉亚,2011,“理性疏忽、粘性信息和粘性预期理论评介”,《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2期,117-124页。

  9.李拉亚,2011,“预期管理理论模式述评”,《经济学动态》2011年第7期,113-119页。

  七、主要理论材料部分扫描件

  略。(如需查阅原件请与秘书处联系)

分享更多
字体:

网友评论

以下留言只代表网友个人观点,不代表MSN观点更多>>
共有 0 条评论 查看更多评论>>

发表评论

请登录:
内 容: